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显著改善了慢性髓性白血病(CML)患者的预后,但仍有部分患者在TKI治疗过程中出现耐药。既往研究显示,接受伊马替尼治疗的CML患者中,1年内20%~30%患者发生耐药[1,2,3]。BCR-ABL激酶区突变是TKI耐药的主要机制之一,突变改变了BCR-ABL的构象,影响其与TKI结合,进而抑制TKI抗肿瘤效应。其中,T315I突变患者对一代TKI(伊马替尼)和二代TKI(尼洛替尼、达沙替尼)广泛耐药[4]。BCR-ABL激酶区突变是国内外专家公认选择TKI治疗CML患者时的重要参考[5,6]。国外已有多项研究报道TKI耐药CML患者BCR-ABL激酶区突变的类型[7,8,9,10],国内也有研究报道中国TKI耐药CML患者的突变类型,但病例数相对较少[11,12,13]。为此,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分析了自2001年6月至2019年9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就诊并发生TKI耐药的CML患者,分析BCR-ABL激酶区突变在中国CML患者中的分布特征,并探究与BCR-ABL激酶区突变特别是T315I突变相关的因素。 病例与方法 1.病例: 回顾性收集2001年6月至2019年9月就诊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并发生TKI耐药的CML患者临床资料。CML的分期参考欧洲白血病网(European Leukemia Net, ELN)指南标准[5]。 2.TKI耐药: ①一线TKI耐药:采用ELN推荐中TKI作为一线治疗反应评估中的'治疗失败'标准:治疗3个月时未达完全血液学反应(CHR)或Ph 细胞比例>95%,治疗6个月时BCR-ABLIS>10%或Ph 细胞比例>35%,治疗12个月时BCR-ABLIS>1%或Ph 细胞比例>0,任何时间失去CHR、完全细胞遗传学反应(CCyR ,Ph 细胞为0)或主要分子学反应(MMR,BCR-ABLIS≤0.1%),出现新的BCR-ABL激酶区突变,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出现Ph 克隆演变(CCA/Ph ,Ph 细胞基础上的其他克隆性染色体异常)。②二线TKI耐药:治疗3个月时未达CHR或Ph 细胞比例>95%,治疗6个月时BCR-ABLIS>10%或Ph 细胞比例>65%,治疗12个月时BCR-ABLIS>10%或Ph 细胞比例>35%,任何时间失去CHR、部分细胞遗传学反应(PCyR,Ph 细胞比例1%~35%)、CCyR或MMR,出现新的BCR-ABL激酶区突变,进展至加速期或急变期,出现CCA/Ph 。③三线TKI耐药: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三线TKI耐药标准,本研究采用与二线TKI耐药相同的标准。④原发耐药:患者在治疗初期即对TKI缺乏血液学、细胞遗传学或分子学反应。⑤继发耐药:患者在获得一段时间、一定程度的治疗反应后再次丧失反应。⑥TKI耐药次数:同一患者先后服用多种TKI,每发生一种TKI耐药记为一次TKI耐药。⑦BAR-ABL突变:同一患者先后发生多次TKI耐药,每次TKI耐药时检出新的BCR-ABL突变类型记为服用该TKI时检出的BCR-ABL突变。 3.BCR-ABL激酶区突变分析: 采用红细胞裂解法获得CML患者骨髓或外周血中有核细胞,采用TRIzol法提取总RNA。总RNA经逆转录酶逆转录成cDNA[14],按既往报道的方法采用巢式PCR进行ABL激酶区扩增,PCR终产物为863 bp,对应ABL蛋白的第219~506氨基酸[11]。将PCR测序结果与野生型ABL基因(美国GeneBank X16416.1)进行序列比对,确定突变类型。 4.统计学处理: 连续变量通过ROC曲线确定影响突变的界值。患者疾病特征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Person卡方检验。将单因素分析中P<0.2的因素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采用SPSS 22.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一、患者临床特征 本研究纳入804例CML患者,共发生1 093例次TKI耐药,其中对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分别为576(52.7%)、238(21.8%)和279例次(25.5%)。男性710例次(65.0%),中位年龄38(4~83)岁,468例次(42.8%)合并其他疾病,162例次(14.8%)在开始服用当前TKI时为进展期(加速期或急变期),479例次(43.8%)曾有TKI减停用药史。554例次(50.7%)为TKI原发耐药。对当前TKI耐药时,有182(16.7%)、104(9.5%)、518(47.4%)和200例次(18.3%)分别处于进展期、血液学耐药(慢性期、但丧失或未达CHR)、细胞遗传学耐药和分子学耐药。