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久违的大佛

 十米阳台黄手帕 2020-08-04

佛曰:前世的五百次回眸,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2020年的庚子开年,一场新型冠状病毒的疫情肆卷而来。作为单位的疫情防控联络员,我也在高负荷的工作中完成了近50天无休的加班疫战。

春暖花开,疫情也逐渐得到控制,终于缓口气能休息一下,却又有点茫茫然的不知所以。

手机信息里跳转出市区有序恢复生产生活的信息,脑海中突然闪过龙门卢舍那大佛安详平静的面容,内心瞬时有了去看看它的冲动。

于是赶忙在公众号上预约,如愿在休息日拿到了电子门票。


尽管还是要戴上口罩武装起来,但大街上和公交车上明显的还是空旷寂静了许多。

乘53路公交车到终点龙门石窟站下车,需要走上一公里才能到正门。

作为一个从小土生土长的洛阳人,从市区到龙门大佛的这条线路,实在是再熟悉不过的。

数十年前来龙门必须到西关换乘,然后公交车直接可以拉上龙门桥,沿桥台阶下来,步行就到龙门门口。

天气出奇的好,游人也很少,想来也只有这特别的疫情出游,才能遇到游人特别稀少的龙门。

洛阳牡丹甲天下,天下驰名在石窟。

自古以来,龙门山色被列入洛阳八大景之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曾说:“洛都四郊,山水之胜,龙门首焉。”

北魏之后,龙门石窟历经东魏、西魏、北齐、隋、唐、五代、宋等朝代连续达400余年之久的大规模营造。

形成了南北长达1公里,今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碑刻题记2800余品的石窟。

龙门石窟从此成为九朝古都洛阳城的象征。

龙门石窟是洛阳南面的天然门户,这里两岸香山、龙门山对立,伊水中流,远望就象天然的门阙一样。

因此自春秋战国以来,这里就获得了一个形象化的称谓“伊阙”。


大门上标有龙门石窟的简介,记载着龙门石窟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之际(公元493年)。

龙门石窟是中国石刻艺术宝库之一,与莫高窟、云冈石窟、麦积山石窟并称中国四大石窟。

我熟悉并喜爱这里,今天的行程少了摩肩擦踵的游客人流,终于可以平心静气的靠近它,欣赏它。

龙门石窟延续时间长,跨越朝代多,以大量的实物形象和文字资料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宗教、文化等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对中国石窟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根据《魏书》记载,龙门石窟开凿于云冈石窟之后。

北魏造像在这里失去了云冈石窟造像粗犷、威严、雄健的特征,而生活气息逐渐变浓,趋向于活泼、清秀、温和。

龙门石窟是北魏、唐代皇家贵族发愿造像最集中的地方,唐宋两朝的造像反映出迥然不同的时代风格。

北魏时期人们崇尚以瘦为美,所以,佛雕造像也追求秀骨清像式的艺术风格。

而唐代人们以胖为美,所以唐代的佛像脸部浑圆,双肩宽厚,胸部隆起,衣纹的雕刻使用圆刀法,自然流畅。

伫立在莲花洞前,随着手机里温馨的讲解,看到窟顶雕刻着的一朵硕大精美的高浮雕莲花,瞬间有出淤泥而不染感觉。

洞内释迦牟尼像居中,二弟子二菩萨左右两边,左侧弟子缺损的头颅据说现在还在法国的一家博物馆中。

仔细看窟内南壁上方,隐约布满了小小的石佛。

这就是龙门石窟最小的佛像群,最小的仅有二厘米高,栩栩如生,雕刻技艺令人惊叹。

宾阳北洞正壁主尊佛像的特殊“剪刀手”手势,其实是一种极少见的佛教手印。被网友戏称为“剪刀手”佛。

网友们评论:四百年前的艺术大师们好有远见,知道在四百年后剪刀手肯定会风靡全球。

漫步江边,看着那一座座巧夺天工的雕塑,至今仍无法想象先人们是怎样一点一点将这些众佛生动形象地雕刻而成······

舒缓的衣褶、优美的姿态、面目的安详……这些伟大的工匠怀着无比虔诚的心。

把毕生的岁月都倾注在这些堪称完美的佛像上,为这些佛像注入了旺盛的生命力和鲜活的艺术气息。


走到奉先寺下,一眼就看到沿河那个石栏拐角处,记忆的闸门一下打开了。

这是一个多么温馨的地方啊!

