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杨克明:被称作“铁脚板书记”的红军高级政治工作者

 暮云深 2020-08-03

红军被百姓称之为人民的队伍,红军之中的高级将领互相之间也会取一两个好玩打趣的昵称,譬如前几期写到的独臂将军刘畴西,他就被方志敏亲切的称呼为“田寿”。这些别称也好,标签也罢,都是战友、百姓们对红军的亲近,充满着绵长的爱意。今日,带你走进红军著名的高级政治工作者——杨克明,他的外号十分打眼,叫做“铁脚板书记”。

杨克明:被称作“铁脚板书记”的红军高级政治工作者

这个称呼因何而来呢?老百姓们和红军战士们怎么会给杨克明取这样一个外号呢?一起来看一看。

01

杨克明,本姓陶名正,曾用名陶树臣、洪陶尔、洪涛,1905年生于四川涪陵罗家庙,父亲名唤陶荣山,是一名老实本分的农民。动乱年代的生活不好过,官宦勾结,百姓困苦,杨克明一家过的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生活。待到该读书的年纪时,其父咬咬牙,省吃俭用地将满了7岁的杨克明送至私塾读书,那间私塾就在当地的一间庙里,条件并不是很好,但杨克明仍然为认识了新朋友、接触到了书本而欣喜不已。

杨克明:被称作“铁脚板书记”的红军高级政治工作者

无奈家中光景斑驳,繁重的担子压得陶树臣喘不过气来,读书出人头地这件事,就被搁浅了下来。辍学在家的杨克明无事可做,便帮着父亲干些农活,减轻一下家庭的压力。陶树臣眼看儿子如此懂事,自小又聪明好学,实在不忍心埋没他的大好前程,于是寻找了诸多的工作机会,暗自开始攒钱,譬如砍柴、挑水等重活,他“这把老骨头”都扛过来了,这不,经过一番努力,陶树臣积攒了些许盘缠,让在家呆了几年的杨克明又再一次得到了学习的机会。

1921年,16岁的杨克明考入省立涪陵第四中学读书,五四运动的风潮已经过去了2年之久,但却在当地的中学院校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省四中校长林树人在“五四运动”的号召下,思想革新,教育事业心日涨,对于民族大义与自身使命更为坚定,于是在四中校内开设了图书馆。馆内藏书颇丰,含有大量的进步书刊,潜移默化地感召了许多学子。正值青年的杨克明求知若渴,时常利用课余间隙,去图书馆阅览书籍,短期内也学习了不少的新知识,内心逐渐充盈起来。

杨克明:被称作“铁脚板书记”的红军高级政治工作者

1924年8月23日,给予杨克明革命启蒙的领路人童庸生由重庆到涪陵,任四中八班国文教师。当时四中民主气氛浓郁,但学生们都在“象牙塔”里,不知外面世界的动荡,童庸生就像是一根刺,刺痛了他们感知世界的神经。

任教期间,童庸生会在执教时插入一些帝国主义如何鱼肉乡民,横征暴敛的近期事例。有一次,他提到自己在涪陵亲眼见到外国人毒打辱骂一个农民的事,让台下听课的学生们各个皱紧了眉头,对帝国主义的仇恨又加深了几分,杨克明在接触、了解了帝国主义、军阀恶势力的暴行后,思想上有了更高的觉悟。那个时候的工人们着实苦,干活的时间最长,却仍换不来一顿饱饭。童庸生借用自身职务之便,采取合法的途径,在校内组建了“学生自治会”,后期又创立了“社会问题研究会”,吸纳了一些有志之士,学习成绩优秀且爱国热情高的学生加入到里面,杨克明就是其中之一。

杨克明:被称作“铁脚板书记”的红军高级政治工作者

此类活动越发的多了起来,杨克明却乐此不疲,积极性高的他,很快加入到了社会主义青年团,并于1926年秋,正式入党。在千锤百炼中,杨克明为党、为公、为人民的优良品性受到了战友的赞许,其一步一个脚印的,逐步成为了一名优秀的共产党人。

02

入党后,杨克明返乡,与近邻的魏俊淑暗生情愫,步入婚姻殿堂。婚后不久,杨克明化名为洪陶尔,辗转四川省丰都、高镇等地,为党从事秘密工作。国民革命土崩瓦解,蒋介石发起一连串的武装反动,致使全国各地都陷入白色恐怖的气氛之中。重庆三三一惨案发生后,杨克明听闻重庆爱国集会死亡137人,受伤近千余人的时候,简直不敢想象国民党的血腥与残暴。

杨克明:被称作“铁脚板书记”的红军高级政治工作者

他再次回归乡里,在乡间各地云集进步青年,组建了一支十余人左右的队伍,一同控诉王芳洲大肆屠杀民众的罪行,还通过搭建戏班子演出、张贴宣传标语等方式,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此外,杨克明还同刘绍尼、冉云樵等人成立了农民武装,约莫三十人的队伍,先后参与了建立农民协会、诛杀强抢民女的地主黄汉青等活动,让百姓们无不感激涕零,将杨克明当成自己的亲人一般对待。封建地主原先嚣张惯了呀,突然有个人带头冲出来对他们造成了威胁,他们也怕的紧,只能心里忿忿的骂几句,平时却怂到不行,只得伙同起来,告知国民党杨克明是共产党的事情,想让军阀替他们出这口恶气。

