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是一支大名响当当的队伍,其中出了许多屡立奇功的红军将领,他们身先士卒,留下千古美名,流传于后世,譬如曾中生、吴焕先、罗南辉等人,记载他们的史料数不胜数,但也有一些未留下太多足迹的烈士,一如徐宝珊、李伯选、余天云等人,鲜少人用笔墨描写了他们的身前身后事,关于他们的故事只能通过支离破碎的片段拼凑而成,是不完整的。 就拿余天云来说,他算是一个饱受争议的红军早期将领,军事才能卓越的他,年纪轻轻就当上了军长,还深受张国焘的器重,却又不珍惜自身的羽毛,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以至于最后因“面子”问题,在长征途中跳江自杀。他的一生就像一个巨大的谜团,不管是他的功绩评判还是赴死之谜,至今仍有各色各样的声音。真相究竟是怎样的呢?今日,一起走进余天云,回顾一下这位将领充满是是非非的人生吧。 余天云最后的悲惨结局,其实在他人生的每个转折点中便可窥见一斑。首先是家庭环境,其次是自身性格,再就是革命契机。余天云出生在湖北黄安一户贫农家,父母收入微薄,自己为了贴补家用,早早就出了社会,做起了裁缝生意。那个时代本就不太平,穷人家的日子难过,即便是有工作,还是生活在“沟渠”之中,吃不饱穿不暖的。 余天云不知这样的生活何时才能熬出头,于是接受共产党在当地组建的农民协会的感召,入了会,与李先念、王树声、詹才芳、陈再道等人结为好友,并于1927年11月黄安起义爆发后,投身起义运动,一众人等于翌年共同加入了共产党。余天云性子耿直,且极富表现欲,对于革命事业很是上心,开始在党内崭露头角。 短短几年的时间,他从一名普通的战士一跃成为了主力营的营长,靠的就是他高于常人的军事指挥思维。 1928年初,鄂豫边根据地初步创立,在扩大、巩固根据地地位,形成鄂豫皖苏区的战斗中,余天云屡战屡胜。1932年,余天云被任命为红四方面军12师(师长陈赓)36团团长。此后,他率部参加了苏家埠战役、潢川战役等,并于转战川陕时担任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击退了以军阀田颂尧为首的围剿敌军,使部队得以安全转移。不管是敌强我弱的弱势局面,还是几路威逼的危险境地,只要有余天云在,利用游击战术,一般都能反败为胜。 在一次战斗中,他率两个连打退了敌人一个多旅的轮番进攻,激战三昼夜,歼敌1500余人,大战告捷,振奋人心。我们要知道的是,红四方面军是一支大部队,军事人才十根手指头都数不完,但余天云还是能在这其中排在前几,足以说明他的实力。 试想一番,一个在乱世时苟且活着的小农家庭出来的孩子,本身阶级、视野受到了局限,猛然发现自己具备将帅之才,且天赋异禀,势必是会有些好大喜功、居功自傲的。历史上的前车之鉴“陈胜”,不也是揭竿而起,仰天抒怀“燕雀安知鸿鹄之志”,但最后却因富贵迷了眼睛致使革命走向失败,余天云和陈胜在某些地方是相似的。 再看看余天云的性格,关于他的性格,其实战友们提及甚少,基本上处于缄口不言的状态,一些提到的,还都是不太好的评论,比如说他脾气暴躁,听不进去他人的劝诫,以自我为中心等,从史料记载的几件事情中,余天云确实有些让人捉摸不透。根据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的回忆,我们可以了解到,余天云并不是一个平易近人的上级,也算不上一个好“同事”,但对党却是很忠诚的。 同部队的警卫员、通讯员没少挨他的打,通讯队一百多个人,每个人都被他打过,有的人甚至不止被打过一次。