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赵会侠 | 清明上坟

 时光捡漏 2020-08-03


『时光捡漏』您生活的笔记本

清明上坟(文/赵会侠)


清明给父母上完坟,我和大姐一起到邻居家小坐,互相问候了下彼此的家人,聊起上坟,大姐问邻居家嫂子回来了没有,邻居说:”嫂子回来了,但走到村口没有去坟里,地里刚浇过水,坟里也进不去,家人就在地头烧了个纸。”我和大姐再没往下说,我们心里很明白,我们村子以前祖上传有规矩,“清明儿子孙子上坟,女子媳妇不上坟”。可这一传统早在2008年的那个清明节已被我给打破。

记得那天哥哥们吃完饭,提着香烛纸钱,水果食品等祭祀物品,准备去上坟,我给母亲说:“我好多年都没去父亲坟里了,也想去看看”,三哥说:“讲究不让女娃去”,我看了下母亲,母亲说:“想去就去,新社会哪有那么多讲究”,最后在母亲的陪伴下我跟着哥哥们去了父亲的坟冢,哥哥们跪着烧纸时,我蹲在稍远一些的地方,母亲站在我的旁边,古有说法:”儿子烧的是钱,女子烧的是纸”,哥哥们烧纸时,我便自觉地站远一点,默默地望着他们,只怕影响到给父亲烧的钱的含金量。

大哥把成捆的烧纸撒开点着,三哥用一小棍把沓在一起的烧纸挑起抖开,悠悠的火焰在坟前炫目耀眼,燃尽的纸钱变成形状不一的灰沫碎片,伴着哥哥们的念叨词,悬着浮着升腾着飞向天边,这让人有种参与阴阳两界银库交接仪式的神圣庄严,哥哥们念叨完让父亲拿着钱去买好吃好喝,与那些过世的街坊邻居去打纸牌,随后起身立定,又齐刷刷跪下,向坟冢连叩三个响头,才起身礼毕。

我瞅见话语不多的二哥偷偷用手背抹去眼泪,那会让二哥动情落泪的原由,我无法猜测,但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善良内向的二哥,一定是遗憾父亲走得太早了,兄妹们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起来,却不能让父亲多享我们几天福。看着哥哥们扛掀提篮起身往回走,我才轻轻走近坟头,站在坟前,整衣顺发,双手合十,给父亲深深鞠了一躬。那时心里多少还是有忌讳,没敢下跪叩头,只怕惊到了父亲。那次母亲一直陪在身边,哥哥们也没多说什么。这便是我的第一次清明节上坟。

有了我开的这第一次头,第二年清明节,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便一起上了坟,再后来几年,嫂子和侄女们也都跟着一块去了,尤其是母亲去世后的这几年,每年从清明节前几天开始,在外的兄弟姐妹,侄子侄女,便互通电话,约定回家上坟的时间,三哥三嫂也开始张罗准备着家人回家团聚的饭菜。清明节这天,家人一定会在十一点前纷纷赶到老家集合,人都到齐后,便全家出动,由孙辈儿挑着白纸刷子走在前面领队,我们拿着香蜡纸钱,水果食品走在后面。

到了坟地,先是由哥哥,侄子们清除坟冢上的杂草,铲土填坑堵洞,把坟冢整理一新,把纸刷子插上坟顶,再在坟顶用砖块压上三张白纸,给坟顶压纸可不是小事,压过纸则标明该坟已有人上过,没压则表明还没人上坟。对家人和睦融洽的家族来说,大家一起来上坟,就是忘了压纸,这也不是太大的事,因为不会再有人来上坟,但对兄弟姐妹不合,侄男子弟分崩的家族来说,大家不能同时来上坟,这几张压纸就显得至关重要。

祖上另有讲究,清明节上坟,一天内同一坟冢只可烧一次纸,先到先烧,烧过的纸灰早已飞得无踪无影,而后到的子孙,只要看见坟顶压过了白纸,便不再压纸烧纸,但其它仪式则不受影响。相比村上其他家庭,我们家族的上坟则要隆重得多,男人们清理杂草,整理墓冢,女人们则带着孩子抺去石碑上的浮灰,清洗贡桌上的尘土,给老人搭配衣服鞋帽,摆放水果点心,对接花环装扮墓碑,待一切就序,由大哥带头,按顺序齐跪坟前,开始给父母烧纸钱,与父母一起分享食物,最后清扫门前,掩埋果皮,做好环保。

近几年,清明节这天,家人回来得越来越多,仪式也越来越隆重,我们每次尽可能多的让孙子从孙辈们参与,尤其是给墓碑抹灰,孩子们先抹低处,够不着的高处再由侄子托起孩子来完成,最后分享水果食品环节,嫂子和侄媳妇们年年会把苹果、橙子和柚子之类水果,用刀认真切成小块,生怕父母咬不开,嚼不烂,齐整整摆在贡桌上供父母享用,我往往会拿走一部分撒在父亲的弟弟,我的叔父叔母坟上,让他们与我的父母一起分享。每一次看着围在贡桌前虎头虎脑,古灵精怪,分享祭品的孩子,我又仿佛置身在母亲健在时,我们一家三十多口四代同堂,围着母亲,一起度过的无数个吉年佳节。我的家人,注重在每一次相聚时,在每一个仪式上,将孝道,将家风,潜移默化,言传身教给后人们。

