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从杜甫墓说开去

 大美洛宁 2021-02-02

从杜甫墓说开去
今年农历九月,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来到偃师市杜楼,事情完后,抽了个空儿,来到位于偃师市杜甫中学校院后的杜甫墓去游览。心想,我国唐代伟大的诗人杜甫的坟墓会是怎么样呢?从前,只是读过他的诗歌,但从内心深处对他充满了敬意。说实话,并不知道他的墓到底在哪儿。只是来到偃师市,才知道这儿有杜甫墓。一心想了解个究竟。
墓地在学校校院以内。最靠北边一截是墓地。绿树浓密。占地约数亩,坟头掩映在树木之中,只是树木都不太大。杜甫墓冢大致位于正中偏南,坟头四周有石彻围挡,坟头一米多高,坟头也不小,坟前立有石碑一通。上书“唐工部拾遗少陵杜文贞公之墓”,右边竖行小字为“乾隆五十五年岁在上章阉茂之如月河南尹张松孙书",左边竖行为“偃师县知县渤海湯毓伟修墓后勒石”。杜甫墓偏东靠北是他祖父杜审言之墓,墓前立石碑一通,中间大字为“杜公审言之墓",碑右上首为“唐国子监主簿加修文馆直学士",左下为“河南省偃师市人民政府,公元二00五年端阳佳节”。杜审言墓之北,立有杜甫十三世祖杜预墓碑一通,因时间久远,碑上字迹模糊不清,无法辨认。据当地人讲,杜预墓不在此处,墓在此处往北约一华里,在陇海铁路以北。该墓碑系后人从杜预墓前迁移到此。

(一)杜甫墓有八处之多
杜甫作为一个诗人,无疑是伟大的,但从社会地位上说,不说与皇帝比,就是王侯将相,也无法比。可他的墓地远远超过了他们,竟有八处墓地。
第一处 偃师首阳山墓
墓在今偃师市杜楼村。据史料载,杜甫晚年漂泊于湖湘,唐大历三年(768年)冬,携妻儿乘船离开四川,来到岳阳,次年春,舟居潭州(今长沙),公元770年4月,湖南兵马使臧玠举兵为乱,杜甫为躲战乱,溯湘江前往郴州,欲投靠舅父崔伟,船至耒阳方田驿,遇大水,不能前行,后掉转船头返回潭州赁居江阁,暮秋,思归故里,孤舟入洞庭湖,因疾病复发,资费用尽,欲前往昌江县(今平江)投友求医,不幸病逝于寓所,暂葬于小田天井湖。四十年后,其孙杜嗣业才将其迁葬于首阳山。有唐朝元稹所写的墓志铭为证:“葬当信侯墓次",当信侯就是晋代镇南大将军杜预,他是杜甫的第十三世祖。
第二处 平江墓
据平江墓地的介绍说“……葬于小田,其子宗武,孙嗣业留下来守墓,杜氏一脉自此代代相传,杜甫之孙,杜宗武之子杜嗣业,为完成先人遗愿,千方百计想把杜甫的灵柩归葬故里,然而时局混乱,加之千里迢迢,祖父、祖母及父亲,至少三具遗骸,落叶归根需要巨额资金,嗣业在四处求援,收效甚微的情况下,只能痛苦地打消“归附偃师”的念头,为祖父、祖母及父亲重修了一座一室两耳的连体砖墓,让老人家真正‘入土为安’”。
第三处 耒阳的衣冠冢
《耒阳县志》上说:杜甫“将适郴州……聂氏县令乘船出迎,并赠牛肉和白酒……遗落一只靴子在江上,县令只好将靴子做坟”。这就是衣冠冢。明朝嘉靖年间,当地知县马宣还重修此墓。
第四处 湖北襄阳墓
这里的杜甫墓位于襄阳市区西南五里的岘首山。因其祖籍在湖北襄阳,加上后来杜甫的儿子、孙子们多次来往经过襄阳,当地人就为杜甫修建了坟墓,或许是纪念性墓葬。
第五处 河南巩义墓
巩义的杜甫墓前,立有一通石碑,此碑立于清朝康熙十九年,上面有“先生归葬,常附于当阳侯之墓侧,复移墓于巩县。”南宋姜少虞在《宋朝事实类苑》一书中,明确记载:杜甫墓在巩县。司马光《温公诗话》里记载:“至元和中,其孙始改葬于巩县。”
第六处 陕西富县墓
第七处 陕西华阴墓
第八处 四川成都墓
此三处均是杜甫曾在那里生活过,应该属于纪念性坟墓。
一个社会地位并非很高的杜甫,为什么能有八处墓地呢?这足以说明:杜甫有极高的人格魅力。因为他用诗歌再现了那个特殊的时代,用诗歌来反映当时劳苦大众所受的苦难,用诗歌表达了对人民受苦难的同情。才赢得各地人民对他的拥戴,人民要通过修建坟墓的方式,来表达对他的思念与敬仰。并代代相传。
(二)什么原因成就了他在诗歌方面的崇高地位
诗歌,在唐代达到鼎盛的时期,出现了众多著名的诗人。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成就他“诗圣”这崇高地位有哪些主客观的原因呢?笔者认为有以下几方面。
第一,是安史之乱。由于这次动乱,使得当时的广大人民处于战争之中。就是平定之后,唐朝国力大大削弱,社会乱象不断。杜甫的主要人生阶段也正好处在这一时间段,并且他的仕途,也因这一社会大事变受到影响。最初,他应试不第。在天宝末年,献上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于他“京兆府兵曹参军”之职。后来,安禄山叛军攻陷京师,玄宗出逃,路途中肃宗接任,肃宗在灵武征兵。杜甫在这时从京师来到河西,拜见肃宗。在彭原被拜为“右拾遗"。起初,唐朝宰相房琯为布衣时,与杜甫友善。安禄山反叛后,房琯任宰相之职,房琯自请要率领军队讨贼,帝许之。可事有不测,房琯兵败。被罢免了宰相。杜甫就此事上书肃宗,认为房琯不该罢免。因此触怒肃宗。不仅上书未起作用,房琯被贬为刺史,连自己也被降职为华州司功参军。再后来,他辞官不做,为战乱逃到四川成都,实质上过的是流浪及寄人篱下的苦难生活。正是这社会大动荡,加之仕途不顺,使他进一步沦为“普通民众",才能真实地了解劳苦大众的生活,这为他创作“三吏”、“三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等诗歌提供了生活素材。
第二,是他有一颗同情人民之心。如果他没有同情下层民众的思想,面对人民的痛苦,就会视而不见,也就不会用诗歌来表现人民的苦难生活。除了杜甫,唐朝那么多诗人,还有谁写有此类诗歌?只有他才是真正为下层民众的苦难生活而呼喊。不愧“诗圣”的称号。
第三,是他具有高超的文学水平及运用语言的能力。才能够做到“力透纸背”、“下笔如有神”。这或许是他得到了他祖父的基因遗传,但肯定与他少年时的勤学脱不了关系。