他不止打下级,他还打同级,有一次红30军政治部主任张成台与他起了冲突,他当场甩人家一个耳刮子,这天天抬头不见低头见的,一点情面都不留,后来张成台也因为这个原因要求调离原职。 再就是早年没读过什么书,余天云一直不知道政治工作的重要性,甚至有些蔑视干政治工作的干部们。他认为,枪杆子才是第一位,还把“政治工作能消灭敌人吗”这句话当成了口头禅,时不时说上两句,让同在一支部队的政委李先念很是为难。都说凡事都讲求天时地利人和,余天云的军事才能被挖掘,年龄尚幼就坐上了军长的位置,也有革命契机的原因。 鄂豫皖成立不久后,张国焘被派到鄂豫皖主持工作,思想上出现了错误,大肃反运动错杀了很多的红军将领,许继慎、曾中生、吴光浩等人相继失势,再加上张国焘不怎么喜欢有文化的将领,认为不能成为自己的左膀右臂,故而对拯救红四方面军首脑们于危难且是裁缝出身的余天云十分看好。后来余天云也确实没有让党失望,多次带队粉碎四川军阀刘湘的围剿,立下了不朽功勋,他带领的30军麾下的256团、263团以及274团分别获得过“夜老虎”、“钢军”、“夜袭常胜军”的荣膺,在战绩上确实没什么可以质疑的。 但就是一路走来太顺了,余天云才会没有顾忌的做出一些不当举动。 后期他嚣张到什么地步了呢,嚣张到马脚打滑他自己摔下马,不问缘由就立刻对着马夫开了三枪;嚣张到89师政委杜义德调任,他还要去讨要他人作战的战利品——一把20响的驳壳枪;嚣张到当初提拔他的张国焘,都有些忌惮他,采取了一些手段防范限制他。 1935年7月,余天云任红31军军长。由于他自己的性格原因,在红四方面军的某次大会上,他被撤去军长职位,改任高级指挥科科长,派至“红军大学”学习。余天云并不知道此次调职的深意,科长一职原只是安抚他,但是他却没有看出来。 在“红军大学”上课期间,学校都是营团级的军官,作为学员的余天云还是端着军长的架子,人员配备依旧按照军级干部的标准来。 不仅如此,他还在课堂上捣乱,刘伯承讲课时他的一句“上课的内容不少了,今天的课就讲到这里,大家去休息吧。”让刘伯承尴尬不已;郭天民教“防空知识”时,余天云又来明嘲暗讽,说红四方面军没有那么怕死。他对于职位、等级看得比较重,认为同为军长,何畏就是红军大学校长,可是自己才只是学员,就扬言要打何畏。而有些被撤职的人员担任教员给他上课,他就更加不配合了,简直变成了一个“刺头儿”。 刘伯承对于余天云的种种行为进行过调节,但却没起到任何作用,终于,在某次课堂上,他公然叫嚣彭绍辉,还命警卫员冲进教室,场面一度混乱,刘伯承才气到缴了他的枪。 两个人的矛盾爆发源自于刘伯承写的一篇文章,文章中以余天云为反面教材,给红四方面军上了一课。这篇文章发表在了《红炉》杂志上,名为《余天云的思想行动表现在哪里,我们怎样去继续开展反他的斗争》。余天云的脾气前文也提到了,知道此事后的他当场就决定和刘伯承拼命,何畏出面规劝无果,刘伯承就放了狠话,如果不处分此人,就不再上课。 这件事以张国焘关了余天云禁闭而画下句点,但也为此后余天云的死埋下了伏笔。 一个曾经威风凛凛的军长,如今却被关起来了,甚至在开始长征后,还要同牲口一般背米,自尊心和颜面都荡然无存了,于是在长征行至大金川时,他一跃跳下了索桥,淹没在了河水之中。对于余天云,战友们是又爱又恨,他确实是爱党的,但是性格与太多人不和,军事才能甚佳,说来也是可惜。 ![]() 再透过其他的方面去了解,除了余天云个人的原因,也还有张国焘错误领导的原因。张国焘的“土匪主义”无疑带给了余天云很大影响,尽管后期,这位早期红军将领被追封为了革命烈士,但是如若其不死,改去性格方面的毛病,定能够跻居将军行列,毕竟他的故土诞生了8名上将、10名中将以及43名少将,如此结局,如此遭遇,只能说是可惜、可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