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荣辉给你答个疑(四)

 荣辉有约 2020-08-02

(图片源自网络)

荣辉给你答个疑

题记:如此继续,似有“好为人师”之嫌。但抱歉 ,停不下来。钱理群先生说:我们没有奢望,只能帮一个是一个。荣辉不敢多想,能做多少是多少。

——彭荣辉

问:当孩子说“这件事请不要和爸爸妈妈说”的时候,你应该如何解答?

答:

这事很是蹊跷。另,孩子有多大?如果初中以上,怕是会有困难。毕竟,孩子渐大,三观基本形成,很多努力将有可能于事无补。如果孩子还小,尤其是小学生或是学前儿童,则大有可为。毕竟,孩子的人格与品性,很多都还在塑造之中。然后,不论怎样,基本解决思路都相差无几:

首先,要引起足够重视。这绝不是一件小事,因为这可能涉及孩子家庭教育的导向问题,与其父母长辈的家庭教育理念相关。当然,也极有可能只是孩子价值观的问题。但显然,不论家庭的问题还是孩子个人的问题,都必须正确面对。

其次,为争取孩子的信任,竭尽全力与孩子保持心平气和的沟通状态。借助交流互动,尽快搞清楚孩子所以有顾虑或是担忧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害怕惩罚?是害怕打骂?还是害怕被剥夺某些权益或是害怕失去信任?知己短彼,百战不殆。只有寻求到问题的根本所在,方可对症下药,寻求良方。

第三,在全面了解事实真相之后,如果事态严重,必须经由家长,或是根本真的出在家庭身上,经由和孩子沟通,明确告知孩子: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后面必须和家长正面交流,以寻求问题的彻底解决。但解决的前提是:必定不会给其造成任何身心伤害。对此,教师可以人格担保。借由此举,以建立起彼此的信任。

第四,和家长正式约谈。正面沟通之前,约法三章:将自己向孩子的许诺详细告知家长,务必争取家长承诺,不论事态如何严重,为赢得孩子信任,寻求有效解决问题的方案,家长必不可伤害孩子。唯其如此,方可进入正常沟通程序。

第五,就孩子的问题,与家长进行心平气和的交流,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正确之道。这个过程,必须双方毫无保留,彼此信任,在信任的基础之上分析事情始末,尤其是了解和熟知家庭教育日常,以及父母对于孩子日常陪伴情况和期望怎样。

最后,莫要期待一蹴而就。教育从来就不是立竿见影的传奇。是故,为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疏导好孩子和家长,可能需要反复如上过程,直至彻底将问题解决。

诸如此类,沟通交流和解决问题,都不可操之过急。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问题也绝不是一天就产生的。父母改变 ,孩子改变。要尽一切努力,寻求家庭合作,为孩子茁壮成长所用。

问:小学生怎样做好预习这门功课?

答:

对于其他学科,不敢胡乱提供建议。毕竟,专业的事要交由专业的人士来做。就语文这个学科而言,预习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

第一、预习生字生词。先彻底解决课文中的生字新词问题,扫清阅读过程中的所有“拦路虎”。基本要求是:务必做到字音读正确,新词借助查找工具书准确理解意思。切不可连估带猜。否则,一者可能读错字,会错意,无法准确理解词义和句子意思;二者,日后遇见,仍旧会是一个阅读障碍。

第二、熟练诵读课文。古语有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即:一篇文章读多了,很自然就会明白它的意思。孩子如果课文不能熟练诵读,理解起来就必定大打折扣。熟读的过程,不仅可以培养良好的语感,而且还是一种语词和表达的积累。事实证明,读得越多,语感越好,积累越多,表达也就越好。

第三、查阅读相关材料。一切作品,都有创作背景。是故,为准确理解文义,预习过程中,凡与内容、与作者,所有不太理解的知识性的概念,都可以于前期借助查阅资料的方式,争取了解明白,或是懂得。这个时候,尽可能不要只是停留在知道这个层面,而应努力尽一切所能,知道诸多事由来龙去脉,以寻求更多拓展、扩大语文学习的外延。

第四、养成批注式阅读的习惯。究其根本,阅读其实是私人化行为,个体在阅读过程中的体会、感受或是疑问,很多时候都是稍纵即逝。为提升思维,训练表达,自读过程中可养成及时批注的习惯,用笔及时写下思维点滴。先不必求多,而重质量。假以时日,习惯养成,自然能力有提升,素养有提高。

如此四步,预习便有质量,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知所能知所不能,之后孩子进入课堂,状态不同,关注点不同,接听效果自然就有不同。

问:一个父亲从孩子小学到大学毕业都没有参与他的成长和学习,现在找工作也不管,这样的父亲合格么?

