楊善深(1913年~2004年),字柳齋,香港畫家,被譽為「嶺南畫派最後一位大師」。另外三位分別為趙少昂(1905年~1998年)、關山月(1912年~2000年)、黎雄才(1910年~2001年)。 楊善深生於廣東省台山赤溪。1930年移居香港,1933年開始從事繪畫,與「嶺南三傑」之一的高劍父結識,開展悠長的師友關係。1935年留學日本,入京都堂本美術專科學校,隨堂本印象學畫。1941年香港淪陷,避居澳門。與高劍父、馮康侯等成立「協社畫會」。1945年回港定居。1970年在港成立「春風畫會」,並獲台灣中華學術研究所頒贈哲士銜。1988年移居加拿大溫哥華,嗣後常往來溫哥華、香港兩地。1999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授「視藝終身成就獎」。晚年曾將巨作《千年松樹》送贈予中國北京人民大會堂。2000年,他以其精湛藝術成就和貢獻獲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頒授銀紫荊星章,2004年5月15日於香港半山寶珊道家居逝世,享年91歲。 楊善深先生是嶺南畫派之健者,和高劍父一樣也曾留學日本,對日人兼採東西方繪畫之長的努力,必深受影響。而在嶺南畫風方面,楊氏性格和高劍父極其相近,特別是書法,都走狂怪放誕的路繼,而白成---家,不過楊氏行草書法,形構較喜方形,頗富稚拙之趣。劍父先生寫字喜用顫筆,楊書法似未接受此方面的形響,而在寫畫時,反常採用高劍父的顫筆法。無論是皺山、畫樹……皆可見到劍父的書法痕跡。加上楊氏在畫面上乾、濕筆並用,深諳輕垂緩疾之趣,故荒寒恣肆兼而有之,特別是在山水畫上,富有強烈的音樂性效果。 由嶺南畫派一貫的精神,都重視寫生,故嶺南的花鳥畫'(包括動物、草蟲)無疑是復興了宋人花鳥畫的精神,而一洗文人畫淡雅簡率的積習,而在渲染、傅彩方而,由於採用了西方水彩畫注意明暗的方法,使得嶺南派在近代花鳥畫史上,建立它的獨特面貌。在這一點上,高劍父、高奇峰、楊善深、趙少昂諸先生,是建立嶺南花鳥畫派的四大工程師。他們有共同的風格;也有各出的特殊面貌,從傳統文化的觀點來看,嶺南派的花鳥畫,確實把傳統往前推進了-一大步。在花鳥畫的成就上,嶺南派在畫史上的地位無疑是可以肯定的。 楊善深先生,是嶺南風格的中堅,能融合古今,兼搏東西方技法之柱。不過楊氏的山水,文人畫氣息較濃,而和習見的嶺南派稍異,在筆法上似受元人影響,渲染則有近代風氣。在人物畫方面,善深先生常採古人筆法作畫,70年在台北歷史博物館舉行個展時,引起各方注目的陶淵明、蘇東坡兩幅人物畫,和他的嶺南風格大異,他使用的棧條,前者用精緻流動徐緩的細繼,來表現陶淵明清淨出塵的性格;而後者用行雲流水的筆法,來反映蘇東坡放逸不羈的心懷,都可以看出他對傳統人物畫法的精到功力,而用不同的繼條筆法來表達古代人物的性格,尤其令人折服。這一切都可看出楊氏的繪畫與器識至為精湛而廣博,並不完全受嶺南風格所制。 春風化物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楊善深作品展 展覽日期:二O二O年六月十八日至八月十二日 展覽地點:東莞市可園博物館綜合館區二樓展廳 主辦單位:東莞市可園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 廣州藝術博物院位於白雲山腳麓湖岸邊,總投資近兩億元人民幣。藝博院是全國獨有的集多位藝術家名人館、專題展覽館、交流展覽館於一體的現代化大型藝術類博物院館。嶺南畫派大師關山月、趙少昂、黎雄才、楊善深、楊之光,書畫藝術大家賴少其、廖冰兄,收藏大家歐初、趙泰來,在藝博院都有以他們名字命名的專門的名人館。廣州藝術博物院現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對外免費開放。 2015年入選為第二批國家重點美術館。 前言 2016年,東莞市可園博物館與廣州藝術博物院聯合舉辦了「妍妙天成——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容祖椿百花畫展」,在珠三角地區反響強烈。為了進一步弘揚嶺南畫派藝術,更好地滿足廣大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我們再度攜手,舉辦「春風化物廣州藝術博物院藏楊善深作品展」。 