每每来龙门除了看石佛之外,就是要在这里吃一碗美味的调凉粉。

只见那沾着水的刮子一柳柳刮出晶莹的凉粉,迫不及待的心情现在还能在心里一闪而现。

调好的凉粉端在手里,都有一种激动在里面,不舍得狼吞虎咽,按耐着性子小口小口的慢慢品尝。

现在的龙门石窟已是世界物质文化遗产的五A景区,此处更是规划出了游客餐饮中心,有了更丰富更优质的食品和饮料。

只是从前或站或圪蹴(洛阳方言蹲的意思)在那里,怀着急切欢喜而又慢慢不舍品尝的美好,再也找不到了······

走的有些汗意,驻足扶着石栏看着轻轻流淌的洛水。

远处的白鹭翩翩起舞,春江水暖鸭先知,野鸭水鸟一个猛子一个猛子的扎,活泼的提示着春天的到来。

想起来小学春游时,小伙伴们纷纷脱了鞋子下到这河里的浅滩上玩耍。

终是春寒皮肤承受不了冰凉,我的满腿起了好些疙瘩,就在石头上晒着太阳,神奇的是一会儿就好了。

还记得一个调皮的男生就在此处竟然逮到了一只绿鼓鼓的大青蛙,后来过了许多许多年,我是没有见过的比它更大的青蛙了,当时是极其的羡慕和佩服。

然而就在他炫耀之际,同学们都义正词严的批评他,抢着夺着把他辛苦捉住的这个益虫放掉。

一想到他当时失去青蛙后一路的不高兴的苦相,此时此刻我竟然自己一个人忍俊不禁······


拾阶而上,独自驻足在规模宏伟、气势磅礴的卢舍那大佛龛群雕前。

这就是龙门石窟最有名的奉先寺,是龙门石窟规模最大、艺术最为精湛的一组石佛群,共有九躯大像。

中间主佛卢舍那大佛,为释迦摩尼的报身佛。佛像高17.14米,头高4米,耳朵1.9米。

佛像面部丰满圆润,头顶为波状形的发纹,双眉弯如新月,附着一双秀目,微微凝视着下方。

高直的鼻梁,小小的嘴巴,露出祥和的笑意。双耳长且略向下垂,下颏圆而略向前突。

大佛身着通肩式袈裟,衣纹简朴无华,一圈圈同心圆式的衣纹,把头像烘托的异常鲜明而圣洁。

佛像唯有不足的是手臂下遭到了破坏,但即使如此,也不失大家风范,宛如一位睿智慈祥的中年妇女,令人敬而不惧。

卢舍那大佛开凿三年,皇后武则天赞助银钱两万贯。据说,卢舍那大佛是按照武则天的容貌仪态塑造的。

武则天自起名“曌”,曌有光照乾坤的意思,而卢舍那的译意正好为“光明遍照”。他也成为了龙门石窟的象征。

站在近处,举目凝望大佛,眉如弯月,目光慈祥,嘴边微露笑意,静静地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

现在,我们仍可以想象的到当初大佛受人顶礼膜拜的壮观情景和大唐盛世的伟大繁荣。

左边迦叶持重,右边阿难温顺,二菩萨盛装艳服,天王雄伟,力士勇猛。

这里极富情态质感的美术群体形象,将佛国世界那种充满了祥和色彩的理想意境表达的淋漓尽致。

这组雕像体现了大唐帝国强大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显示了唐代雕刻艺术的极高成就。


大凡在悬崖上雕刻的佛像,它总是坐落于山间高处,俯视着脚下的人间。

也许在古人的心中,佛原本就是遗世独立,静观众生。

我在看佛,佛亦在看我。

当望向佛像那一双空灵的眼睛时,心里莫名地变得安静起来。

连日来超负荷的工作,身体的诸多不适,急躁不安的情绪,家中琐事的忧心忡忡······仿佛在一瞬间烟消云散。

眼前的佛像慈悲的看着人世间太多的悲欢离合,历经千年沧桑,大彻大悟,古朴淡然。

佛像前的我,却是几十年的白驹过隙,一转眼人过中年。

人生中凡此种种的艰辛和无奈随时都在伴随身边,然而沉稳和坚持也让我们学会从容淡定。

承受已然发生的,释怀不属于自己的。

现在我能做的,就是认清生活的本质,以认真踏实的态度去对待生活给予的一切。

向阳而生,从容以待,来时清欢,去亦圆满。



作者简介:岩羊。就职于中国铁路郑州集团公司洛阳供电段劳人科。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