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存续

 我的书摘0898 2020-08-02

  “现代”与“传统”原本是一对二元对立的概念,但在当今时代背景下,其边界已经越来越模糊,并逐渐开始向二元统一的状态过渡。曾经的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生活中若仍能保留着一些活力的话,事实上从某些角度来看,它已然具有相当的现代性。所以,无论我们如何尽力地去保护传统文化的纯粹,在社会不断变迁的过程中,仍旧无法改变传统向现代的流变,虽然这种流变是在潜移默化的状态下,日积月累形成的。因此,将这对概念视作一个整体,是传统文化得以在现代社会中存续的基础视角,也是其得以扩充发展空间的关键条件之一。

  历史流变

  费孝通先生说:人的“当前”中包含着以“过去”拔萃出来的投影,时间的选择累积。这意味着,站在“历史时间轴”的视角去看待“传统”与“现代”时,“传统”成了“现代”的基础,而任何时期的“现代”也终将会变为“传统”。所以,无论是“传统”还是“现代”,都是一个相对存在并相互影响的整体,它存在于历史流变过程中的不同时代。这一对概念到了后工业文明时期已不再对立,因为传统已经成为建构新的文化的基础和资源。

  文化的形成与传承,与人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不同的社会结构所孕育出来的文化特征也是不同的。影响着文化流变的主要因素,基本上可以概括为时间与空间两个向度。对于当代的人们来说,传统文化的最大特质,应该是它的“过去式”,是先于现代社会结构而产生并被保留下来的行为准则与道德标准。我们一方面由于对历史的尊重而竭力地继承着这些传统,另一方面却也感受着传统与现代的格格不入。这当然是由于社会变迁所造成的。但是,如果我们将视角从历史的具体节点扩大到不同时期,并将其串联起来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话,就会发现任何一种传统文化,都是遵循着“传统”与“现代”的相互转换、循环复始直至今日。

  几乎所有的传统文化都对现代社会产生着不同的影响,其中有些已经完全改变了原来的社会功能,而另一些外显特征较为具体的,则逐渐被贴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标签。例如语言与文字的交互发展,表情达意的功能一直被传承到了今日,这一方面是人类智慧的发展所致,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其社会功能的需要,正因为有了语言与文字的交互影响,人类社会才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然而,由于当今社会分工的日益复杂,对于事物与事件的解释程度也日渐纷繁,工业化与市场经济的发达程度,已经越来越加快了人们的生活节奏,“时间”已经以一个崭新的概念构建于人们的意识之中。快速的生活节奏带给人们的压迫感,使得语言和文字在使用的时候更注重其简单化、清晰化与标准化。利用通信手段来替代传统的语言与文字,已然成为社会常态,互联网逐渐成为语言与文字的主要媒介。而由语言与文字发展出来的歌曲、戏曲、书法、文学等,则都以“艺术”的各类形式被留存了下来。由于现代社会的人情隔阂,日常语言更多地被文字所替代,而人们在键盘上所敲打的文字,却也逐渐变成了表情包的世界。回看整个交互发展的过程,我们不难发现以语言与文字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对于现代文化发展的基础源动力,而传统文化的原型,虽然表面上看已经不再适应现代社会的生活节奏,但事实上却从未走远——从这些表情包的本质意义上,我们似乎依然能够看到其与早期象形文字,甚至于远古图腾的同质性。

  审美与理念

  自清末鸦片战争以来,人们的审美意识,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与“传统”渐离渐远。不仅审美意识已经发生了变化,人们的认知与行为理念也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发生着改变。在以西方文化为主体的全球化、信息化、互联网时代,受现代经济体制建构方式的影响,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来越快。就在人们努力追求市场利润与经济财富积累的同时,审美与理念也在不知不觉中向西方“制度化”“标准化”与“实用性”“效率性”的方向发生了转变,这些转变是在基于不同区域空间文化融合的过程中形成的。在这种现代的审美意识支配下,“传统”很轻易地成了具有中国古典文化内涵的种种表现形式的代言词。