楊善深是嶺南畫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其畫風從古今中外繪畫中吸取精華,融會貫通,獨辟蹊徑。繪畫題材廣泛,走獸家畜、花鳥翎毛、山水人物等均有極高造詣。他善於運用兼工帶寫的畫法,筆法細膩而略帶樸拙,造型寫實生動,在意境的表達上往往獨樹一幟,並以其豐富的筆墨技巧,發展出獨有的氣格蕭散而又風致秀雅的畫風,把嶺南畫派藝術推到個嶄新的境界,為嶺南畫派的發展開闢了更廣闊的道路。 為推動嶺南畫派藝術的傳播和研究,讓珠三角地區觀眾有機會深入瞭解楊善深藝術,我們從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品中精心遴選楊善深花鳥畫作品50余件,舉辦是此展覽,希望為東莞的觀眾帶來一場如春風般清新的視覺體驗。 東莞市可園博物館、廣州藝術博物院 2020年6月 畫家簡介 楊善深(1913~2004) 廣東台山人,旅居香港及加拿大。我國當代傑出的國畫家,嶺南畫派卓有成就的代表人物之一,與趙少昂、黎雄才、關山月合稱「當代嶺南畫派四大家」或「嶺南四家」。楊善深自幼喜愛繪畫,從十二歲開始臨摹古畫。移居香港後,於1933年進入鮑少游主持的香港「麗精美術學校」學習繪畫,並結識嶺南畫派創始人高劍父。1935年赴日本,進入京都堂本美術學校,師從日本畫家堂本印象,接受正規的繪畫訓練。1938年學成回到香港,從事中國畫的創作與教學。1970年在香港創立「春風畫會」,傳授畫藝。雖然楊善深主要生活在海外,但多年來與高劍父一直保持著亦師亦友的關係,在藝術思想和實踐上深受高劍父影響,與嶺南畫派其他畫家也有藝術上的往來。 秋林鳥語 紙本設色 115.1×35.2cm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款識:秋林落葉已斑斑,秋日當庭尚掩關。掃榻晝眠聽鳥語,方知身世此時閒。宋人句也。己卯,善深畫。 印章:楊(白文方印) 喜鵲圖 麻雀老樹圖 ![]() 八哥紅柿圖 ![]() 蠟嘴鳥圖 ![]() 翠鳥圖 ![]() 雙青魚圖 ![]() ![]() 小雞圖 ![]() 鳩圖 ![]() 魷魚、蝦、魚、白菜圖 ![]() 雄雞圖 ![]() 鷓鴣圖 ![]() 白鷺圖 ![]() 双燕图 纸本设色 138×34.7cm 广州艺术博物院藏 款识:春日宴,绿酒一杯歌一遍,再拜陈三愿:一愿郎君千岁;二愿妾身常健;三愿如同梁上燕,岁岁长相见。戊寅长夏戏画于春风草堂,杨善深。 印章:善深(白文方印)、善深书画(白文方印) ![]() ![]() 麻雀圖 ![]() 鴨圖 ![]() 雄雞圖 ![]() 雙雞圖 ![]() 雙雞圖 ![]() 楓葉小雞圖 ![]() 《楊善深藝術館藏品》 ![]() 《楊善深畫冊》 ![]() 《楊善深傳》 ![]() 《中國歷代繪畫精品》 ![]() 《海上潮 嶺南風》 ——海上畫派與嶺南畫派研究集 ![]() 牡丹 野雞(野菊花、狗尾草、螳螂) ![]() ![]() ![]() ![]() ![]() ![]() ![]() 嶺南名園 ![]() ![]() 雙燕圖 ![]() 老鼠報恩圖 ![]() 魚圖 ![]() 野鷺圖 ![]() 鴨圖 ![]() 花草趣 ![]() 蘭竹圖 紙本設色 134.6×35cm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款識:一竹一蘭一石,有節有香有骨。滿堂君子之人,四時清風拂拂。 板橋句也。善深。 印章:善心(朱文圓印) ![]() ![]() ![]() 松圖 ![]() 朱竹墨蘭圖 ![]() 野芋朱竹圖 ![]() 竹圖 ![]() 松樹吊鐘花圖 ![]() 葫蘆圖 ![]() 菜根香圖 ![]() 芭蕉圖 ![]() 藝術風格 我的畫沒有什麼特別,但是我每一幅畫,都經過細心思考才下筆。每一幅畫,我都希望寫出一點獨特的地方,和以前寫過的不同。 ——楊善深 君取途异于常辙,行笔避顺以就逆,挹其味,酿涩而甘,以简皴破繁缛,于秃渴漱芳润。沉劲飞潜,罗于胸次,造化在手,无一不工,盖真能觑天巧而自辟户牖者。余一向视读画如对越上苍,未敢掉以轻心,读君之画,尤为心折。请以诗取譬,君其画中之西江派欤。 ——饶宗颐 ⋯⋯他畫花卉,在敷彩、加粉、渲染,基本上是嶺南派的造型方法,過分艷麗的色彩,高度忠實於客觀形象,這就是嶺南派的寫實。