当时任国民革命军第20军第9师师长的郭汝栋得知这一消息,火速派遣一个连到涪陵追捕杨克明,军队将杨克明的家团团围住,乡亲们不干呐,同仇敌忾抵抗革命军,在众人的掩护之下,杨克明得以成功逃脱。

杨克明:被称作“铁脚板书记”的红军高级政治工作者

但国民党哪会那么容易放过杨克明的家人呢?在其出走后,杨克明的妻子与年迈的母亲惨遭毒打,郭汝栋责令两人必须供出杨克明的下落,不然没有好果子吃。两人自知难逃生天,又联想到杨克明干的是利国利民的大事,便怎么也不肯松口,为此,魏俊淑被革命军打断了胳膊,落下残疾。此前与杨克明一同组织农民活动的刘绍尼被国民党军队杀害,悬赏的布告贴满了县城内,捉洪陶尔赏银千元,交尸者赏银元五百元的奖赏之下,杨克明还是没有被成功捉拿,他去到了丰都一带,带着满腔的思念,继续着地下活动。

03

1929年,杨克明听从中共四川省委军委的安排,在此前活动的基础上,组织了涪陵、丰都、石柱等县的农民暴动活动,武装斗争就此打响。敌强我弱,实力悬殊的境况里,应军委指令,杨克明深刻体会到了“农民在对抗时不能与敌军硬碰硬、以卵击石的做法不可取”的道理。

杨克明:被称作“铁脚板书记”的红军高级政治工作者

在正确思想的领导下,其于次年组建了四川红军第二路游击队,并先后担任游击队副队长与中队长职务,与队伍内的工农战士们相处的十分融洽。1932年,杨克明官至四川凉达中心县委,工作围绕着宣汉、万源、开江、梁山、达县等地的革命展开,其积极恢复和发展当地的党组织,川东游击队在杨克明的领导下,日益壮大起来。同年年底,红四军进入川北境内,杨克明、王维舟为掩护红四军行进,协同川东游击队策应,战绩瞩目。

1933年,在两军会师后,杨克明了解到军队人手不足,深入到宣(汉)、达(县)交界处的10多个乡镇,动员群众参军,从年初到11月,整整10个月左右,杨克明一直都在为这件事奔忙。

杨克明:被称作“铁脚板书记”的红军高级政治工作者

四川山区多,杨克明工作的地方条件艰苦,穷乡僻壤的,每家每户住的地方隔得又远,一家家走访、一个个的介绍询问,在没有代步工具的情况下,杨克明磨破了不知道多少双鞋子,皮肤也在日晒雨淋中慢慢变得粗糙起来。33年11月,川东游击队在杨克明奔走相告的努力下,人数不断扩充,故编为红四军第33军,杨克明担任军政治委员。这件事情之后,乡间的邻里们对杨克明赞不绝口,又亲切的为他取了一个昵称:“铁脚板书记”。

可不是嘛,山路崎岖,沟壑不断,大大小小的路布满泥泞,可是杨克明却每一条都走过了,铁脚板真是十分贴切的称呼了啊。

杨克明:被称作“铁脚板书记”的红军高级政治工作者

1935年,杨克明随部队踏上长征路,在行军途中,张国焘大搞“肃反”,思想上出现了偏倚,杨克明坚定立场,屡次反驳张国焘的动机,被撤去军政治委员的职务,调任至川陕省工农民主政府内务部工作。1936年1月,红33军与红五军团合编为红五军,董振堂担任军长,杨克明任军政治部主任。

他又一次的踏上了长征之路。

杨克明:被称作“铁脚板书记”的红军高级政治工作者

三次踏过茫茫不知边界的草地,杨克明一如当年走访乡邻那般坚定果敢。长征结束后,同年10月,董振堂所属部队归入西路军所有,部队横渡黄河向甘肃西北出发,朝着新疆走去。1937年元旦左右,部队攻克高台后,却因地利问题,成为了瓮中之鳖,在弹尽粮绝,坚持作战一周后,战士们一个接一个的倒下,他与董振堂提着两杆枪,与敌军来了最后一场较量。在炮火纷飞的战局之下,最后只剩下他一人了。

战败已成既定的事实,杨克明不愿被敌军俘虏,不愿辱没共产党的气节,将枪口对准自己的太阳穴,扣动扳机,用最后一颗子弹成全了自己一生的不屈,彼时,其31岁。

杨克明:被称作“铁脚板书记”的红军高级政治工作者

也许,同具备军事指挥才能的将领不同,杨克明的勇敢总是体现在“幕后”,但他却和万千身先士卒的战士们一样,是心向光芒,坚信革命必然成功的勇士。那一声“铁脚板书记”的称谓,那一句“三过草地心犹壮;一死高台志未移”的后世赞许,都是对他最好的褒奖。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