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画里话外 | 痛饮形骸骑蹇驴

 泊木沐 2020-08-04

清 罗聘 驴背纳福图 纸本设色 69×32cm

驴,自古被称为“劣乘”,比不得马那般奢华高调,却是自古华夏文人骚客心中的偏爱。

王安石退隐金陵后便以“惟乘驴”闻名,且这位曾经的大宋宰相,骑驴出游却只凭驴高兴,到哪儿是哪儿。可见骑驴时的怡然自得。大诗人陆游也时常骑驴闲游,所谓 “闷呼赤脚行沽酒,出遣苍头旋僦驴”。诗鬼李贺更是喜欢骑着驴写诗,据说许多名句都是在驴背上写就的。

宋 高承《事物纪原》 明 王志坚《表异录》

驴在古典文学中被称作“卫”或“卫子”,至于为什么这么叫,据宋代高承《事物纪原》以及明代王志坚《表异录》的考证,大概有三种来源,一说是卫地多产驴,且驴壮如马。二说卫国国君卫灵公嗜好坐驴车,三说晋朝卫玠喜欢驾着跛脚驴玩耍。不过就笔者的想法,这些考证都不免有些牵强,毕竟少许人的特殊癖好未必会得到大众的认可,就好比张果老倒骑驴故事在群众中流传甚广,也未见驴被叫作“张”。想来这也仅仅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风雅的偏爱。

明 徐渭 驴背吟诗图 纸本水墨(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驴是一种大众化的动物,没有高雅的格调,能说道的也只有实用和价廉。为何那些喜欢清风明月杨柳岸的文人骚客对此却情有独钟呢?其实文人爱驴,只因骑驴的悠闲。缓慢而平稳地行进,正好契合文人忧郁的气质和旷达的情怀,也恰恰让人有了思索人生的时间。

古人好“忧思”,这种忧思囊括了“闲居非吾志,甘心赴国忧”的家国之思,也包括了“同来望月人何处,风影依稀似去年”的挚友之情,当然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儿女情长。中国文人的忧思是来自于对天地的敬畏。中国是个典型的农业社会,所产所获皆来自于天地,一旦天地不仁,人间必然灾祸连连。于是中国文人一直有着一种悲天悯人的忧患意识,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成就了中国文人最基本的品质。

清 任颐 钟馗 绢本设色 76×39cm

上海中国画院藏

中国人历来注重精神内涵而非物质本身,所谓“格物致知”,追求的不在于物,而在于物之后的道,更注重内心的“正”,“身修而家齐,家齐而国理,国理而天下平”,“达致自心良知本体”,最终求得“知行合一”。

无论骑的是驴还是马,无非都是外物,没有高下之分。唯有内心纯净,才是毕生追求。正如宋朝无名氏的几句《定风波》:“痛饮形骸骑蹇驴。……崑山玉水点银须。天地不能容此老。笑傲。一竿风月钓江湖。”

一头跛驴又如何,我心正气自逍遥。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