但是在同一畫面內某些鋪助細節,卻出現了並非來自嶺南派的畫法,講究線條的簡練蒼拙,必與色、效與染的結合,因而出現了原先沒有的筆墨趣。這種情況說明瞭,他已經在傳統水墨中找到一東西,企圖把先天性的單薄變為深厚、耐看。 ——黃蒙田 現代畫家在交通工具,接收資訊,甚至觀摩古今名作方面都比前人更方便,更快捷,楊善深生活在香港,穩定的社會環境使他對西方的藝術思潮,技法以及自由而無拘束的創作思想,都對他的繪畫實踐有極大的支持作用,但楊善深的作品所含蘊的是地道而又富個人風格的中國畫技法。正由於這個緣故,他的畫受到廣泛的接受。嶺南派畫家在用筆和用色方面與傳統有差異,常用中鋒,偏鋒,用色則無拘礙,參考中西,方法多變。⋯⋯楊善深的作品在風格上已不拘限在嶺南派,換句話說,楊善深已經走離嶺南派了。楊善深對此說法並不在意,對他來說,他的畫是不是嶺南派並不很重要,重要的是有沒有潛意研究、創作、是否有求精進的心。 ⋯⋯楊善深認為嶺南派的特色是厚、重、不矯揉造作,畫面以墨色為主,畫面上要表現出空氣感來,也就是嶺南派的精神所在。要表現空氣,高劍父曾作了大量的試驗,楊善深在他的花、鳥和山水畫中,已經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楊善深在作畫時筆墨變化繁復,,拖、推、逆、偏臥、中側鋒等,在婉約與巧拙之間運腕,剛柔相濟。墨色對比強烈,焦乾時如旱土,潤濕時如春雨,以含蓄緩慢見長,在殘破中見嫵媚。在花鳥畫中,追求的是為柔美的花卉,注入「壯美」的因素。 ——陳繼春 ![]() 《廣州藝術博物院年鑒》2007年 ![]() 《廣州藝術博物院年鑒》2012年 ![]() 《廣州藝術博物院院刊》 ![]() ![]() ![]() 欄石圖 ![]() 墨蘭圖 ![]() 竹圖 ![]() 玉堂春圖 ![]() 玫瑰圖 ![]() 《廣州藝術博物院院刊》 ![]() 荷花圖 ![]() ![]() 芙蓉蚱蜢 紙本設色 102×35.1cm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款識:英蓉怒放落江紅,人道芙蓉勝妾容。昨日妾從堤上過,為何人不看芙蓉?己卯,深畫。 印章:善深居士(白文方印) ![]() ![]() 罌粟花圖 ![]() 鼠戲白菜圖 ![]() 盆蘭圖 ![]() ![]() ![]() ![]() 麻雀柿圖 ![]() 秋林鳥語圖 ![]() 玫瑰圖 ![]() 鳥、紅柿圖 ![]() 雙鴉柿子圖 ![]() 蓮藕圖 ![]() 竹筍圖 ![]() 楊善深主要藝術活動年表 ![]() ![]() ![]() 梅雪竹圖 ![]() 芙蓉蚱蜢圖 ![]() 蘭竹圖 ![]() 竹筍圖 ![]() 紅棉圖 ![]()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嶺南畫派作品集》 ![]() 玫瑰圖 紙本設色 64×33.2cm 廣州藝術博物院藏 款識:玫瑰有刺更宜人,避得狂蜂探嫩蕊。己卯夏日,善深寫。 印章:善深(朱文方印)、楊(朱文圓印) ![]() 據王禮溥的看法,嶺南畫派在技法上的風格為: 注重留白:嶺南畫派同傳統國畫一樣,在佈局時注重「虛實相生」,「用心於無筆墨處」,是對國畫傳統技法的繼承。 用筆注重骨法:嶺南畫派筆法變化繁複,在畫面上造成反傳統的效果,以達到氣勢磅礡、氣韻生動的境界。 畫面賦色艷麗:受到西洋印象派的影響,嶺南畫派注重光的表現,畫面賦色大都十分艷麗,這與強調「蕭條則會筆墨之趣、淡漠則得筆墨之神」的傳統國畫正好相反。 背景着色渲染:自王維提出「畫道之中,水墨為上」的主張後,傳統國畫一直重水墨,舍彩色。嶺南畫派以色彩渲染襯托水墨,是對國畫技法的一種創新。 王禮溥:原籍福建廈門,專業畫家。一九五四年進菲律賓聖都嗎斯大學美術學校(University of Santo Tomas School of Fine Art)習畫。專業畫家,九歲失恃,十四歲失怙,沒有顯赫學歷,亦無長輩提攜。但他堅守自己的信念及崗位,運用西方油畫工具材料,巧妙表現出中國繪畫意境,終於成為今日菲華藝壇最具代表性的畫家。 資料來源:東莞可園博物館 互聯網 更新于 07-26 来自知识课堂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