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月月初,英姐来到诊室一坐下就快言快语地说:钟医生,我是邻居介绍来的,我更年期了,不舒服,邻居说你有药,吃了就好。 我问她有什么不舒服,她说下腹部坠胀、阴部发热。我再问她月经怎么样,她说:有段时间不来了,因为月经从来都是乱的,什么时候来,什么时候走,从不准点,干脆就不去记它了。再仔细问病史,原来英姐从年轻时开始月经就一直不正常,周期有时不到1个月,有时2、3个月,经期有时几天,有时10几天、20几天,经量有时少、有时多,从来没有好好治疗。英姐结婚后一直没有怀孕,她也不积极治疗,任凭月经继续乱着。在12年前和2年前,有两次月经实在太多,而且持续不净,她到医院就诊,做了诊刮(诊断性刮宫),两次病检结果都是“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医生让她切子宫,她不切。问她为什么不听医生的建议,她说第一次不典型增生过去了10年还是不典型增生,说明这毛病不会变重。 我给她开了盆腔B超检查,结果是子宫内膜增厚,双层1.5 cm,宫腔内见到2~3 cm大小的不均质回声。子宫内膜癌?我让她马上做宫腔镜,取子宫内膜做活检。她不要做。理由是现在没有出血,她是更年期不舒服来看的,她要开治疗更年期的药。说了许多话,开了住院单,总算说好第二天来住院。结果,她没来。我打电话给她,她还是那几句话,认定她的子宫内膜没事。后来,我们加了微信,我一次次强调癌变的风险,催她赶快去做,终于在差不多两个礼拜后,她告诉我准备去她侄女所在的医院,她说:钟医生,我是为你去做的,你这么多次催我,我得去做。活检的结果是:子宫内膜腺癌。英姐着急了,马上去住院,做了子宫 双侧附件切除 盆腔淋巴切除 腹主动脉旁淋巴切除手术,术后病检结果为子宫内膜高分化腺癌Ia期,属于早期,而且恶性程度不高,不需要做化疗和放疗。英姐是个好病人,她会在第一时间把她诊疗和恢复的情况告诉我:手术做好了,出院了,病检结果出来了,能出门买菜了......她说:谢谢你,要不是你三番五次地催我,我是不会去检查治疗的。为什么我要三番五次催她去检查?因为她一直月经乱,曾两次诊刮病检为子宫内膜不典型增生且未经治疗,而且这次B超发现宫腔内有肿块,子宫内膜癌变的可能性太大了。子宫内膜癌是妇科三大恶性肿瘤之一(另两个是宫颈癌、卵巢癌),占女性生殖道恶性肿瘤的20~30%,占女性全身恶性肿瘤的7%左右,多数发生在50岁以上女性,平均发病年龄60岁左右。大多数子宫内膜癌与缺乏孕激素保护的单一雌激素刺激有关。在女性正常的月经周期中,前半周期卵巢中的卵泡发育,产生雌激素,使子宫内膜生长,到月经中期排卵,形成黄体,产生孕激素,使子宫内膜呈分泌期变化,到月经第28天左右,雌、孕激素下降,内膜脱落,月经来潮。  在卵巢正常排卵的情况下,雌、孕激素完美合作,使子宫内膜每个月脱落一次,这时候月经周期规律,经期3~7天,经量不多不少。如果卵巢不排卵,这孕激素就没有了。没有孕激素,雌激素就失去了约束,它刺激子宫内膜不断增生,久而久之,内膜发生不典型增生,再发展成癌。其典型症状为:过程说简单点,就是:不排卵(表现为月经乱、不孕)→缺乏孕激素→单一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失去保护→内膜持续增生→不典型增生→子宫内膜癌。 
无排卵性疾病,如多囊卵巢综合征、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更年期多发); 不孕不育; 分泌雌激素的卵巢肿瘤,如颗粒细胞瘤、卵泡膜细胞瘤; 乳腺癌术后长期服用他莫昔芬; 长期使用单一的雌激素(不同时使用孕激素); 肥胖、高血压、糖尿病(影响雌激素代谢); 遗传,如遗传性非息肉结直肠癌综合征(林奇综合征)。 结合症状、危险因素和子宫B超检查等怀疑有子宫内膜癌可能时,需要做诊刮术,取组织做病理检查,病检是子宫内膜癌诊断的金标准。诊刮可以选择直接分段诊刮或宫腔镜下诊刮,宫腔镜检查诊断率更高。以手术治疗为主,根据病情和术后病理结果决定是否化疗、放疗。年轻又有生育要求的患者,在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考虑使用孕激素药物治疗。英姐如果好好治疗她的月经紊乱和不孕,如果在发现不典型增生时听从医生的建议做了子宫切除手术,就不可能发展成癌。幸好,英姐的癌症还在早期,恶性程度不高,预后应该不错。来源:钟璋花的健康家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