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 | 高度 | 态度 | 温度 文海诗轩 因为有幸遇见你 一切才变得不同 期待与你相遇,在某个冬日的黄昏,为此我已焚香净手,煮一壶好茶,期许着,你恰好来,我恰好在的美丽相遇 …… ◆文海诗轩倾情荐赏◆ 最好的守候是别离 文 / 张瀚 晚间,友人也是学生请我看了冯小刚的新片《芳华》。 冯小刚是国内为数不多的我欣赏敬畏的导演。他从小生在长在部队大院,当过兵,有过知青岁月。只有他能将我们真实的还原代入到那个现代人无法理解的时代。 电影中有两个地方戳中了我的泪点,一次是何小萍爸爸给她来信的时候。一次是政委举杯喊“干杯!”,全场一起唱“送战友,踏征程……待到春风传佳讯,我们再相逢……”的时候。 除了刘峰和穗子,影中,我最喜欢的就是政委。一个伟大的忠厚的慈悲的睿智的用心良苦却连名字都没有的长者。 在何小萍因悲哀那个让人心寒的“队伍”或者说“集体”,而装病不愿去当人人趋之若鹜的“A角”被政委巧妙的激起了斗志和心性的时候,我为那个替她隐瞒了秘密的可敬政委而发出由衷地赞赏。由政委,我想到了我自己,教书十年,唤醒了又送走了多少个“何小萍”。如今,她们可还记得? 影中何小萍一直被误解,一直被欺负。影中一段台词是那么深入人心:一个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最能珍惜善良。 冯小刚导演是一个善于讲故事的人,电影看似松散,却用斯塔维亚.肖霍捷列夫说的那样“只有火的洗礼,才能理解离别和正视生命的意义。” 电影的名字恰如所指:“芳华”,无力改变却匆匆无常的青春或是芳华。如同我经常收到的越来越多的和我讨论心事、别离、矛盾的微信,而我却鲜有回复。 就像影片最后的旁白“从那以后,我们再也没有见面。”是的。离别是人生的大命题,我们从出生开始,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向这个世界道别,我无法用短短百十字和你们讲清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你们如同影片中“一九七九、西南边陲”那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一次次血肉剥离那样,看有人得到了新的躯壳,有人仍然痛不欲生。 曾经有朋友如同影片中不被“集体”善待的何小萍一般,向我发微信问我接下来该怎么办,现在怎么才能收拾好自己。 还有朋友说她最亲近的人癌症恶化后,面对无法挽救的死别,她除了绝望的哭泣,什么都做不了。 还有一个女孩,她在向这个世界道别前,曾试过找我进行自我拯救,她转发了我所有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后,就再也没有了消息,生死未卜。就像影片中陷入水塘沼泽中被右臂中弹的刘峰和战友死命救出的那个无名战士一样,最终观众不知道那名战士是死是活,是最后做了叛徒,还是成了英雄。 影片贯穿始终的是想表达人生的别离。我一直在思考,离别是什么,拥有什么意义?观影结束,骑自行车回家,耳麦里想起简美妍的《光芒消失的日子》的时候,我决定好好和你们好好谈一谈,什么是生离死别。 人间无非炼狱,红尘路少人稀,就像影片中惨烈的战争场面一样。所有的相遇都是狭路相逢,匆匆一瞥,终须一别。 影片最后,文工团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解散,挥手告别。你向多少人挥手道别,又有多少人和你不辞而别,我们在漫长的成长中,经受过无数次的别离,每一次的离别,都会在我们心里留下一个沉甸甸的,难以言喻的东西。 我们心里装着它,期待下次相聚时,能再把它掏出来给那人看,你看,这是我对你的不舍。 所以冯小刚导演在影片中安排了三个代表性的背景插曲:《沂蒙颂》、《送别》、《驼铃》。特别是李叔同的经典《送别》里那难忘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以及《驼铃》的“默默无语两眼泪,耳边响起驼铃声……” 冯小刚导演,我想他要表达的是最好的相遇是久别重逢,可偏偏人生就是聚少离别多,长亭古道,芳草萋萋,一壶浊酒,问君几时归。 生离温柔,我们还有道别的机会,然后各自成长,在漫长岁月里还有可能会再相遇,如遇不到,我们也知道那人就在这世界的某一处,面对同一片星空,被同样的阳光照耀,各自安好。 死别残酷,它给了我们太多无法弥补的遗憾。我们愿意相信有来世,安慰自己就算此生相别,也会在来世相遇。 失恋的年轻人难过失落地去找禅师的时候,禅师问他为什么难过,他说舍不得,当禅师端给年轻人一杯热茶时,年轻人一碰到热茶就立刻放了手,杯子落在地上碎了,禅师问他是否知道怎么做的时候,年轻人迷惑地摇了摇头,禅师说,痛了自然就会放手…… 谢 谢 阅 读 感恩有你
张瀚,安徽宁国人,安徽大学中文专业。 安徽省作家协会会员,上海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学教师,编辑记者。笔名“满园青青草”,大学时代开始发表作品。诗观“其实应该美好,如果你在场。”作品散见于《青春》、《海燕》、《太湖》、《吴越文学》、《剑南文学》、《中国微型文艺》、《诗歌周刊》、《作家导刊》、《鼎诗刊》、《诗家天地》、《皖南晨刊》、《青龙湾》等期刊。 感恩有你 本文图片提供 / 张瀚。 ![]() ☆ 投稿须知 ☆ 4、不接受图片和链接式文字,所有稿件为中文简体投稿,另附作者简介(50字以内)及个人近照一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