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

 思明居士 2020-08-02

明代官员的俸禄,自古以来都被认为是历代最低。故《明史》中有:“自古官俸之薄,未有若此者。”顾炎武、王夫之等人也一致认为,明代官吏的俸禄,影响官吏生活,也是造成明代政坛乌烟瘴气、贪污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同时王夫之也曾言:

“今俸入不堪,吏莫能自养。 其始也,亏替公费,耗没祭祀、学校、夫马、铺递、民快之赀以自入,而一责之民。其既也,则无所不为,而成乎豺虎矣。国家常畜数千饥鹰以牧飞鸟,犹且曰彼自有之而无待于公家,则何以为民元后耶!”

但是实际上,明代官俸不仅不微薄,甚至还是绝对的高薪,之所以说吏不能自养,这还是和明代的均徭法变革有很大的关联,并且由此变革推动了明代赋役货币化运动的开端。在此,我们就从明代官俸的变革入手,一起来探究下明代形成贪污风气的缘由。

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

王夫之与其著作

一、折俸钞贬值造成的影响

根据《明实录》记载,明代官员的俸禄在洪武四年、洪武十三年都做过调整,后到洪武二十年再次更定,称为永制。三次调整皆为增加官俸,并且每次增加的金额都不低。在明清时期,一个农民终年劳作可以精耕细作十亩田地,以亩产二石米计算,一年可以得到20石米。而正一品官员每年能够发得1044石米,正七品官员每年也能够得90石米,是一个普通农民的四五倍之多。

明代官吏俸禄薄的说法,是从永乐朝的‘折俸钞’开始的。朱棣为了节省国家财政开支,不断地将官员的俸禄折成钞,比例高达俸禄的百分之八十,导致钞的价值急剧下降,折俸钞变得不值钱。以洪武十八年为例,明太祖命令户部,凡天下有司官禄米,以钞代给之,每钞二贯五百文代米一石。但是当时市场上的米价远低于次,有时仅五百文一石,这样做官吏等于变相的涨了工资。但是在洪武二十二年在据《明太祖实录》中记载:

“命庄浪、河州 、洮州 、岷州 、西宁、凉州 、宁夏临洮八卫官吏,月俸每石折钞二贯五百文,马军兼支米钞,步军则全给之。旧例边储皆收盐粮及趱运供给凉州卫,商人运米二斗至仓,官给盐一引,而每卫月粮给万余石, 屯军土民又种粟麦,军民所用皆米而已,米价减,每石至伍百文,故以钞兼给之”

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

《明实录》及其内容

二、官员为维持生计采取的补薪措施

折俸钞过度使用,导致永乐时期,官吏的收入急剧下降。官员们自然不会坐以待毙,他们开始在体制内寻找弥补的方法,将政府发放的皂隶折成现银以提高收入,也因此正式开启明代官俸的结构变化。根据明初官制,按照品级高低,朝廷会分配若干随从皂隶,以供官员驱使,起初“取刑部笞杖囚人应役”,后便“照人户差点”,根据黄册所载户等佥派。于是官员们与被佥派的随从皂隶私下商定,将其役折成若干银两,交银若干后,随从皂隶便可以放归故里。当时有人弹劾著名的廉臣御史佐顾,说他私自折银贪墨,于是在《明史》中有:

奸吏奏佐(顾佐)受隶金,私遣归。帝密示士奇曰:“尔不尝举佐廉乎?”对曰: “中朝官俸薄,仆马薪刍 资之隶,遣隶半使出资免役。隶得归耕, 官得资费,中朝官皆然,臣亦然。先帝知之,故增中朝官俸。”帝叹曰:“朝臣贫如此。”因怒诉者曰:“朕方用佐,小人敢诬之,必下法司治!

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

永乐盛世的画面

说明当时不管是廉官还是贪官,都有利用皂隶增加收入。就连身居高位的杨士奇也在所难免。不管是仁宗还是宣宗,也都认可这个事实,宣宗也决定将其制度化。宣德年间,令随从皂隶,系不愿应当者,每名月办柴薪银一两。同时也限定文武百官按照品阶高低,皂隶人数的名额最多十二名,最低两名不等。看上去只是更改和限定了皂隶的人数,实际上是一次加薪。

其中知县所加的幅度最高,能够享受五品官员的名额,得到四名皂隶的名额。随从皂隶折银之后,也变成了柴薪皂隶,每名十二两,终明一朝不变,为养廉而设。自宣德朝开始,官员俸给构成已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到了弘治时期,柴薪和马夫银作为官员的工资构成已经制度化。另外柴薪只能由官吏获得,如果是通过纳银得到的官职,则只支付本俸,不给柴薪银。

