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770年杜甫去世后,拉开了三大诗人为偶像撰写墓志铭的热情

 昵称32901809 2019-02-06

文·段宏刚

古今中外,不论在哪个领域夜以继日奋斗的才子,其人生最大理想莫过于“留取丹心照汗青”,虽然身体消亡了,但把精神和灵魂存放在人世间,让它们如同阳光一样普照着世间万物,滋养着众生,让后人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实乃是润泽后世的美事。

在古今中外的文人眼里,似乎对遗臭万年都很恐惧,所以,在身前,他们会克服一切困难,把苦练技艺和苦修人格看作此生最高的奋斗目标,趁早会为自己积攒口碑,如若哪天撒手人寰了,就不担心别人在背后说三道四,从此,让流芳百世变成可能。

而墓志铭就是证明一个人的口碑是好是坏的最好证物,也是对一个人盖棺定论的最佳凭证,生前的亮点和污点都会被镌刻上去,既能让一个人流芳百世,也会让其遗臭万年。所以,在世时,由不得胡作非为,必须把过去、现在和未来都看得清清楚楚,方能留下美名。

770年杜甫去世后,拉开了三大诗人为偶像撰写墓志铭的热情

杜甫雕像

就拿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712年——770年)来说,他很早就看清了身后事,在744年,他因思念好朋友李白(701年——762年),发出了“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的感叹。在761年,他因不满守旧文人对“初唐四杰”的评价,发出了“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的反驳。

与其说杜甫是为别人感慨,还不如说他是对自己进行自我安慰,因为他明白,他这一生活得太穷、太苦了,他甚至怀疑是自己把厄运传染给了大唐王朝,以至于大唐王朝从“安史之乱”后,染上了跟他一样的苦命。

但他对自己的诗歌很自信,因为他知道,出自他手的那些4000余首(传世为1500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起伏着大唐王朝的呼吸,读他的诗歌,就读懂了大唐王朝走向孱弱的历史。因为那些诗歌,他会扬名后世,也会阐释清楚大唐王朝是怎样从一个八方来客慕名前来膜拜的帝国,变成了一个任人宰割的猎物。

770年杜甫去世后,拉开了三大诗人为偶像撰写墓志铭的热情

杜工部集

从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到770年杜甫去世,这15年,杜甫尝尽了颠沛流离之苦,也深深感受到了饥饿对于精神的磨炼,因为饥饿,他的头脑似乎更加清醒,人格也更加伟岸。

何时能让天下贫苦的读书人欢欢喜喜地住上高大宽敞的房子?让他们的幸福像大山一样安稳,到那时,即使我被饥饿和寒冷折磨得一命呜呼,我也心甘情愿。

杜甫一眼看穿了众生的美好心愿,但他看不穿自己的懦弱,从诗歌中撤离,他依然还是那个落拓的文人。

因为贫穷,他的嗷嗷待哺的小儿子,在“安史之乱”爆发后不到一年,就被活活饿死。他除过仰天长叹“入门闻号啕,幼子饥已卒。吾宁舍一哀,里巷亦呜咽。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之外,还能做什么?

770年杜甫去世后,拉开了三大诗人为偶像撰写墓志铭的热情

杜甫

在最落拓的时候,杜甫竟然身无分文,连自己的肚子都安慰不了,那些博爱天下、博爱众生的情怀,他能扛得动吗?答案是肯定的,他能,他扛起这些比谁都有力气!因为他太可爱了,他想用沉重的文字砸醒那些夜夜笙歌的酒囊饭袋。

770年冬月某天,杜甫在漂泊过程中,被洪水围困在湖南衡阳之南的耒阳方田驿,方田驿周围一片汪洋,变成了一座名副其实的孤岛,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如果暴雨再不停止,洪水再不退去,他只能在饥寒交迫中告别人世。

足足有五天,杜甫水米未进,他预感到自己的灵魂跟肉体即将分离。

幸好,在第六天时,耒阳县令聂大人因为是杜甫的粉丝,听到偶像被困的消息后,立即下令让手下划着小船,给杜甫送来了许多美酒佳肴。

770年杜甫去世后,拉开了三大诗人为偶像撰写墓志铭的热情

杜甫书法·严公九日南山诗

被饿得奄奄一息的杜甫,看到好酒好肉后,立马开启了暴食暴饮模式。终于,他把自己吃撑了。

由于吃下了太多酒肉,堵塞了消化功能,胃部一直处于饱胀状态。几天后,杜甫死在了一条小船上,一代大诗人就这样戏剧性的与世长辞。

他的身体死了,但精神并没有死去,甚至因为身体的离去,精神变得更加纯粹和崇高。

屋漏偏逢连夜雨。770年冬天杜甫客死他乡后,次子宗武还没来得及把父亲的尸骨带回家乡安葬,也在几年后去世。

这个意外却促成了另一件好事,那就是,以杜甫起头,拉开了三大诗人相继为偶像撰写墓志铭的热潮,杜甫的墓志出自元稹(779年——831年)之手,元稹的墓志出自白居易(772年——846年)之手,白居易的墓志出自李商隐(813年——858年)之手,他们共同为我国文学史谱写了一段佳话。

770年杜甫去世后,拉开了三大诗人为偶像撰写墓志铭的热情

杜甫草堂

儿子去世,杜甫叶落归根的任务就自然传到了杜甫的孙子,一个名叫“嗣业”的少年身上。

直到813年,嗣业长大成大小伙子,也凑齐了搬迁爷爷尸骨的费用,他于这年秋天来到耒阳,欲把爷爷遗骸拉回老家,埋葬在首阳山下。

当灵车经过湖北襄阳,嗣业突然想到著名诗人元稹在这里做官,元稹又是杜甫的忠实粉丝,何不请求他为爷爷撰写一篇墓志铭,以告慰爷爷的在天之灵。

嗣业说明来意后,元稹有些受宠若惊,因为杜甫不但是他的诗歌精神上的导师,更是河南老乡,这样的好差事他怎能错过?

