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同样一年赚400亿,为什么茅台市值2.1万亿,碧桂园只有2000亿?

 zhsht16 2020-08-02

我加入了不少内房群,常常看到有群友发出类似这样的感慨:

茅台和碧桂园,去年同样都是赚400亿左右的利润,增长速度也差不多,但凭什么茅台的市值就可以高达2.1万亿,而碧桂园却只有2000亿呢?如果有足够的钱,两家公司私有化二选一的话,傻子才会去选择私有化茅台。

这两天在厦门游学,做了一场报告,里面就谈到了这个问题,今天写成文字与大家交流交流。

我们先从巴菲特四十多年来一直津津乐道的喜诗糖果开始说起。

喜诗糖果是巴菲特和芒格在1972年以2500万美元全资收购的,当年公司的税前利润不到500万美元,市盈率约为10倍左右。

接下来的35年,喜诗糖果完美地诠释了“现金奶牛”一词,它不但业绩节节攀升(2007年税前利润达到8000万美元),还累计贡献了13.2亿美元的税前利润。而这笔投资成功的精髓之处在于,公司仅仅从利润中留下了3200万用于补充营运资本金,剩余90%以上的利润都直接分配给了巴菲特。

这样的生意十分难能可贵。假如你开一家餐厅,每年把利润都分红掉,就没钱开第二家店;假如你做一家汽车零配件商,每年把利润都分红掉,就无法应对业务扩张后更大规模的应收账款;假设你开一家芯片厂,每年把利润分红掉,就没能力进行新的资本开支;假设你开一家银行,把利润分红掉,就没钱补充资本金来扩大贷款规模……几乎任何一门生意,都不太可能每年把多数的利润分红,同时还能让业绩保持增长。

但喜诗糖果做到了,原因是它没有应收账款、存货控制得很好、又没有大举扩张店面(销售磅数年均增长仅2%),这几个运营资本的最大来源都被严控,而驱动增长的主要手段,是提价

可以看到,喜诗糖果每年都会提价一次,幅度约10%。


投资2500万,35年时间共拿回10亿+现金,公司的盈利能力还提升了16倍,这就是喜诗糖果的成功之处——可以仅留存10%左右利润,就能实现业绩增长。

作为对比,我们想象一下有另一家公司哭脸糖果,它的盈利情况与1972年-2007年的喜诗糖果一模一样,唯一不同的是,它是通过每年留存90%的利润,才实现这份增长的。如果巴菲特以2500万美元收购哭脸糖果,尽管利润同样翻了16倍(若前后PE相同,市值也翻了16倍),但巴菲特这35年间拿到手的钱,整整少了约10亿美金,这个差距相当于收购当年净利润的约40倍

如果做一个DCF模型,你就能直观看到的喜诗糖果与哭脸糖果两家公司,PE倍数差异会有多么的大。

到今天我还经常碰到一些投资人,他们坚持认为一家公司的PE倍数应该只和利润增长速度相关,例如盈利增长20%的公司,合理PE就该等于20,盈利增长30%的公司,合理PE就该等于30——这完全错了,他们竟然忽略了这家公司是通过将多少比例的利润留存,来做到增长的,留存30%还是留存70%,PE倍数会天差地别。

如果要在中国乃至全世界,寻找一个最接近喜诗糖果商业模型的行业,毫无疑问就是白酒

白酒同样先款后货,存货不会贬值可以视作资产,并且由于没有国际对标品牌(国外的蒸馏烈酒和中国的纯粮食酒还是不一样),高端白酒一样有能力每年提价约10%。

只不过与喜诗糖果的一个区别在于,中国几大头部酒企受益于高端白酒市场的扩容,近年都在大举扩产,这拉低了它们的分红比例。

但是很明显,高端白酒有那么高的利润率,像茅台一年赚400多亿,它扩产的投入其实也就几十亿而已,如果像巴菲特那样以股东利益出发做最合理的资本分配,茅台的分红比例还可以进一步提升,甚至把80%的利润分掉,都不会对公司的酿酒业务造成丝毫影响(只会影响财务公司业务)

今天茅台市值达到2.1万亿,PE来到40几倍,许多人说它贵了,我们不妨做个测算:要是我们今天以2.1万亿全资收购茅台,保守假设茅台2020-2027年净利润年化增长15%,第2028-2050年净利润年化增长10%,那么未来30年里,茅台会累计给我们贡献多少净利润呢?13万亿!(其中90%以上都可以直接装入我们的口袋)而2050年茅台的盈利能力会是2020年的几倍呢?30倍!

所以你看,40倍PE的茅台贵不贵,还能不能买,这个问题完全可以换成另一个:如果当年喜诗糖果给巴菲特的报价不是2500万美元,而是5000万或8000万美元,它还值不值得投资?

聊完40倍的茅台,再聊聊6倍的地产。

房地产公司就是一个喜诗糖果的“反面典型”,如果每做完一个项目就把利润全部分红,它就没办法用更多的金额买下一块地,业绩也就没办法再有增长,因此它必须把多数利润留存下来。但与其他普通生意不同的是,这些留存的利润会给房地产公司换来非常显著的业绩增长,详见《房地产不是一条好赛道?

其实我一直认为,房地产公司就像是一家投资公司,它就根本不适合用PE来估值,而是应该同时考虑净资产+盈利能力,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只考虑后者会出现很荒唐的景象。

把一家房地产公司比作一个股票投资账户,就很容易理解了。

假设有个股票账户,里面本金100万。遇上某个市场不太好的年份(对应当年土地价格过热),一年下来仅盈利5万,此刻账户市值105万,你如果用PE估值,说PE=5倍是合理的,那么这个账户就只值25万了;假设在某个高景气的年份(对应当年房价突然大涨),一年下来盈利40万,此刻账户市值140万,你如果用PE估值,说PE=10倍是合理的,那么这个账户就值400万了。

一会儿25万,一会400万,它们哪个是对的呢?都不对,因为躺在这个账户里的钱就是那么100多万(即净资产)而已,如果你出价25万想拥有这个账户,它的主人只会冷冷地瞥你一眼,如果你出价1400万呢,他一定会两眼放光毫不犹豫地卖给你。

那么这个账户的合理估值到底是多少?很明显,它应该在100万上下波动,要是这个股票账户的主人投资水平很高,每年都能赚上30%,那么当然得在100万的基础上给予它一定盈利能力溢价,例如120万-140万。

我认为投资地产股就像挑选这些股票账户,其实不用想着精确地计算出一个账户到底是值120万还是140万,真正重要的,是识别各家的投资能力好坏,看谁能把雪球滚得更快。

这就是我对于白酒股和地产股估值的理解,不论是40多倍的茅台还是6倍的融创,背后都有一定的合理性,继续长期持有它们,我相信都能获取不错的超额收益。借用今天冯春红老师在做报告时讲的一句话——“只有小孩子才做选择,大人我全都要”。

重要说明 

本文为个人投资记录及商业分析,其中观点可能充满了我个人的偏见和错误。

对于任何股票在未来一个月、半年或一年的走势,我完全一无所知,更无法预料,涨跌多少都是有可能的。请坚持独立思考,切不可依赖文中内容作出买入或卖出决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