另外武官退休之后,不能领取柴薪,只能支给祖俸。缺官柴薪银等称为明代机动财政的重要组成部分,明代柴薪银是按照官吏实编征收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有些官吏不编或暂缺,这部分收入就成为明代财政补漏的重要来源。由此可见,柴薪皂隶作为各类文武官员的俸薪,已经成为一件寻常的事情,并且得到了中央的大力支持,设定不同阶级的皂隶额度,形成一种污浊风气。

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

明朝官吏

三、中央肯定折银之后官员变本加厉

柴薪皂隶折银之后,官员又开始进行直堂、直厅皂隶折银。正统年间,直堂、直厅皂隶亦额派于各衙门,根据《明会典》的记载:

正统年间……六部、都察院、通政使司、大理寺,直堂皂隶各三十名……宗人府、太常寺、国子监,直堂各十名……都察院经历司、通政司经历司各直厅四名。户部、刑部、都察院照磨所及各衙门司务厅各直厅二名……太常寺博士厅、典簿厅、太仆寺主簿厅各二名……各府经历司、照磨所直厅各四名。各州吏目厅、各县典史厅各二名。

可知直堂或直厅皂隶的分配有两大特点,一是各个衙门都有额定的直堂皂隶名额。二是分派于各个衙门的直堂皂隶多寡不一。根据《明会典》记载,额定的直堂皂隶名额常有改动:

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

《明会典》内容

今据各衙门实支及武库司拨给实数,开列(直堂、直厅皂隶)于后。其与正统间额数同者,不重载。内阁大学士各直堂十四名……吏部直堂四十八名,户部直堂四十七名,礼部直堂四十八名……都察院直堂四十五名……太常寺直堂十八名……凡升俸官。弘治十八年令,凡升俸官 员,除有军功并九年考满加升俸级者,准照今升品级佥给皂隶。其余乞恩等项升俸者,止照原任官品拨与。

可见明代的直堂分派出现了新的情况,内阁大学士的直堂银,如同柴薪银一样直接分配到个人名下。另外这二十六个部门的直堂皂隶,与正统年间的规定相比明显增多了。但是由于直堂皂隶是按衙门分派,与柴薪皂隶直接分派于个人名下是两个概念。再加上各个衙门的直堂皂隶分派名额多寡不一,中央不可能作出统一的规定,所以内部因为分配直堂皂隶名额不均而出现了矛盾,甚至由此成仇。

根据《翰林记》中记载:“皂隶之役,出自兵部拨送。宣德间,令随从皂隶系不愿应当者,每名月办柴薪银一两,说者谓出于大学士杨士奇所建议……本院直堂十五名……成化初,修撰罗伦独不受皂隶、柴薪银,尝论咎杨东里之失,或谓出自君命,受之无害于义。 然或有署印互争直堂,至成隙者有之。其视伦贤不肖,抑又远矣。”

可知,明代各级文武官员都有柴薪及直堂皂隶银的发放,这已经成为官员薪金的一部分。

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

明朝时期的衙门

四、皂隶折银的推行使官吏成为高薪阶级

那么明朝官员的实际可得多少呢,当时柴薪皂隶和直堂皂隶是明朝官员额定的薪俸组成部分,但是时常会出现交相调节的态势,每当皂隶银提高的时候,就会通过加大折涩俸比重来降低官员俸给收入,反之就会提高俸给的本色俸比重,以提高官员的实际收入。

与普通百姓的日薪来看,普通的官吏都是按照社会各工价的平均数发放,明代的物价低廉,除天启与灾荒年外,日银一分完全可以养活自己。与官员的俸薪相比,就更属于高薪了,在天启年间,一个七品的县令可以养活三十五人,这种供养能力并不能算贫穷。

皂隶折银给官员们带来了巨大的利益,也是明代赋役货币化的开端,且规模巨大,每年都要给文武百官拨给柴薪皂隶就高达256万两,再加上直堂、马夫等项,至少是金花银的五倍以上。

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

金花银

五、官俸改革造成的社会影响

这对于老百姓来说不是什么好事,而是一种负担,“于该纳税粮三石之下二石之上人户内差点”在应役的上中下三等户中,人户属于下等,按照规定皂隶是从下等户中佥派的。但是折银后,每名有十二两,按照宣德、正统时期的市场价,十二两白银只能换四十八石米,但是按照宣德末来算,可以换得九十米。这就远远超过了下等户的实际承受能力,所以要推行随从皂隶折银必须改变原来的佥派制度。 即把从下等户中佥派随从皂隶转变为从上等户中佥派。

为了获得稳定的随从皂隶折银收入,官员们为了维持有稳定的收入,开始尝试在赋役册即黄册之外,另立一个均徭册,改变原来的佥派制度,当然这些只能够偷偷进行,只好借助里长的弊端来说事。