(三)是何原因造成他一生的苦难
从客观上讲,造成他人生受苦受难的,自然是安史之乱。但是,根本原因是他的性格。包括耿直无私、不计个人得失的个性,高傲不羁,难以与人和谐共处。
杜甫被肃宗拜为"右拾遗”之后,如果能够“安分守己”,做好应该做的事,虽说官职不算太大,但能够在“中央机关”内任职,用现在的待遇来衡量,也算得上县级或副县级,如有机会,还有提升的可能。不说富有,至少可保温饱。可他面对好朋友房琯被罢免,不顾“逆龙鳞",就犯颜直谏,算得上不计个人得失之举。再者,他逃难到成都,可以说是举目无亲,多亏好友严武接济,才能生活下去。可以说,严武是他的恩人与救星。可他是如何对待严武呢?一次,他使性酒醉,登上严武的床。据元稹所写的墓志铭载:有一次,他与严武争吵,严武被气急,要杀死他,直到惊动严武母亲出来相劝,才得以了事。有时候,严武来到他的住处,可他却衣冠不整,极其散漫,不以礼节待武。对于对自己有恩的严武尚且如此,其他人呢,可想而知。这种性格上的不足,必然造成人际关系的不和谐,生活上也难得有好结果。加之社会动乱,他的生活能好吗?贫病交加,客死异乡,是可以理解的。

他在《旅夜书怀》一诗中写道: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诗歌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名岂文章著”一句,是说他本来的人生理想应是象他十三世祖杜预,祖父杜审言那样,在官场有一席职位,为社会做贡献,光宗耀祖,名扬天下。却不料自己已到中老年,竟未有仕途成就,只是在诗歌文章方面有点名气。“官应老病休“一句,是正话反说,意为应该居官,为国家、为民众奋斗终生,只因到年老有病之时,再告老还乡。可反观自己的仕途,虽然已经挤进了“中央政府",可随即被贬,又愤而弃官。实则是感叹仕途不顺之语。最后用比喻的手法说自己的处境就好像天地间漂泊不定的一只水鸟一样,居无定所,要到哪儿去,明天会怎么样?一切都是未知。孤独,无助,茫然之心情,跃然纸上。要说沙鸥这种水鸟,只要愿意去采食,飞到水面上,总会找到鱼虾之类,绝对不会饿肚子。可此时的杜甫,衣食住行皆无着落。一个文化人,没有稳定的工作,就没有收入,又不能像农民,工人,商人那样去养活自己。无法了解唐朝时,作诗写文章有无稿费。他当时的贫困是可想而知的。
一个人的历史,是他自己写的。可以知道,杜甫一生受苦受难,除了社会原因之外,应该是自己的所作所为造成的。
注释:乾隆五十五年岁在上章阉茂之如月一一即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1年)庚戌年二月。
马五三作品集锦:
圣旨两则注译
是谁杀害了马腾蛟
崤山南道与崤山北道
《新安定变全城记》译文
我们的“根”究竟在哪儿
崤函古道实地考察记
《洛西书院碑》译文
在大明宫遗址上的思考
洛宁县城郊乡余庄的老寨
洛宁长水岙崃山摩崖献疑

王乐天墓誌铭句读及注解

拜谒马村宋尚书墓(外一首)

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及释文

清顺治《永宁县志序》及译文

从“画虎不成反类犬”谈马援家训

洛宁县涧口乡院西村白马寺的传说
洛宁县城郊乡王协村王氏支谱文化
张公卜五暨德配黄孺人淑德碑(注译)
《将仕郎守虢州参事李素墓志》译文
洛宁县底张乡草庙岭郭家大院对联浅析
洛宁县底张乡庙沟村《马公西泉墓碑序》
夏、商与西周三王朝灭亡的共性与差异
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锁氏祠堂翻修完工

洛阳马援文化研究会在九龙山举办敬老活动

洛阳市马援文化研究会2019年第一次理事会议
洛宁故县岭南马家大院——积善人家与红色革命的双重历史见证
马援蒙受冤屈的原因及启示(一)节选——《马援传》部分译文
洛阳市马援文化研究会2019年爱心奖学、助学仪式暨2019年第二次理事会在洛阳举行

作者简介:马五三,男,生于1950年,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人。1970年参加工作,洛宁一高中任教,中教高级教师。2010年退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