在我的家人的影响下,加上国家近几年大力提倡清明祭祖,又给大伙放了公假,我们村这几年陆续有更多的家庭,更多的女子媳妇也开始上坟,而且队伍越来越壮大,星星之火早已燎原,当然仍有少数思想保守的家庭仍固守着祖上的成规。今年清明节这天,村子就像过大会,嫁出去的女子,在外工作的子女,从四面八方赶回村子,麦田地头,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一簇簇,一群群,散落在各自祖坟,鞭炮声在坟地里此起彼伏,新坟的后人表情肃穆,而老坟的子女则相对轻松。几支上坟的队伍在回村的路上,交织在一起,络绎不绝,连绵几里地,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人群又形成了新的组合,老老少少,又说又笑,相互打听着其它多年未见乡邻的近况,队伍浩浩荡荡,好不热闹。一幅乡邻和睦,国强民富,万世太平的新农村画卷顿时展现在我的眼前。

今天村上的女子媳妇能够走进祖坟,为先人磕个头,为父母烧炷香,都说要感谢我,我给大家带了个头。我心里明白,这事要说感谢,首先要感谢的是我那开明的母亲,当年没有母亲的准许,没有母亲的陪伴,我就是胆子再大也迈不出那开先河的第一脚。母亲一辈子勤劳宽容,慈爱坚强,对邻里乐善好施,对子女要求从严。因为母亲,我拥有了完整的人格;因为母亲,我拥有了渗进骨髓的坚强和不怕输的韧劲;因为母亲,我拥有了我梦寐以求的美满家庭和幸福生活。

按村上祖传的说法,家里老人去世过了三周年,儿子每年清明节、寒衣节和年三十可去坟里烧个纸,而女儿则再也没有了祭拜老人的机会。我们家还好,每年在父亲?的”冥寿日”,我们兄妹几个还约定一起去坟里给老人烧个纸。

2008年我的父亲离开我们已十多年,思念父亲,我便试探性的给母亲说了自己的想法,在母亲的支持和陪伴下,我忐忐忑忑,甚至叫偷偷摸摸的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小心愿,却不成想这竟开了我村的一个先河,让众多的农家女子媳妇陆陆续续能够像男子们一样,大大方方,坦坦荡荡地走进祖坟,去祭祖,去行孝。不经意间,我竟改变了祖上传下来的清明上坟规矩。

我们应该庆幸,我们遇到了倡导孝老爱亲,提倡男女平等的好时代,在不知不觉中,我竟顺了潮流,做了这恰好,这便是常说的”顺势而为”或”无心插柳”吧。冬去春来菜花黄,再次感谢母亲的开明,再次感谢乡邻的宽容,最最重要的是要感谢我八辈祖宗的不怪不罪之恩。祖恩浩荡,我定当不负祖恩,正念做事,正直做人。

 
作者简介 

赵会侠,女,1965年5月出生,陕西渭南人,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贸经系,商业经营二十余年,现从事酒店管理工作。闲暇喜欢文字,寄情山水间。

悦读推荐

李 强 | 电影微人生

李 强 | 我的自行车变迁史之一:传统自行车

李 强 | 饮食人生碎碎念

李 强 | 村西涝池记忆

李 强 | 重被拾起的儿时村庄记忆

李 强 | 有一种邻里关系叫前后住

李 强 | 一个普通文学爱好者眼中的贾平凹

李 强 | 转学故事

李 强 |  一封不知道是表扬还是投诉的信

李强:一个“城里人”眼中的农村人

李 强 | 老家的房子

李  强 | 2017年九月初一烧在灵山的另一炷香

李 强 | 我的红楼二梦

李  强:说不完的岐山臊子面与岐山擀面皮

【散文】李 强 || 岐山臊子面背后的光阴故事

李强 |  比老庄消失更早的园子

李 强 | 小寒:未曾期待却将至

李强|一碗元旦果真没吃上的玉米糁子

李强 | 记忆里的碾麦场

李强 | 还有一种面食叫煎饼

李强:从小吃到大的面

李强:我的2018年春节可预见

李强:从小到大的腊八节

李强:我的家乡正大雪纷飞

我的东湖我的凤中第一面

李强:有一种喜欢叫重庆火锅

农村与城市之间的亲情通道

李强:没赶上的陈村年集

李强:五味杂陈之我的小年

李强 | 立春杂感

李强:贴上春联放鞭炮

李强:不老的春节联欢晚会

我的大年初一到正月十五

李强:我的春天并不从立春开始

李强 | 站在春天里凝望夏天

“活”在2016年寒衣节的父亲和母亲

李强:早春里的倒春寒

李强 | 远去的“二月二”和“三月三”

李强:并没吃到爆米花的“二月二”

李 强 | 三个在西安吃到“岐山臊子面”的故事

李强 | 寻访八亩沟未遇

赵会侠:一场浩浩荡荡的灵与肉的漂泊

赵会侠 | 高屋大院难代老宅一世情


文字编辑:李   强

责任编辑:辛   克

 本期组稿:刘建生 

稿

1.本平台优先选用原创首发稿件,首发稿件一经采用即视为将网络版权授予“时光捡漏”,平台将在文内设置“原创”标识,其他平台转载必须注明转自“时光捡漏”。  

2.散文、小说作品不超过5000字,长篇小说提供完整版和5000字以内节选版,诗歌200行以内。

3.投稿时应在邮件“主题”栏标注文章名称+作者姓名。文章以附件形式发送。示例:

△点击可放大

4.投稿时请在稿件正文末尾附上作者简历(含个人近照)一份(平台编辑会对简历进行必要删减)。由于微信每天接受信息量大,请务必通过邮箱投递稿件,以便编辑登记备案。凡微信发送作品一概不予接收。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