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杜甫名扬天下的背后故事

 山东王新雷 2023-02-17 发布于山东

现在的我们当然都知道杜甫是“诗圣”,是唐代讲坛与李白双峰并峙的大咖巨牛,但很多人可能不知道的是杜甫在世的时候没人选他的诗,好比现在不管你写的多好写得再多官方报刊杂志根本不鸟你,你写就写呗,自嗨一下麻醉自己。

“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杜甫性格是不是僻我不知道,但他沉溺于佳句创作之中确定无疑,可他这一辈子沉溺其中,最终做到“语不惊人死不休”了么?

没有,至少在他死之前没有,这对杜甫来说何等残酷!

人没有才华固然痛苦,但更痛苦的是满腹才华却无人赏识。活着没有得到官家认可自然也就无人吹捧,死后依然没有人选他的诗,哪怕一首!

这位心忧天下苍生“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开颜”的伟大诗人,竟然在那么多的诗集里找不到自己的立锥之地!

这是何等的悲哀!

一直到了公元813年,那时距离杜甫去世已经快半个世纪了(43年),其孙杜嗣业,背着他祖父的遗骨和诗稿,踏上了回河南洛阳安葬祖父的漫漫长途。途经湖北荆州,杜嗣业找到了在此做官的元稹,把祖父的诗稿给他看,请他给祖父写一篇墓志铭。

杜嗣业显然是聪明的,不然他为什么唯独找到了元稹而不是其他人?

就因为杜嗣业看过元稹的乐府诗,从元稹诗中读出了他对民间疾苦的关切,感觉这元稹大概和自己的爷爷杜子美应该是一路人。更重要的是,元稹是河南洛阳人,杜甫出生在河南巩县,他们是老乡!

事情的结果和杜嗣业预料的完全一样。

元稹之前看过一些杜甫诗,对这个前辈早就心存敬意。读了这位前辈孙子亲自呈上的诗稿,元稹内心汹涌简直如“不尽长江滚滚来”,他凝神静气,把全部的敬仰凝于笔端,挥毫泼墨笔写了一篇气势跌宕、辞藻华瞻、对仗工整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

……至于子美,荩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久古今之体势,而兼昔人之所独专矣。使仲尼考锻其旨要,尚不知贵其多乎哉;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予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元稹此文,字数不算太多,但容量极大。比如苟以为能所不能,无可无不可,则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这是何其高的评价,自有诗人以来,没有一个能比得上杜甫者!

这样说似乎还不够,他又拉上了李白——这李白可是杜甫生前崇拜了一辈子的偶像大神,然而在元稹看来,在诗歌很多方面,即使这“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谪仙人”,也和杜甫差了一大截子!

站在今天的角度,元稹这话当然有了夸饰的成分,如果不是出于老乡情面,便一定是藏了抬高自己偶像的私心——考虑到唐代写墓铭多有“谀墓”之风气,细想也合乎情理。

但元稹的这篇墓志铭恰似晴天一声响雷,惊醒了梦中人。杜甫的诗开始广泛传播,名动天下。至宋朝,被称为“诗圣”——这李白在世便被贺知章戏封“谪仙人”,然后“诗仙”一名便被天下所知,我们今天虽然一提唐诗就少不了“李杜”,少不了“诗仙”“诗圣”并举,很少有人知道这名头落到杜子美身上已是几百年之后——这真应了民间流传甚广的一段俏皮话儿:说你行,你就行,不行也行;说不行,就不行,行也不行。关键是说你行的人得行!

元稹的这篇墓志铭对晚唐影响甚大。

第一个选杜甫诗入唐诗集子的是晚唐韦庄。他在编选《又玄集》时,首次选了杜甫的七首诗。

韦庄是哪位?

韦应物的四世孙,与温廷筠并称“韦温”,花间词派代表人物,曾任前蜀丞相之职。

也是这个韦庄,在任宰相时,寻找到浣花溪畔杜甫草堂旧址,发现房屋早没有了,仅存几根柱子。韦庄命人割茅草,建一间草屋作为标记,此时距杜甫辞世已130多年。正是这座草屋,成为往后历朝历代修葺、扩建草堂的基点。

由此我们不妨感慨,杜甫之所以被后世尊称“诗圣”固然还是因为诗,但如果不是有个好孙子杜嗣业,谁知道这杜子美还要埋没多久?

说到这,诗圣除了感谢元稹及韦庄,恐怕得好好地夸一夸他孙子!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