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爨、爨氏、爨文化

 君子养源 2020-08-03

1.爨,本义泛指烧煮,又指焚烧,灶炉。·三个假借义:其一为姓氏用字;其二为中国宋杂剧金院本中某些剧目的名称,其三为古星名称,即今之水星;一名辰星。·对爨字字形、本义、引申义及假借义的分析,说明爨字出现的时间,与有甲骨文、金文字形的其他字相比,相对出现较晚,使用量也不大,其意义主要都与烧火做饭有关联。


2. 爨氏“爨”字作为姓氏字,是假借用法。爨氏闻名于世,主要源于云南曲靖地区为中心的历史上的“南中大姓”,以及保留至今的大小爨碑。南中大姓,是汉武帝开滇后,由中原移民中有实力者逐步形成的影响和控制云南地方政权的家族。爨氏为南中大姓之一,始显于蜀汉,诸葛亮南征,平定孟获叛乱后, 到晋代爨氏开始强盛。


3.爨文化(一)

是指分布在中国云南曲靖陆良地区自东晋经南北朝至唐天宝七年,爨氏统治南中地区长达400余年间所造就的历史文明。时间(1)东晋咸康五年(公元339年)—唐贞元十年(公元794年)。(2)爨文化是继古滇文化之后崛起于珠江正源南盘江流域的历史文化,其中心区域在今曲靖及昆明、玉溪、楚雄、红河等地,范围包括当时的建宁、兴古、朱提、云南、群柯、越钱、永昌七郡在内的整个南中地区,时间大致为蜀汉建兴三年(公元225年)至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


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诸葛亮南征迁康降都督于味县(公元225年)至西晋成帝泰始七年(公元271年)置宁州此为爨文化形成的准备期。

第二阶段:泰始七年至东晋成帝咸康五年(公元339年)此为爨文化初始时期。

第三阶段:从咸康五年至隋文帝开皇年检(公元581-600年间)此为爨文化成熟期。

第四阶段:从隋史万岁征奥酝开始至唐天宝七年(公元748年)南诏灭诸奚为止,此为爨文化的衰落期。


爨文化(二),发源于盘江流域,以滇东为中心,在汉末至唐中叶的五百年间,对云南社会乃至贵州西部、四川西南部广大区域的政治、经济、民族、宗教、文学、艺术等多方面都产生过很大影响。
 民族交融、民族和谐、民族团结,成为爨文化的主要精神内核。
爨文化是西南古代各民族,于晋、南北朝时融合为的爨蛮在爨氏统治南中400余年历史活动中所创造的一种区域性文化;是爨氏继承了滇人和中原汉族人民的生产和文化等各方面经验


,而创造出的复合型的文化。爨文化特征:民族包容性、文化的多样性、大量的历史碑刻陆良刘宋《爨龙颜碑》 (公元458年)全称《宋故龙骧将军护镇蛮校尉宁州刺史邛都县侯爨使君之碑》,因碑体大字多俗称《大爨碑》或“大爨”,是爨氏活动的重要历史见证。曲靖东晋《爨宝子碑》全称为《晋故振威将军建宁太守爨府君墓碑》 (公元405年) ,碑体小称“小爨”。《爨龙骧刻石》、《祥光残碑》、《毛辨碑》、《爨云碑》等爨碑系列。


爨文化(三)历史碑刻

1、《爨龙颜碑》便是典型的汉文化,不论是从碑的形制、文体、铭文、皆与中原汉碑有异地同工之妙。而碑文内容中记载的爨龙颜的一生经历和龙颜逝世后的各方面反映,集中体现了中原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和中原重视文才、重视教育的思想。

《爨龙颜碑》书法价值。笔力雄强,结体茂密,继承汉碑法度,有隶书遗意,运笔方中带圆,笔画沉毅雄拔,兴酣趣足,意态奇逸。袁嘉谷称:‘’文体书法,汉晋正传,体制古貌,非唐宋人所及。”用笔特点:(1) 与隶书、楷书、草书都相同的用笔。(2) 它有自己独特的笔法。点画丰富,方、圆兼施; 横折变化多姿。结体特点: (1)重意趣。体态自然,能状万物之情态,与天地之化相肖,因而具有偃仰、避就、向背、朝揖的各种意态。 (2)肥瘦有致、变化多端。 (3)扁中有奇。 (4) “违而不犯,和而不同”(孙过庭语)。章法特色:此碑之所以被誉为“正书第一”。字的结体方、长,圆、扁互为错落,加之行气连贯,整幅作品并不因大的空白而产生散乱感,布局便奇趣横生,各种意态乃出,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有意味的形式”,表现出活生生的、流动的、富有生命暗示和表现力的美。文笔凝炼,富于感情,文辞富丽,别有风味。碑文多异体字、假借字。

未完待续!!!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