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冯爱萍 | 石碾子的岁月

 时光捡漏 2020-08-03

您生活的笔记本

我们河北新村广场东北角有一盘石碾子,因为村子整体搬迁,村民没忘记它曾经的付出,把它也一起搬过来。让它成为河北新村发展和时代变迁的历史见证。

据历史记载,这盘石碾子是由嘉庆帝钦点寿官冯尚叙老先生为他的族人置办的,距今已有200多年了。石碾子、石磨子是当时人们生产生活中的必备之物。

这盘石碾子在民国18年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当时由于干旱、暴雪、蝗虫让庄稼颗粒无收。其中河南、陕西、甘肃大面积受灾,也造成了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年谨。很多人流离失所,逃荒要饭。冯尚绪老先生的后人在民国18年也算是富甲一方,便把这盘石碾子和石磨子挪到村口,在村口支起两口大锅,一边碾粮食一边推磨、然后给灾民赈饭,救了很多灾民,他们的善举,给后人留下了很好的口碑,这盘石碾子和赈饭也记载在冯氏家谱里。

石碾子的结构很简单,它是由石滚子、碾维架子和碾盘三部分组成,在一个用石板砌成的高不足一米的圆形平台上,铺着一块圆形的平面光滑的石盘;石盘的中间有一个洞,里面插着一根用枣木做成的木柱,是整个石碾的中心轴,以轴为中心又安装了一副井字形的木架,把那个圆柱滚形的碾磙牢牢地框在木架里,固定在中心轴上;在碾磙两侧的横木框上有两个大圆孔,插上长长的木棍,是用来推碾子用的。石碾子转动时碾维架子摩擦发出“咯吱”“咯吱”的声响,这声音听起来悠久而沉重,像一首经久不息的歌谣。

解放后,这盘石碾子就交公了,村民把它安置在村子中心,离它50米的地方有一棵大槐树。人们在生产队劳动回来,就聚在石碾子和大槐树下吃饭,拉家常。石碾子就成了村子新闻的传播地。

那时候,石碾子一年四季不休息,人们在磨盘上碾粮食、碾辣面、碾荞麦凉粉、碾苞谷糁子。村民们一直听着它滚动的声音,像悦耳动听的交响曲。

在我小的时候,村上虽然有了电磨子,但没有脱皮机,当时家家户户在土场上碾打的粮食,不太干净,在磨面前必须要用石碾子把麦子的杂质除掉。

过去还有占碾盘的习俗。妈妈如果明天想用碾子,就得天不亮占碾盘,把自家簸箕或者棍子放在碾盘上,表明自己把这个碾盘占下了,别人来了,也得让妈妈先用。

妈妈碾麦子时,把麦子放在碾盘上铺满一圈后,用一只手推着碾棍,另一手拿着笤帚,把轧蹦到碾盘边上的粮食扫到中间,一圈一圈地重复着这样的动作。在碾子巨大的碾压作用下,慢慢变成了粉末或者颗粒,散发出淡淡的清香。然后母亲在靠墙的地方, 放好大蒲篮,将碾子上碾碎的粉和麦子铲到簸箕里,上下翻动着簸。妈妈的脸上、睫毛上就像下了白霜似的,逗得我直笑。簸干净的麦子再倒进蒲篮里,用蒸布在清水里滤一下,再放在蒲篮的麦子上来回搓,这样把麦子搓干净,也会给麦子增加水分。加好水分后在放一天,这样磨出来的面粉又白又香。

推石碾子也是一件非常累人的活,妈妈一个人要完成推磨、簸麦子、还要用清水滤麦子,最后装袋子。等我们长大后,才知道妈妈每次推碾子簸麦子真的不容易,太辛苦了。

过去村民没有铁碾槽,就要在石碾子上碾辣面。如果哪天有人在石碾子上碾辣面,大家都会争先恐后地摘辣子把,在铁锅里放点油炒辣子,这样在石碾子上碾出来的辣面特别香。因为碾完辣面要清洗碾盘和磙子,非常麻烦,所以大家聚在一起碾辣面,就只清洗一次,这样大家方便省事。

七八十年代,特别是到了腊月二十六以后,这盘石碾子更会扬眉吐气,这也是它最红火、最热闹的时候。大家都自觉排队碾荞糁,做荞麦凉粉。这时人们的说话声、嬉笑声,孩子们的打闹声会响彻云霄哦!

孩子们放学后,碾盘就成了孩子们写字的案板,他们做完家庭作业后,一起在碾道和碾盘上嬉闹,玩得不亦乐乎。

八十年代末期,电磨子上配备了脱皮机和加水机,方便又快捷。石碾子这种古老而落后的农民赖以生活的原始工具,在祖辈的生活轨迹里,始终没有离开过它,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石碾子慢慢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后来这盘石碾子就废弃在我们五队老饲养室后面的一个角落里。这盘石碾子曾经光鲜亮丽的外表慢慢褪色了,木簸荚老化脱落了,碌轴和磨盘脏兮兮,让人有点目不直视。

有一天下雨,雨滴轻轻落在石碾子的身上,我仿佛听到它哭泣的声音,它喃喃自语道:“我最风光的时候,一年四季从不停歇为人们服务,我喜欢听人们的欢笑声、孩子们在我周围嬉戏。现在的我已经无人问津,孤零零地躺在那里非常寂寞。”后来,人们在修新广场时,把它也一起邀请过来,给它换了一副铁簸荚,让它又恢复了往日的风采。

这盘石碾子透过岁月的痕迹,也会让我童年的足迹常常浮现在眼前。那坚硬笔直的碾杠、那厚实负重的碾盘、那内向沉稳的碾磙、碌轴和簸箕上下翻动的碰撞声、那无始无终的碾道;却珍藏了多少人的纯朴、善良,记载了多少苦难与艰辛,也编织出我童年纯真的梦......

这盘石碾子经历过漫长的岁月,见证了河北新村的巨大变迁。让人们深深体味到它的沧桑、厚重和遥远。它不仅是作为一种生活工具延续了传统的生活习俗和生存方式,又折射出河北新村人文历史发展的进程,传递出河北新村民俗文化内涵中坚韧不屈、凝重深厚的魅力。

石碾子终因时代的进步而终结,却让我们无限眷恋,它的红火、丰收和乐趣,却给曾经使用过它的人们留下一个永远美好的记忆……

就让这盘石碾子陪伴和见证河北新村人们的幸福生活吧!

作者简介

冯爱萍,宝鸡凤翔人,从事幼教工作多年,现归于田园,爱好文学与舞蹈!经常把诗歌与舞蹈融为一体去创新自己的舞蹈个性。

精彩悦读

冯爱萍 | 我是一名没有公职的教师

冯爱萍|寒衣节时忆外公

冯爱萍|瑶瑶的笛子梦

冯爱萍 | 我和我的紫薇舞蹈队

冯爱萍 | 妈妈,来世还想做您的乖乖女

时光捡漏读书会
在这里遇见更好的自己


©原创作品  授权发布(公众号转载须联系授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