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曹权利 | 馇 搅 团

 时光捡漏 2020-08-03

您生活的笔记本

我这里说的搅团,过去是我们西府地区的一道家常便饭,现在变成了一道特色小吃。

年龄大一点的人把打搅团,叫馇搅团。特别是当把搅团搅好了,蒸熟的过程必须叫馇搅团,这里的馇,包含着搅团由生到孰的过程。

说白了,搅团其实就是一种浆糊,打搅团就是打浆糊。所不同的是,浆糊可以是生的,用不着馇熟,搅团必须馇熟。

用什么面做的搅团,就叫什么搅团,有:麦面搅团,玉米面搅团,高粱搅团,荞面搅团等。还有一种叫杂粮面搅团,就是两种以上的面混合在一起馇搅团,其实就是混合面搅团。相对而言,只有麦面搅团和玉米面搅团好吃。

搅团有好多种吃法,最常见的有三种。一种就是“水围城”,那是名副其实的吃浆糊;一种就是“漂鱼儿”,叫吃鱼鱼;第三种就是像吃凉粉一样的吃法。三种吃法各有所长。

打搅团的工具有锅碗瓢盆那是不用说的,是必须的,主要工具是搅棍,漏斗或漏勺。随着科学的发达,现在都是电动搅拌代替了手工搅拌。

搅棍可以用擀面杖来代替,但擀面杖太圆了,中间粗,两头细,擀面得力,但搅搅团不是很好,如果是粘性很好的麦面搅团,一时半会儿搅不开面团,所以最好是专门用来打搅团的搅棍。这种搅棍有点像擀面杖,但不是圆的,而是有棱棱的,这种棍搅出来的搅团没有面粉疙瘩,搅团也就光亮。专门打搅团的搅棍双手握起来得力、舒服。

所谓漏斗或漏勺是“漂鱼儿”用的。我们把“漂鱼儿”叫漏“鱼鱼”。儿时由于物质匮乏,漏斗都是竹制品,是蔑匠用竹子蔑蔑编制的,就像马勺一样大小,我们叫凉粉筛筛。这种凉粉筛筛没有把把,漏鱼鱼时不好拿,也就不好掌握。必须是两个人来“漂鱼儿”,一个人拿着凉粉筛筛,一个人把搅团倒在凉粉筛筛里,用勺子往下挤压,鱼鱼就漂成了。现在都是像马勺一样的带把的漏勺,先是铁制品,再后来就是不锈钢的了。漏勺可以一个人“漂鱼儿”,一只手握住把把,一只手就可以往下挤压搅团,鱼鱼就漂成功了。

 打搅团,最好在农家的黑铁锅里打,既有前锅,也要有后锅,前后两个锅打搅团都用得上。农家锅的大小一般是一尺八口径,也最得力,锅太大了,搅起来吃力;锅小了,打的搅团量少,人多了不够吃。

根据不同的吃法,要吃水围城,还是漂鱼儿,还是凉拌,还是第一碗吃水围城,第二碗吃漂鱼儿等等,来决定水的多少,也就是面粉和水的比例要掌握好。根据面粉的品质、新旧程度,特别是要根据吃饭的人的多少决定在锅里添多少水。等水开了,在锅里留三分之一的水,把三分之二的水刮出放在后锅。前锅加温的时候,后锅水也在加温,这样就保证了水的温度。一手拿着搅棍不停地在锅里搅,一手把面粉不停地往锅里撒。撒完面粉后,就两只手拿着搅棍,不停地搅动,要让面粉全部溶解在水里。随着面粉的进一步溶解,越来越搅不动,因为锅里的面粉会越来越上浆。一直搅到没有麦粒一样大的面疙瘩和结块了,这个时候就可以把刚才放在后锅的开水往前锅刮二分之一,紧接着继续双手不停地搅动,最好是两个人换着搅动。“要得搅团好,就得不停搅”,搅到溢(彻底)了,搅团光滑,劲道好,口感好,吃起来就香。当看到搅团第二次上浆了,完全没有疙瘩了,就把后锅剩余的水全部加入前锅。用我们叫“铁匙”(伙房用小铲)的东西顺着锅底慢慢地、轻轻地铲一边,使搅团和锅底分离,使水充分接触锅底。盖好锅板(锅盖),用慢火馇熟,时间最少需要30分钟。当馇熟后,舀一勺,提起来,往下慢慢倒,你会发现有一条像蛇一样的不断的直线。这条直线不是看着玩的,而是试验搅团的软硬和劲道的,不断就说明劲道好,断了,就说明有点软,就别加水,再馇一会儿,让水分蒸发蒸发。