804例患者中,检测T315I突变时所服用的TKI(一次或多次BCR-ABL突变检测均未检出突变者记首次检测时所服用的TKI,检出非T315I突变者记首次检出该突变时所服用的TKI,检出T315I突变者记首次检出T315I突变时所服用的TKI)分别为伊马替尼386例(48.0%),尼洛替尼182例(22.6%),达沙替尼236例(29.4%);一代TKI 386例(48.0%),二代TKI 418例(52.0%);一线TKI 423例(52.6%),二线TKI 273例(34.0%),三线及以上TKI 108例(13.4%)。对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患者的临床特征详见表1。 表1 804例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 二、BCR-ABL激酶区突变类型 1.伊马替尼耐药: 576例次伊马替尼耐药中,291例次(50.5%)检出突变,其中54例次(9.4%)检出至少2种突变。在所有44种BCR-ABL突变类型中,T315I突变发生率最高,共71例次(12.3%),其次为Y253F/H(43例次,7.5%)、F359V/C/I(32例次,5.6%)(图1A)。P环突变共105例次(18.2%),包括Y253F/H(43例次,7.5%)、E255K/V(25例次,4.3%)、G250E(22例次,3.8%)、Q252H(8例次,1.4%)和L248V(7例次,1.2%)。 图1 对伊马替尼(A)、尼洛替尼(B)和达沙替尼(C)耐药CML患者突变特征 2.尼洛替尼耐药: 238例次尼洛替尼耐药中,152例次(63.9%)检出突变,其中25例次(10.5%)检出至少2种突变。共检出18种突变类型,其中T315I突变发生率最高(65例次,27.3%),其次为F359V/C/I(29例次,12.2%)、Y253F/H(28例次,11.8%)和E255K/V(25例次,10.5%),发生率均>5%(图1B)。P环突变共62例次(26.1%),包括Y253F/H(28例次,11.8%)、E255K/V(25例次,10.5%)、G250E(8例次,3.4%)和Q252H(1例次,1.4%)。 3.达沙替尼耐药: 279例次达沙替尼耐药中,160例次(57.3%)检出突变,其中24例次(8.6%)检出至少2种突变。共检出19种突变类型,其中T315I突变发生率最高(95例次,34.1%),其次为F317L/V/I/C(32例次,11.5%)、E255K/V(15例次,5.4%),发生率均>5%(图1C)。P环突变共24例次(8.6%),包括E255K/V(15例次,5.4%)、G250E(5例次,1.8%)、Y253F/H(3例次,1.1%)和Q252H(1例次,0.4%)。 三、影响BCR-ABL激酶区突变的因素 将检出任意BCR-ABL突变作为终点,根据ROC曲线确定相应连续变量的界值如下:在伊马替尼、尼洛替尼、达沙替尼耐药患者中,年龄分别为46、30和49岁,诊断至服用当前TKI间隔分别为6、30和30个月,发生治疗失败至筛查突变间隔分别为6、0和1个月,治疗失败时当前TKI服用时间分别为8、7和15个月,治疗失败时总TKI服用时间分别为8、7和17个月。将检出T315I突变作为终点,根据ROC曲线确定相应连续变量的界值如下:年龄为49岁,诊断至服用当前TKI间隔为6个月,发生治疗失败至筛查突变间隔为0个月,治疗失败时当前TKI服用时间为47个月,治疗失败时总TKI服用时间为14个月。 在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的CML患者中分别分析影响检出突变的因素,单因素分析纳入年龄、性别、共存疾病、开始服用当前TKI时分期、诊断至服用TKI间隔、诊断至服用当前TKI间隔、TKI减停用药史、耐药时当前TKI服用时间、耐药类型(原发耐药或继发耐药;耐药时处于进展期、血液学耐药、细胞遗传学耐药、分子学耐药)、发生治疗失败至筛查BCR-ABL突变间隔等因素。在所有TKI耐药CML患者中分析影响检出T315I突变的因素,单因素分析时,除上述因素外,还纳入了当前TKI种类(伊马替尼、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一代或二代;一线、二线或三线及以上)。单因素分析结果详见表2和表3。 表2 影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检出突变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注:通过ROC曲线确定影响突变的界值:A:伊马替尼耐药46岁,尼洛替尼耐药30岁,达沙替尼耐药49岁;B:伊马替尼耐药6个月,尼洛替尼耐药30个月,达沙替尼耐药30个月;C:伊马替尼耐药6个月,尼洛替尼耐药0个月,达沙替尼耐药1个月;D:伊马替尼耐药8个月,尼洛替尼耐药7个月,达沙替尼耐药15个月;E:伊马替尼耐药8个月,尼洛替尼耐药7个月,达沙替尼耐药17个月 表3 影响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耐药慢性髓性白血病患者检出T315I突变的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 在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CML患者中分别分析影响BCR-ABL突变检出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TKI减停用药史是影响BCR-ABL突变检出的共同因素,因不良反应减停TKI的患者突变检出率均较无TKI减停用药史的患者更低。