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酒品】那一杯风情

 十米阳台黄手帕 2020-08-04

在中国,每个人的一生都和酒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即使你是一个不饮酒的人,那一杯酒的风情也和你息息相关。

人们在觥筹交错、推杯换盏之间,酒酣耳热,半醉半醒,欣欣然,或是怅怅然。

自古以来,无论达官显贵,还是三教九流,从帝王将相到贩夫走卒, 从文人学士到农夫渔夫,从闺中妇人到漂泊游子, 从凡夫俗子到和尚道士,无不贪恋那一杯风情。

诗人刘禹锡在《百花行》中说: “长安百花时, 风景宜轻薄。无人不沽酒, 何处不闻乐?” 

短短几句就把长安城人们好酒的社会风貌描绘出来。

酒不仅是一种生活饮品,更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交往的媒介和催化剂。

人们习惯用酒来呼朋唤友,用酒来解决问题,用酒来传递和表达自己的感情和情绪。

官员之间在酒桌之上应酬,文人在饮酒之中畅叙幽情,朋友家人在酒之中迎来送往……

长此以往,酒已上升为一种文化符号, 并且形成了与酒相关的酒器、宴饮、歌舞、酒令以及酒诗。

文人雅士的介入,使得饮酒更加艺术化,同时很多关于酒的文化和历史故事得以被记录和还原。

魏晋时期,饮酒之风盛行,也由此形成了逍遥的魏晋之风。

面对时局动荡、人生无常,他们通过饮酒来承载对现实的无奈,消解对是非荣辱、生死苦乐的情绪,试图在酒中寻找彻底的逍遥和解脱。

竹林七贤喜欢饮酒,也留下了不少与酒有关的趣事。

据记载,阮籍喝完酒之后常常“率意独驾,不由径路,车迹所穷,辄哭而返”“。

嵇康同样喜欢喝酒,自言平生“浊酒一杯,弹琴一曲,吾愿毕矣。” 山涛嗜酒,史载其“饮酒八斗方醉。

帝欲试之,以酒八斗饮之,密益其酒,涛极本量而止。”阮咸是阮籍的侄子,与其并称“大小阮”,为人善乐,好饮酒,放诞。

史载其与宗人饮酒,“不复用杯酌,以大盆盛酒,团坐相向更饮。”竹林七贤的率真、真性情在酒中尽显无疑。

到了盛唐时期,社会稳定,国富民强,经济繁荣,整个社会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产生丰富绚烂的文化,其中包括酒文化。

唐诗中对于以酒会友、知己畅饮的故事多有记载。诗人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描述了其八位好酒的朋友即贺知章、李琎、李适之、崔宗之、苏晋、李白、焦遂、张旭八位酒仙。

他们尽管身份、年龄皆不同,却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饮酒畅怀。

杜甫在诗中写道:“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宗之潇洒美少年,举觞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树临风前。

苏晋长斋绣佛前,醉中往往爱逃禅。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张旭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谈雄辨惊四筵。”

在这场狂饮中,几位志同道合的朋友各种醉态栩栩如生,欣喜可爱,知交之间浓厚的友情在推杯换盏中得以彰显和加深,也展现了唐朝社会的酒风之浓。

两宋时期,也有这么一个人,在月下独酌,平川纵横,高台放歌,诗酒趁年华。

他就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都颇有见地,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命途多舛,波澜起伏,却也豁达通透,是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

苏轼对酒的喜欢是深入骨子里的,在传世的三百多首词作中,酒就出现了九十多次。

他和官员喝酒,和知己对饮,也和道士、村野之人共饮;他写词作画时饮酒,“吾酒后乘兴作数十字,觉气拂拂从十指中出也”;

他月下起舞时饮酒,谱一阙“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的千古名篇;

他被贬黄州,写下赤壁赋“ 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酒是苏轼一生的知己。在酒中有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壮志豪情;

有“几时归去,作个闲人,对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的旷达情怀;