这里特别要说明的就是,搅团搅好了,馇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搅团馇熟了,吃起来有劲道,黏性好,漂的鱼鱼格外好吃;像吃凉粉一样的那种吃法,就更没有说的。

搅团打好了,馇熟了,一勺一勺刮出来,倒在案板上,摊开,厚度不可以超过一公分。等全部热量散去,搅团凉了,也就凝结好了,看起来像凉粉一样,吃起来也像凉粉一样。这种做搅团的方法叫晾搅团。夏天凉调特别好吃,冬天加热,可以像吃臊子面一样吃。也可以炒着吃等,都很好。

我们这里把制作吃搅团的汁水,叫“和汤汤”。搅团好吃不好吃,可口不可口,汤汤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水围城”的吃法。搅团汤汤的基本和法是:砸点蒜泥或用刀剁点蒜末,在碓窝砸点生姜泥或用刀剁点生姜末,再放点姜粉(生姜面),放点干面辣子,加一点五香粉,油一泼,和下的那个汤汤吃燃窝搅团(水围城)那个香啊,燎扎啦!爱吃醋的人,醋出头;爱吃辣子的人,辣子出头。我这里说的是和搅团汤汤的最基本调料和最基本的方法。

“面皮搅团苜蓿菜,那是我们的最爱”。苜蓿菜是一个好东西,无论是吃面皮还是吃搅团。

只有二三月刚下来的苜蓿菜,那是最好的,我们叫头镰苜蓿。所以说二三月吃搅团最好就苜蓿菜吃。当然,就搅团的菜有好多:酸菜,芹菜,菠菜,胡萝卜,萝卜等等,这些菜最好不要炒,用开水煮熟就行,因为吃搅团,尤其是“水围城”的吃法,本身就有一个好的汤汤,如果把这些菜用调料炒熟,味道和汤汤的味道不一样,反而不好吃。只有炒点韭菜和豆腐,或大葱和豆腐,或蒜苗和豆腐,吃搅团时放上,那是更好吃的。因为韭菜、大葱、蒜苗本身就是调料菜,尤其是吃凉搅团或热搅团,放点调料菜,吃起来香,那是别有风味的,可以刺激人的胃口,增加人的食欲。

如果打搅团是准备吃鱼鱼,就必须多添多半盆水,这盆多添加的水是用来漏“鱼鱼”的。水烧开了,把漏“鱼鱼”的这盆水舀出来放在盆里。等搅团熟了,这盆水也就冰哈了(凉了),这就是名副其实的凉开水。“鱼鱼”飘在凉开水里那是最好吃的。胃气好的人可以吃,胃气不好的人也可以吃。如果不是在凉开水里漏“鱼鱼”,而是在凉水(生水)里漏的“鱼鱼”,一般人是不可以食用的,特别是胃气不好的人是不敢吃的。如果你打搅团时就不打算“漂鱼儿”,就可以少添“漂鱼儿的”这一盆水。

我们这里夏天常吃“鱼鱼”。如果吃“鱼鱼”,最好是小麦面打的搅团。因为小麦面粘性好,上浆快,有劲道,光滑,口感好。麦面搅团漂出来的“鱼鱼”形状就像蝌蚪一样,好看!白色的,透明,就像润滑的玉一样。玉米面搅团或杂面搅团“漂鱼鱼”就不行了,因为玉米面搅团和其它面打的搅团,粘性差,上浆慢,团粒性不好,凝结度没有小麦面好,甚至还溶于水,漏出来的“鱼鱼”不完整,口感差。杂面搅团是不可以“漂鱼儿”的,只能是“水围城”的吃法。