此外,男性、年龄小、无共存疾病、诊断至服用当前TKI间隔时间长、服用当前TKI时为进展期、继发耐药、耐药时处于进展期或血液学耐药和治疗失败时当前TKI服用时间长的患者突变检出率更高。发生治疗失败至筛查BCR-ABL突变时间间隔也与检出突变相关,在伊马替尼耐药CML患者中,间隔>6个月的患者突变检出率更高,而在达沙替尼耐药CML患者中,间隔≤1个月的患者突变检出率更高。 在所有CML患者中分析影响T315I突变检出的因素,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男性(P=0.069)、诊断至首次服用TKI间隔>6个月、服用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和继发耐药患者T315I突变检出率更高,因不良反应减停TKI和治疗失败时当前TKI服用时间>47个月(P=0.051)的患者T315I突变检出率更低(表3)。 讨论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CML患者BCR-ABL突变检出率分别为50.5%、63.9%和57.3%,其中T315I突变检出率均为最高,分别为12.3%、27.3%和34.1%。无TKI减停用药史是影响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患者检出突变的共同因素。对T315I突变分析显示,男性、诊断至首次服用TKI间隔>6个月、服用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和继发耐药患者T315I突变检出率更高,因不良反应减停TKI和治疗失败时当前TKI服用时间>47个月的患者T315I突变检出率更低。 既往研究发现,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CML患者BCR-ABL突变检出率分别为12%~63%、24%~28%和14%~27%,其中多项研究中T315I突变检出率最高[15]。本研究中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CML患者BCR-ABL突变检出率与既往研究报道一致。 本研究结果显示,伊马替尼、尼洛替尼或达沙替尼耐药的CML患者中,无TKI减停用药史患者突变检出率高于因不良反应减停TKI的患者。Vaidya等[16]发现BCR-ABL突变与TKI选择压力有关。因此,无TKI减停史患者突变检出率高可能与TKI压力性选择作用更强相关。 尼洛替尼耐药CML患者中,男性和年轻患者BCR-ABL突变检出率更高。Pagnano等[17]报道了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TKI(包括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的CML患者中,检出突变患者较未检出突变患者中位年龄更小[49(15~89)岁对51(15~89)岁,P=0.01],男性患者比例更高(64.1%对56.0%,P=0.08)。伊马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患者中,发生治疗失败至筛查突变间隔与突变检出率相关,伊马替尼耐药患者间隔越长(>6个月),突变检出率更高,而在达沙替尼耐药患者中,间隔越短(<1个月),突变检出率更高。这种差异可能是由于伊马替尼多作为一线治疗,而达沙替尼则多作为二线或三线治疗。 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诊断至服用当前TKI间隔长、耐药时处于进展期或血液学耐药、继发耐药与BCR-ABL突变检出率更高相关,与多项研究结果一致[8, 10,11]。 对影响T315I突变的因素分析显示,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的CML患者较伊马替尼耐药患者T315I突变发生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更多作为二线或三线治疗,尤其达沙替尼在国内尚未批准作为一线治疗。DASISION研究两年随访结果显示,达沙替尼组发生BCR-ABL突变的患者中,T315I突变占70%(7/10),而伊马替尼组发生BCR-ABL突变的患者中无T315I突变[18]。Branford等[19]报道在伊马替尼耐药患者中,治疗失败时加速期或急变期患者较慢性期患者T315I突变检出率更高。本研究未得到类似结果,可能是由于本研究中CML患者服用的TKI除伊马替尼外,还包括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 本研究不足之处包括:①非前瞻性、随机研究;②并非所有患者均规律监测了血液学、细胞遗传学和分子学反应,一定程度上干扰了耐药准确时间、耐药类型和突变检出时间的判断。 总之,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伊马替尼、尼洛替尼和达沙替尼耐药的CML患者,半数以上均检测出BCR-ABL突变,其中T315I突变比例均为最高,人口学、疾病状态和TKI用药等临床特征与BCR-ABL突变的检出率和类型显著相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