《明实录》中记载:“先是徭役里长多卖富差贫,正统间,江西参议夏时建议造册,以税粮多寡为差,官为定其徭役,谓之均徭册。” 里长的“量户点差权”造成徭役佥派不公、社会破败、百姓流离失所,都有影响。

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

明朝徭役的盛典

天顺元年均徭法在四川推行后,关于皂隶佥派的弊端不绝于书,天顺七年,中央下令不许以均徭之名,敛取百姓银两。但地方官员屡教不改,中央不得不反复重申,“其司府州县官员,亦不许额外多佥皂隶,侵渔小民。”

均徭法推行后,“官吏里书,乘造册而取民财……士夫家皆当皂役……富者倾家破产,贫者弃祖离乡”成化四年,夏时死,政府对其倡导的均徭法的评价是:“均徭之法,利害相半,行之至今,民颇不便。”虽然中央对夏时倡导的均徭法最后的定论是“民颇不便”,但因蕴涵着官员的巨大利益在里面,故依然坚决推行,致使禁令与违法交织前行。

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

明买卖市场的现象

六、皂隶折现造成的社会影响

随从皂隶和直堂皂隶折银成为官员薪金的够成不发后,官员收入倍增,但是皂隶折银之后这部分的职能缺失,官员的个人伺候和公务役使无人处理,又该怎么办呢?

皂隶就是官员权力的延申,所以作为随从皂隶和直堂皂隶有相当多的权力资源可寻。皂隶依靠官员,在《明经世文编》中有“遂至狐假虎威,欺凌(下属)有司,需索钱物,透漏事情。甚者说事过钱, 诓赚局骗人财物件,作弊多端,难以悉数”。

故常有皂隶“朝入衙门,暮称富室,寻田买宅,呼婢使奴”的说法。所以这样的美差人人都羡慕,不需要招募,不需要工钱银子,人人都想求得一位,少的十多个,多的达上百个,官员们自然赚得流油。尤其是随从皂隶,日日需要跟在官员身边,可以接触一手的资源,所以通常都是官员们信得过的好友或亲戚,这也是官员们用来回馈亲朋好友的一种方式。

朱元璋用佥派而来的役充当伺候官员个人的皂隶和直堂皂隶,本来是为了防止官吏侵渔,但是这种徭役折银推行之后,明代的官僚群体愈加腐败。历史上被称为,年来贪浊成风的宣德时期,皂隶折银之后,政府招募皂隶以供驱使,但是基本不发工食银。但是皂隶也是人,他们也要生活,既然政府不给工资,那么平时的开销用度就不得不通过,敲诈勒索百姓得到。

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

朱元璋影视剧形象

结论

明太祖规定的官员俸禄,和当时的工人阶级相比,并不算低薪。只是到了永乐时期,明太祖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不断加大官员俸给中的折钞比例,随着钞的迅速贬值,官吏的薪水变相降低,导致官员出现生计困难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官员们在体制内找到一个可行的解决办法,就是将皂隶折银。随后中央将这个办法不断制度化,从而造成明代官俸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自皂隶、马夫等折银后,明代官员的官俸已经成为社会中的顶级高薪,在满足了官吏生计问题的同时,也造成了很多问题的发生。赋役改革的初心是为了能够满足官僚集团的自身利益,一改过去处处为民着想的风格,满足官员自身利益诉求,与徭役制度的优化毫不相干。另外《明实录》中记载:

从明代官员的俸禄改革,探析明代盛行的贪污风气形成缘由

明朝处理贪污的现场

“六科十三道官交章言:柴薪皂隶本为外官养廉而设。”但是,皂隶折银在成为了官员工资的一部分之后,明代各级官员不仅没有停止贪污,而且有变本加厉的趋势。之后也造成,政府招募皂隶,不仅不给工食银,往往还需买求,造成明代吏役敲诈勒索百姓的风气愈演愈烈。”

笔者认为,明代愈演愈烈的贪污风气,除了中央实行折俸钞,肯定皂隶折银之外,也有官吏自身的原因。官员养成的豪奢形势消费,为自身利益想方设法谋取实质性利益。而中央对折银制度的支持,让这种贪污腐败的方法提供了可能。

在各种低级官位折银,不给这些官役发放工食银的情况下,前来应试的人仍然挤破门槛,也难怪在折银制度出现之后,便出现大规模的买卖皂隶之位的现象,同一个职位上少的竞争者上十位,多的上百位。这样的社会风气,也导致了官吏借用皂隶折银的手段,赚得满盆钵,是形成明代贪污风气愈演愈烈的必然结果。

参考资料:《明实录》、《明史》等。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