也有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细腻柔情。

从诗文中不难看出,古人们的醉酒之作诉说着每个人不同的境遇与心情。

酒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喜怒哀乐。他们在半醉半醒的朦胧中,寻觅一种飘然如仙的审美境界和自在逍遥。

对于我个人而言,因不擅饮酒,所以我是不常喝的,只会在某一些时间和场合会喝少许。

而我的家人朋友却恰恰有很多是爱喝酒的,也有一些关于酒的故事。

这些人之中,我的爷爷、外公、老师和我的一位好朋友尤甚。

身为铁路职工的爷爷一生好酒,一天三顿都是要喝些酒方才吃得下饭。

记得爷爷去世之前的一年,因为意外的一次摔跤导致住院,又查出其他严重病症,医生反复祝嘱咐“老爷子一定要戒烟戒酒,保重身体。”

起初的时候,馋酒的爷爷自然是不习惯的,为了老人的身体着想,家里人自然不太同意他喝酒。母亲就变着花样的做好吃的菜肴,试图弥补这种不能喝酒的遗憾。

却不想,一日三餐,爷爷基本都不愿意动筷子,一顿饭下来基本吃不了几口,整日病恹恹,闷闷不乐。

后来,家里人想着他毕竟也是八十多岁的老人了,人生已经处在倒计时的阶段。

一生就这么点嗜好,不如成全他,让他生活的开心些。于是,也不再阻拦他喝酒,家里人也尽量买好一点的酒给他喝。

接下来的日子,久违的笑容又浮现在他的脸上,精神熠熠,身体也渐渐好起来了。

也许,这样一杯酒对于爷爷这样的人而言就是食粮,是宁可不吃饭也要喝的。

我的外公自十几岁便开始参军,一生严格自律,他喝酒,却高度节制,收放自如。

童年的时候,我和外公一起在乡村度过的,记得夏日的傍晚,地面上的热气渐渐散去,蝉鸣声停歇,微风吹拂。

我们把桌子搬到院子里,一边吹着晚风一边吃着新鲜的蔬菜瓜果。

忙完了一整天的活计,外公这会给自己倒上一杯白酒,一口一口地品匝着,满脸的笑容,眯着眼睛,神采奕奕,眼神里总是带着对当下生活的满足和欣慰。

也许,从战争的烟火里走出来的人更懂得这样一杯酒的来之不易,所以倍加惜福。

比起爷爷的嗜酒如命,外公的小酌小饮,我的老师是有些馋酒的。

他不挑剔酒的种类,也不挑剔下酒的菜肴和场所,唯一在意的是同饮者为何人。

老师爱写诗写文章,颇有文人意趣,自然生活中是离不开酒的。他为人热心肠,又善待年轻人。

记得,有次冬日到老师居住的城市出差,到达时已夜深,呼啸的北风让单薄的我在偌大的城市中倍感孤单。

这时,老师专门到车站接我,一起去了一处僻静的地方吃夜宵。

还专门去买了黄酒让店家温给我们喝。白日喧嚣的城市渐渐安静下来,夜晚的冷空气一阵阵袭来,煮酒的壶里冒着汩汩的热气,氤氲着整个小店。

时隔多年,我依然记得冬日里那一杯入口温暖熨帖的黄酒,也是我为数不多的一次饮酒经历。

不同的地域、不同的风土人情,有着不同的饮酒习惯。

我的好朋友是江浙人,喜欢喝酒,却不醉酒,带着南方人的温和收敛性子。

每次和他一起吃饭,他总是会喝少许酒的,搭配着清蒸鱼和野生的螃蟹,或者是开心果、榛子都是可以当做下酒菜。

喝到微醺的状态,心旷神怡,褪去平日严肃板正的面孔,开始吐露一些真性情,颇有意趣。

历史浩渺如烟,人世变迁,而酒却是生生不息,风情万种的,我们在酒中得以见众生相、众生态。

历史盛衰,生死苦乐,都在这样一杯风情中变得清澈。

那么,在这样的日子,能饮一杯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