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枢.五色》【理论阐释】【临证指要】 【理论阐释】 讲了两个问题: 1. 望面色诊病之理 233页,又提到了望面色诊病之理,不仅是《五色》篇,在《内经》里还有若干篇,都讲这个问题。但是各篇所讲的部位划分不完全一样。都谈到了,道理都一样,但是具体的面色的分布与五脏的关系,五脏固尽有部嘛,但是呢,在不同的篇章里,划分不完全一样,大体相同,这是告诉大家这么一个问题。 因此,你要想全面的研究这个问题,还要去学习其他的篇章。 2. 望面色之诊断意义 望面色之所以有诊断意义,只不过是我们《内经》教材的作者提出来说,说这可能是经络信息有关。经络作为一种载体,信息的载体,那么可以反映到它相关的各处去。这绝对是一种分析,等于是一种猜想。 (这种以局部为整体一个缩影的论述,与现代生物全息思想有相通之处。根据生物全息律的一般原理,人体的任何一相对独立的部位,如每一肢节,每一器官,也应寓藏着整个机体的生命信息。从信息的角度而言,也可以说经络是人体信息的通道,气血是信息的载体,十二经脉指气血皆上于面,将整体的信息传输于面部,使面部成为全身的缩影,因而通过面部不同部位的色泽变化可以诊断全身疾病。 笔记者摘自《内经讲义》) 【临证指要】 在望面色那确实很重要。 临床看病,望闻问切,首先病人一来,什么都没做时,先做的是望诊。望诊首先看到的是面色、眼神。所以,望面色重要性是很大的。 咱们教材给它归纳这几个方面: 1. 察色应当要做到,这对医生而言,要做到全神贯注,细心观察。积神于心嘛。 2. 从面部的病色,出现在脏腑肢节相应的部位,也就是面部和脏腑肢节有相关。教材没有具体提出来。它只是说“王宫在于下极”,只是指出那么一个具体位置。只指出心来了。 3. 察色浮沉,可以辨知病之浅深。 4. 察五色,颜色不同,可以知道病因、病性。比如黄赤为风,青黑为痛。 5. 可以判断某些病证,比如黄而膏润者为脓,痛甚为挛。 6. 察色散抟,以知病程长短与远近。 7. 察色清浊,可以知道病情的轻重。 8. 察色夭泽,判断疾病的吉凶。 这个都是按照本段的内容,提出这样几点。 (后世医家在运用《内经》理论基础上又各从不同的方面有所发展。 如清.汪宏《望诊尊经》提出望浮沉、清浊、微甚、散抟、泽夭十法,用以鉴别疾病的表里、阴阳、虚实、新久、轻重。若将面色各部综合运用,更能辩病人微。如眼黑为痰饮中停,颧红为火热内盛,故眼黑颧红则主痰热等。 笔记者摘自《内经讲义》) |
|
来自: 药膳食疗方注释 > 《《皇帝内经》学习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