答:

找工作之类,父亲不予以介入,个人觉得这不是关键。毕竟,这个时候孩子已然成人。你选择什么必须承受什么,得到什么就失去什么。孩子有选择,就有担当,这正是培养孩子良好责任意识和担当的时候,他人无须代劳,也不应代劳。否则,越俎代疱,后果必然严重。重要的是,孩子自入学至大学,父亲一直没有出场。从这个意义上说,父亲角色或是身份之不合格,毋庸置疑。

今天的中国家庭教育,第一问题就是父爱的缺失。如果按标题字面表述,对于这个孩子而言,其所在家庭,这位父亲就是严重缺失,严重不在场。父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作用,不仅母亲无法替代,任何人也无法替代。通常,一个父亲给予孩子的,是理性,是规则,是交际,是拓展生活的内涵,尤其是外延,是性格的养成。缘此,这个孩子的损失便不可弥补。根据已有众多案例得出的结论,这样家庭成长的孩子,已经和未来走上社会一定容易问题多多。

父亲缺失对于孩子的危害,具体表现如下:

第一、容易出现心理障碍。情绪不稳定,常伴有忧郁、恐惧、紧张、焦虑,攻击性强;自卑心理严重,女孩不自信,男孩少阳刚,易胆小、怯懦;极易与母亲闹僵,极易偏执任性;意志薄弱,自制力低下,耐挫力差;拙笨无能,因为母亲包办过多,生活上的事一窍不通。而父母离异家庭则更易让孩子由于忧郁过度而发展成心理障碍,甚至心理变态、精神扭曲,对家庭失去信心。成年后出现神经质、人格障碍等心理疾病的比率以及犯罪自杀率均比其他孩子偏高,并且有可能影响成年后正确地处理两性关系,导致不幸的婚姻生活。

第二、影响性别角色认同。父亲积极地和孩子交往,有助于孩子对性别的作用与态度有一个积极、适当而灵活的理解。父亲不仅为男孩提供了模仿、学习男性角色的范型,而父亲且为女孩掌握女性角色提供了重要的对照物。男孩子从父亲那里模仿学习男子汉的气概,女孩子从父亲那里学习怎样与异性接触和交往的经验。没有父亲关爱的男孩常常表现出过于女性化的行为。失去父亲关爱的女孩,不仅表现青春期与男性交往有羞怯、焦虑或无所适从表现,而且在成年后更容易拒绝做妻子或母亲,在夫妻关系方面也易出现障碍。

第三、容易导致儿童犯罪。父亲代表理性,他是子女社会行为和品性的塑造者,是社会行为规范、道德、价值理念的直接示教者。男孩到达青春期,因为“父爱饥渴症”,往往疏远甚至厌恶父亲,这种疏远和厌恶掺杂着得不到父爱的失望与凄苦。他会盲目尝试种种可能补救的办法,包括抽烟、喝酒、甚至性放纵、吸毒或打架斗殴。这是因为父亲缺失家庭的男孩,比父亲存在家庭的男孩在内部道德判断、愧疚、接受批评、道德价值和规则一致性上得到的引导和约束少得多、低得多。

第四、有碍社会交际能力发展。鼓励儿童成就和独立的教养方式是父爱最为直接的表现形式。父亲一般都比较容易适应新的环境,与父亲在一起,能造就或强化儿童的外向性格,有助于孩子积累社交经验和社交技巧,为日后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健全人格打下良好基础。与父亲生活时间长、受父亲影响多的孩子,容易继承父亲的基本品质:独立、自信、大度、开朗、自尊心强、喜欢交往、更社会化,更幽默诙谐。反之,缺失便完全可以想象。

第五、关系认知发展和学业成绩。相比较而言,而父亲给予孩子知识更丰富、更广阔。父亲通过共同操作、探索多种形式的活动、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动手操作能力、创新意识,促进孩子求知欲、好奇心的发展。较之于母亲,父亲对子女的教养态度偏向于情感温暖和理解,易使子女产生信任和安全感,有助于子女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父亲合理的期待,也更容易使儿童产生激励、关怀和依赖,从而产生持久的努力和进取心。反之,这些优势便荡然无存。

但愿一切都有例外。为孩子祈福!



135

     父亲,教师,写作者。写过一些文字,发表过一些文章,编著过几本图书,出版过三本个人专著。无所谓追求,简单生活,简约工作,致力于做更好的自己,做尽可能多的让世界变得更美丽的事情。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