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秀军教授:关注骨科大手术后VTE的防治管理

 zjshzq 2020-08-02

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是由于血液在静脉内不正常地凝结,使血管完全或不完全阻塞,属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包括两种临床类型,即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和肺动脉血栓栓塞症(PTE),任何可引起静脉损伤、静脉血流停滞及血液高凝状态的原因都是VTE的危险因素,骨科大手术便是VTE的高危因素之一,VTE的发生对患者的短期和长期的预后具有显著影响,因此,防治骨科大手术患者VTE的发生不容忽视。

近期,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天津医院血管外科张秀军教授,分享骨科术后患者VTE预防的必要性及VTE的防治策略。





张秀军教授 主任医师 硕士研究生导师

天津医院血管外科主任

从事血管疾病的临床、科研、教学工作30余年

擅长血管外科常见疾病动脉硬化闭塞症的诊治

擅长血管外科常见疾病胸腹主动脉瘤的诊治

擅长血管外科常见疾病下肢DVT的诊治

主要研究方向是血管外科疾病的腔内和传统外科技术

国际血管联盟中国分会糖尿病足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老年学学会老年医学委员会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血管与组织工程专业委员会中青年委员

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血管外科专家委员会委员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专家数据库专家

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周围血管疾病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天津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

天津市生物医学工程学会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心脏学会大血管专业委员会委员

《天津医药》编委

负责承担3项省部级课题

负责省部级课题其中一项为天津市卫生局攻关课题

近3年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

获国家新型实用型专利8项

填补天津市医药卫生空白2项

获天津市科学技术成果2项


01

骨科大手术是VTE的高危因素

骨科的患者一般分为外伤和骨病两种。接受骨科外伤手术的患者多是遭受了身体损伤的突发事件,外伤后的应激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更容易形成静脉血栓。骨病患者的手术损伤相对来说也较大,无论是去除部分骨组织,还是在骨骼上打眼、钉钢板,对身体刺激都很强,患者术后也容易出现明显的应激状态,因此,骨科大手术的患者形成血栓的风险比其他部位疾病的患者更高。针对骨科患者的疾病特点,术后一定要强调使用抗凝药预防血栓发生。

02

积极防治骨科大手术后VTE

针对骨科手术的患者,术前、术后都应使用抗凝药物来预防血栓的发生。但如果出现了下肢DVT或者其他部位的血栓,则需根据血栓的发生部位制定治疗方案。对于位置较高的血栓或者漂浮血栓,首选治疗方式为放置静脉滤器,预防肺栓塞的发生。其他血栓可以进行溶栓抗凝治疗,溶栓药物中,以尿激酶(UK)等纤溶酶原激活物应用较多,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应用较少。抗凝药物在过去一般选用低分子肝素或华法林,但近年来,利伐沙班、阿加曲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药(NOAC)依赖其安全性高、疗效好等优势逐渐应用临床并获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03

合理应用NOAC,抗凝获益显著

利伐沙班相比于传统抗凝药的优势表现为安全性更高,疗效性更好。利伐沙班的用药剂量取决于患者的血栓状态,如果没有发生血栓,则10mg Qd预防性应用;如果出现血栓,则按照30mg Bid,一周后再改为20mg Qd进行标准抗凝治疗。根据病情和血栓形成原因的不同决定利伐沙班使用时间的长短,对于骨科外伤患者,血栓如果没有进展一般建议使用利伐沙班三个月。而如因肿瘤造成的血栓,因肿瘤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因此鼓励患者使用更长时间的抗凝治疗。

04

抗凝治疗需定期监测治疗效果

凝血功能监测和影像学表现是判断药物抗凝效果的常用评估指标。常用的凝血四项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和纤维蛋白原(FIB)。影像学表现可以看到应用利伐沙班等抗凝药物治疗后相关静脉丛中的小血栓会减小或消失,血管直径会适当回缩。另外评价抗凝效果时还要关注药物的副作用,如服药期间的出血、过敏等问题。通过长期临床应用已经证实利伐沙班很少会出现出血、过敏等不良反应,患者用药安全性较高。

中国医学论坛报编辑整理:金金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