  费孝通先生认为,“传统”模式的改变,是出于我们生活从定型到不定性的过程中。现代社会中的各种不定性因素也同样会影响到人们的审美和理念,当今社会中所有呈现出来的“现代”,都是基于不同的区域文化在时间轴线上相互交融、相互更替,并逐渐发展、变迁得来的结果。在社会结构快速变迁的过程中,曾经的“现代”,转眼间就成了今日的“传统”,“文化”在现代建构下,即便依旧传达着“传统”的精神,然而在现代人眼中,其实都是以一种“现代”的方式存在着,是一种“现代的传统”。

  艺术形式的两个向度:艺术性与娱乐性

  艺术性和娱乐性,应该是包容在所有艺术形式之中,它们分别指向艺术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生活中的两个向度。从音乐内涵的价值取向来看,艺术性占据了文人音乐的主导地位,而大众音乐往往只追求其娱乐性的一面。

  知识总是与社会组织和权力有关,知识分子阶层以及费孝通先生笔下的绅士阶层所创造的文人音乐,具有一定的自娱性,是在自娱自乐的过程中,充分挖掘音乐的艺术高度。这里面包含了几层含义:第一,文人音乐是有一定知识涵养的人创造并传播的;第二,文人音乐的传习者、赏玩者、传播者,普遍具有一定的社会资源、社会地位,拥有一定的社会身份,同时还需要有一定的经济能力与闲暇工夫;第三,文人音乐从本质上来讲,是为了追求精神领域的艺术高度而存在的,与更为注重追求娱乐性的大众音乐不同,也就是说,它可以只为纯粹的艺术而存在,并不一定需要观众的认可——从这点而言,事实上是带有了一定的“先锋”意义的。

  然而随着工业化文明的深入发展,在艺术市场化理念的推动下,传统的艺术文化,却正在向大众化的方向进行着转变。由于市场化的运作是以高效率、高利润、短周期和标准化等作为核心概念,在抛弃了艺术的“特殊性”“不可替代性”以及“前瞻性”和“小众性”等“传统”特性之后,为了追逐最大利润和市场份额,艺术的受众人数决定了艺术的生存价值,以“快餐文化”为代表的大众文化已然成为当今文化的主流模式。

  为了在现代社会中获得更多的存续空间,一些曾经代表着文人音乐的中国传统音乐,同样也在朝着提高自身娱乐性的向度进行着转变,连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活化石”的“泉州南音”,似乎也逃不掉迎合市场的命运。在这里,我们并不对这样的转变作价值判断,想要说明的只是传统音乐除了在历史流变的过程中,由于“时间”与“空间”的变迁融合而成为“现代”,在精神的范畴之内,也已经由音乐的“艺术性”追求开始向“娱乐性”转变,而这种转变中的“传统”显然也是一种“现代的传统”。

  传统的现代延续

  本杰明·史华慈认为,将“传统”与“现代”两个范畴截然对立是错误的,“传统”与“现代”往往是相互渗透,相互既矛盾又融合地客观存在着。“传统”与“现代”都不是简单、静止或有同质性指涉的概念,传统本身是一个不断演进、变化的存在,里面包含的思想、质素,复杂万端而且常常相互冲突。李孝悌先生也认为在一个快速变迁的现代化社会中,其实包含了许多传统的质素。

  在任何一个时代,从艺术理念上来说,只要是不同于过往和当下普遍认知的,都是具有“先锋”意义的。这些艺术先锋的反传统,或者是具有创新意义的艺术理念,绝大多数在当下社会生活的审美标准下,很难被主流文化所认同与接受,但是它却能促使传统文化做出相对应的改变来接受“先锋”理念的挑战。于是,在长久的对抗与平衡中,传统文化也融入了诸多现代化的元素而发生潜移默化的转变,然而事实上,只有那些被迫主动向现代进行转变的传统文化,才得以被以“传统”的名义长久地保留下来,至于那些不能或不愿被迫主动改变的传统,最终将成为历史的记忆。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与方法研究中心)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