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张亚兵:行走在风中的文弱书生

 时光捡漏 2020-08-03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行走在风中的文弱书生

——读《杜甫传》有感

每次读杜甫的诗,或看有关杜甫的文章,我都会为杜甫的一生感叹不已。感叹他卑微的一生,贫苦的一生,寒酸的一生,甚至是有点窝囊的一生。如果抛开诗歌,他就是一个纯粹的小民百姓,文弱书生。他没有豁达浪漫的秉性,能像李白那样“斗酒十千恣欢虐”;他没有显赫的地位,能像屈子那样为国效力,力挽狂澜;他没有治世之才能,能像苏轼那样的能伸能屈,济世安民;他甚至连齐家的能力也颇显不足,常常和家人一起陷入生活的困顿之中。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卑微、贫苦、寒酸、甚至有点窝囊的杜甫,千百年来却深深地影响着我们的思想,激荡着我们的灵魂,何也?近来,又一次读到冯至先生的《杜甫传》,这个问题又一次萦绕在我的心头,挥不去,拂还来。

思考着这样的问题,杜甫生活的点点滴滴便不由得再次浮现在了我的脑海中。

在长安时,他曾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却在《赠特进汝阳王二十韵》中写着“招要恩屡至,崇重力难胜。”的虚伪之辞。只在老朋友面前才表达自己“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愤慨。

面对仕途,他一方面不择手段献赋求官,一方面却因不愿逢迎官长、鞭打人民而拒绝担任河西尉,只做了一个看守兵甲器仗的右卫帅府胄曹参军。卑微与道义在他身上同时出现。

面对房琯的陈陶兵败,他一方面对士兵的伤亡惨重表示沉痛的悲伤,一方面又表达着人民“日夜更望官军至。”的迫切心情;在《悲青坂》中他又说“焉得附书与我军,忍待明年莫仓卒”,告诫军队不要操之过急,要耐心等待时机,以免出现大的伤亡。在流落逃亡中,他牵挂兄弟,思念妻子,惦念国家,弄得自己很纠结,以至于多次出现“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的痛苦之状。家事国事齐聚心头,让他苦不堪言,寝食难安。

在左拾遗的任职上,面对房琯的被贬,他仅从个人情感出发,竭尽拾遗之责,不顾生死,为房琯辩护,差点获罪;面对吴郁的直言被贬,他却隐忍苟安,退避三舍,竟不发一言,却在数年之后写下了“相看受狼狈,至死难塞责”的悔言。正义与苟安让他备受折磨。

当他供奉皇帝,生活无忧的时候也会写下诸如“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生”“桃花细逐杨花落,黄鸟时兼白鸟飞”的轻盈诗句,当他身处困境的时候又会写下“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的沉重诗句。随遇而安,目光短浅在他的诗句中得到了验证。

如此种种,都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为面子言不由衷,为生计不择手段,为百姓辞不就职,为保全隐忍苟安,为战争忧心忡忡,稍有闲暇便怡然自足,境遇不顺便感时伤逝的小人物。杜甫在《旅夜书怀》中写道“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他也认为自己就是“天地一沙鸥”,那么这一只“沙鸥”,究竟有怎样的魔力值得我们敬仰与怀念?除了诗歌艺术之外,杜甫到底还给我们留下了什么?

冯至先生曾经给过杜甫这样的评价:“他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发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影响。”关于诗歌的集大成,已成定论,无须赘述。关于人生方面,冯至认为杜甫“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对后世有较大的影响。我们是否可以将冯至先生的话理解为:是杜甫深入骨髓的爱国思想铸成了一座思想的丰碑,千百年来,让我们对这位文弱书生肃然起敬。

杜甫的爱国思想是简单而纯粹的,即使身处困境也从未改变,即使毫无意义也从未放弃。悲天悯人是杜甫一生苦与乐的源头,也是他为后世推崇的核心所在。

杜甫的爱国思想是家族性的。杜甫出身于京兆杜氏,乃北方的大士族。其远祖为汉武帝有名的酷吏杜周,祖父杜审言。杜甫曾祖父杜依艺由湖北襄阳赴任巩县县令,举家迁入巩县。自杜审言至其父杜闲,再到杜甫,杜氏在巩县已是四代八十五年。这是一个世代“奉儒守官”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官僚世家,家庭给予杜甫正统的儒家文化教养和务必要在仕途上有所作为的雄心。所以杜甫称做官是他们家族的“素业”——世代相袭的职业,他的各种文化教养以及以后的种种行为都是在为追求仕途事业和为官行道相联系。如他在《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中写道“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就是一种企望入仕,在仕途大业中实现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抱负,即渴望在社会实际工作中建功立业,兼济苍生。

杜甫的爱国思想是纯粹的。在杜甫的一生中,不管身处何处,不管出于顺境还是逆境,不管别人关注还是不关注,他都一如既往地爱国爱民,从未改变。他时刻准备着为国家献身,而且希望他的朋友也能为国家殒身不恤。杜甫曾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思想,“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这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称赞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孟子曾说“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杜甫不但做到了,而且有所超越,因为他在穷时也能够“兼济天下”。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自己尚处在“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的破屋之中,却发出了“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呐喊。其实在杜甫的诗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自己尚出于穷困潦倒之中,但他担忧的是人民,担忧的是国家。

每每想到杜甫,我的脑海中总会出现这样的画面:一个衣衫褴褛,面黄肌瘦,目光浑浊的老人,正行走在萧瑟的朔风之中,为了妻子的温饱,为了百姓安危,为了国家的命运在做着无助的呐喊。

因为身份低微,也许他的呐喊不会引起权贵们的注意,也不会有任何预期的结果,但他依然坚持着,呐喊着,直到他生命的尽头。

想到这里,艾青的一句诗忽然冒上我的心头:“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也许就是杜甫这样一位文弱书生对国家,对百姓,对家人深深的爱,温暖并激励着我们,穿过千年的历史,照亮了我们的星空。


 作者简介 

张亚兵 西街中学教师 ,一个喜欢阅读,善于思考,疏于实践的人。联系电话:13992791909

悦读推荐


文字审核:李    强

责任编辑:辛    克

本期组稿:刘建生

◆  ◆  ◆  ◆  ◆  

【关注我们】

【凤翔作家&时光捡漏】新媒体联盟


时光捡漏∣您的生活笔记
 公众号ID:xinke19820728 

人生 · 生活 · 活着

?

?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