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三代人》是今年读完的第一本书,也是读书计划中有关中国文化体系很重要的一本。阅读过程中尽管因时代原因感到一些隔阂,通读全书之后还是感到颇有收获。 作者汤一介,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 1951年从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1956年起任教于北京大学哲学系。曾创办中国文化书院、北京大学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所、三智文化书院、什刹海书院等学术研究机构。并且在古稀之年主持了大型文化工程《儒藏》“精华编”的编纂工作。 本书是汤一介先生的遗稿。 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生动而深刻地展现出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动荡变迁中的政治命运和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学术的传承守望。 第一部分记述祖父的生平。 汤先生的祖父名汤霖,号颐园老人,晚清进士,任过知县等职,晚年辞官后创办新式学堂。书中对祖父的记述内容不多,值得一提的是汤氏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出自汤霖的《颐园老人生日讌游图自序》中。 第二部分是对父亲的回忆。 汤用彤先生是蜚声中外的哲学史家、佛教史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少数几位能会通中西、接通华梵、熔铸古今的国学大师。作者回顾了父亲的人品、操守、个性,以及他作为一代国学大师的学问成就。这一部分中,对父亲的回忆已和汤先生自己的故事连接在一起,内容详实,情感真切。 第三部分是汤先生的自传。 从幼年的记忆,到耄耋的沉淀,先生以谦虚客观的态度讲述了自己的经历和学术生涯,将一生悲欢得失、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挣扎沉浮、始终孜孜以求的学术历程等完整地呈现出来。用很长的篇幅讲述了文革时期的一些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却并没有回避自己的责任。这充分的表现出汤先生对家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的执着与坚守。 作为当代哲学学者,汤一介先生终其一生推动中国新时期的哲学和文化建设,为中华传统文化的复兴和中国现代学术的崛起做出了重大贡献。 不同于西方哲学将“思维与存在”看做基本问题,汤先生认为中国哲学以“天人关系”作为最基本的问题。 西方哲学以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作为其基本内容,这恰与中国传统哲学的“真善美”相对应。
“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这三个命题正是中国传统哲学对“真善美”的表述,而且也是道家甚至中国佛教思想的基本命题。
以“真善美”为理想境界,唯有做到“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的人,才能成为圣人。 现今社会,该如何定义知识分子这个问题一直让我们感到困惑。 知识分子应该专注于自己擅长的领域,还是应该更注重社会影响?他们说出的话又有多少可信度? 读过了汤先生的书,以哲学的视角审视这一问题,可以寻找到一些答案。 古时读书人的理想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身是提高道德标准以看齐圣人,平天下则是行王政而管治天下。前者是如何成圣贤,后者是企图将圣贤造就成“圣王”,实现社会理想。这就是儒家的内圣外王之道。 当今社会,道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承担起一些社会政治责任,但在多元的时代,优秀的人没有必要都步入政治领域,只要有本事,在自己擅长的领域同样可以做的风生水起,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我想,要真正成为大师级学者,还是应该像汤先生那样有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理想人生境界吧。 作者简介:周重因,土木工程专业,从事工程设计工作。喜欢运动,爱好读书,热心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事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