元稹充分调动自己的灵感和才华,沉思良久,终于抓起毛笔,洋洋洒洒写出了近千字的《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一文,既是对杜甫一生文学成就的高度评价,又是对中国文学从《诗经》到唐代这1600多年的整体概括。

770年杜甫去世后,拉开了三大诗人为偶像撰写墓志铭的热情

元稹

更重要的是,元稹在此文中极力肯定了杜甫诗歌的价值,对杜甫在我国文学史上地位的确立,起到了关键作用,从此,杜甫的影响力跟李白并驾齐驱,甚至超过了李白。

其中有这样一段话:时山东人李白,亦以奇文取称,时人谓之“李杜”。余观其壮浪纵恣,摆去拘束,模写物象,及乐府歌诗,诚亦差肩于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从中可以看出,元稹有明显的扬杜抑李的倾向,只因为他的心中也有大爱。从中唐之后,上到国家下到百姓,都没有好日子过,但一些有权有势的官僚,该享受的还在享受,显摆着“朱门酒肉臭”的奢靡。

“现实主义诗歌”专门打击这些自私行为,对社会的矫正作用更大,距离老百姓的生活更近。同时,元稹和当时另一大诗人白居易又是现实主义诗歌的忠实拥簇者,他们自然要推崇杜甫。

770年杜甫去世后,拉开了三大诗人为偶像撰写墓志铭的热情

元稹·唐故工部员外郎杜君墓系铭并序

831年,时任户部尚书、兼任武昌节度使的元稹,在盛夏突然得了一场大病,终究没有挺过来。好战友、同属于“现实主义诗歌”阵营的白居易听到噩耗后伤心欲绝,提起毛笔,怀着沉痛心情酝酿许久,写了一篇题目超长、足足有50字的墓志——《唐故武昌军节度处置等使正议大夫检校户部尚书鄂州刺史兼御史大夫赐紫金鱼袋赠尚书右仆射河南元公墓志铭并序》,既是对好朋友一生的总结,又是对其深切的缅怀。

其中,有这么几句话,可以看到两人的关系非同一般。

在翰林时,穆宗前后索诗数百篇,命左右讽咏,宫中呼为‘元才子’,自六宫、两都、八方至南蛮、东夷国,皆写传之,每一章一句出,无胫而走,疾于珠玉。

逢时与不逢时同,得位与不得位同,富贵与浮云同……年过知命,不谓之夭。位兼将相,不谓之少。然未康吾民,未尽吾道。在公之心,则为不了。

770年杜甫去世后,拉开了三大诗人为偶像撰写墓志铭的热情

白居易

跟元稹为杜甫写墓志纯粹是评价其文学价值的书写风格不同,白居易给元稹写的这篇墓志,更像是怀念跟老朋友曾经一起走过的光辉岁月,以及记录老朋友的仕途生涯。

虽然都遵循现实主义风格,但元稹跟杜甫沉郁顿挫、工整妍丽的诗风不同,他的诗歌是通俗易懂、哀婉绵长的,常常能在平淡的文字中吐露深沉的情感,如,那首《离思·其四》中的“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曾经感动了多少人。

元稹去世15年之后的846年,白居易在洛阳去世,自此,在76年里,三大现实主义诗人全部告别了自己的肉体,唯有灵魂飞扬在空中,跟一个个追随者吟着诗,谈着世事。

白居易的后人找到此时已经名满京城的李商隐,邀请他为白居易写一篇悼文。面对昔日的恩人,李商隐怎敢怠慢?思考半日,他终于写下了《刑部尚书致仕赠尚书右仆射太原白公墓碑铭》一千余字的墓志。

770年杜甫去世后,拉开了三大诗人为偶像撰写墓志铭的热情

李商隐

李商隐撰写的这篇墓志延续了他在诗歌上晦涩艰深的风格,让许多研究者难以看透他真实的用意。如,以下句子。

姓名过海,流入鸡林日南有文字国。为中书舍人三日,如建中诏书,上郑公覃自代,后为相质直。

曾祖弟今右仆射平章事敏中果相天子。复宪宗所欲得,开七关,城守四州,以集巨伐。仲冬南至,备宰相仪物,擎跪斋栗,给事寡嫂永宁里中,有兄弟家,指响健慕,以信公知人。

不过,李商隐在开篇对白居易的生平做了较为详尽和客观的叙述,不失为一篇好传记,对后人研究白居易具有较高价值。

墓志铭跟现代的人物传记的作用相类似,都是一个生命对另一个生命的诚实鉴赏。

唐代三大诗人为偶像或前辈撰写声情并茂的墓志铭,实乃是我国文学史上一段文人之间惺惺相惜的见证,同时也帮扶了文人实现名垂青史的理想,更是现代文学史家研究古代文人人格理想的绝好资料。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