根据我母亲的经验,在打搅团前,先往锅里勾一些面芡,等芡水滚了,往锅里撒一点碱面,然后往锅里撒面打搅团,这样打出来的搅团比没有勾兑面芡的搅团光滑,并且增加了搅团的劲道。

小时候,因为是生产队,母亲要在生产队劳动,一般都是打的懒搅团。什么是懒搅团呢?好搅团是要掺两次水的,掺两次水,就要搅两次,这还不算最关键的刚开始撒面粉的第一次搅动。懒搅团就是只掺一次水,当然只搅一次。有时候急了,干脆一次水都不掺,直接馇搅团,这有点像稠拌汤。搅团搅团,就是全凭搅,懒搅团省去了多一半的功夫,所以叫懒搅团。懒搅团的劲道就差得远,口感也就差一些,但是,懒搅团也必须馇熟。现在我们在农家乐或食堂吃的搅团,一般都是懒搅团。好搅团必须自己打,或到农家屋里去吃,最好到乡下朋友家里去吃。

儿时是一个缺衣少穿的年代,吃一顿面条所用的面粉打成搅团可以吃两顿,所以说搅团是我们的救命饭。搅团也是一个快饥快饱的饭,肚子饱的快,饥的也快。搅团吃的多了,你会感到肚子胀。

儿时,生产队种有大量的玉米,高粱 。我们吃的粮食一半是秋粮。高粱不像玉米一样可以做珍子,高粱面做什么都不好吃,口感差,只有用高粱面做一些花花面条,或花花馍。最多的时候是吃高粱面打的搅团,高粱搅团要比高粱面做的其它饭食好吃一些。高粱面吃得多了,排便会特别吃力,拉出来和羊屎蛋一样。男人心急,往往用力太猛,拉出来血,憋坏了肛门。所以说“十男九痔”,十个男人,九个有痔疮。我们小时候得痔疮的人多,和吃高粱面馇的搅团有很大关系。

儿时,我们这里玉米多,流传着这样一个笑话:新女婿去丈人家,丈母娘煮了几根嫩玉米棒棒,熬了点玉米糁子,炕了点玉米面制作的粑粑馍馍,调了一盘子玉米面打的凉搅团来招待第一次上门的女婿。新女婿咬了一口粑粑馍在嘴里慢慢地嚼着。老丈人说:“啊你喝点糁子撒!”女婿说:“一样!”。丈母娘说:“啊你就点凉搅团撒!”女婿说:“一样!”媳妇说:“啊你吃点棒棒撒!”女婿不耐烦地说:“都一样!”

城里人想吃搅团难啊!为什么呢?一是因为城里人都是在电磁炉或煤气灶上做饭,家具(锅)太小,打不了多少搅团;二是,城里人的锅灶都是活动的,打搅团时必须两个人来制作,一个人按住锅,一个人搅动。还是我们乡下人的一尺八大黑锅灶打搅团方便,一是锅灶是固定的,不需要第二个人来扶,你再怎么搅动,锅灶是永远不动的。二是,两个人的搅团可以做出来,十个、二十个人的搅团也可以馇出来。一顿馇的搅团既可以吃“水围城”,也可以“漂鱼儿”,更可以晾搅团。

搅团是我们西府地区普通农家,几乎家家户户都要吃的大众饭,所以说搅团这个饭食有着浓厚的乡土气息。用作协魏主席的话说:搅团好啊,搅包含着团结的意思。

看了我这篇文章的人一定有一个疑问,我会打搅团吗?是的,我确实会打搅团,我不但会打搅团,而且还是一个行家里手。我和老伴最多半个月就要在乡下的锅里打一锅搅团,晾好了,用食品袋装好,拿到住在县城的父母处,让住在县城的父母和妹妹全家好好享用一顿。列位,想吃搅团了就约我,周末不上班,就可以馇搅团。

作者简介

曹权利,网名田野,一个喜欢用文字记录自己生活的凤翔人。

精彩悦读

曹权利 | 麦苗飘香

曹权利 | 凤翔的群

辛 克 | 饭 桌

魏晓兰 | 抬  丧(上)

魏晓兰 | 抬  丧(下)

春风十里|我要奔四了

时光捡漏读书会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