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本月推出了读书打卡新玩法。 由资深书友带大家一起读书,每天早晨告知大家当日读书进度,重点看哪块内容,并提出一个问题大家带着问题去读。晚上20时后,参加活动的书友报告读书进度以及感想,随后领读书友将解答早晨的问题,并组织大家对书中内容进行讨论。 4月6日,我们新建了两个微信打卡群,一个是15日读完《瓦尔登湖》,由言书友负责领读;一个是20日读完《枪炮、病菌与钢铁》,由跑跑单车负责领读。 共读活动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很多打卡内容非常精彩,但是打卡群外书友无法读到,这些内容湮没在其他信息中有些可惜。 在@IT型人 书友建议下,我们从今日起,逐日将两个群内打卡集锦刊发出来,作为记录,也方便其他书友欣赏。 共读第一天 导读: 晨光己经漫过纱窗,外面不知是什么鸟在啼叫,让人觉得空灵、深远。还没有汽车和人群的嘈杂声。这些就己经让我很享受了。闭上眼,想想令人神往的梭罗的瓦尔登湖此刻会是什么样子。 大家好,今天我们正式开始读《瓦尔登湖》这本书。可能每个人的版本都不一样,就读到"至于遮身的房屋”…前面那段。我的书在p26页上半段。 今天的问题是"你为什么要读这本书"。 紫星: 很有感悟的的一段话,任何时候放弃偏见都为时不晚。无论多么古老的思想和行为方式,不经过证实就不能轻信。今天人人附和或默认是正确的,结果明天可能会变成是谬误,仅仅是一阵见解的轻烟,而有些人还曾相信那是会给他们的田地洒下滋养的雨水的云朵。老人告诉你做不到的事情,你试上一试,发现你能够做到。 很多时候老人的经验也未必就是万能的,许多事情还是要自己试过才知道对错,前车之鉴仅供参考,我自己往往容易受前车之鉴的桎梏,很多事情只要有不好的前人经历自己就有点不敢尝试,总是畏手畏脚,有的时候是怕耽误时间,有的时候是怕经受不起失败。 但是想想,那些过程也是一种经历,也是一种经验的积累,永远不做不去尝试,就没有了这种体验,岂不是很遗憾。 还有一个点,就是作者推崇的一种极简的生活方式,只要拥有能保持自己简单生活的必须物品就足矣,不管是食物还是衣物。想想自己那一柜子一柜子的衣服,还在不停的买,在这点上我不反对极简的方式,但是也应该因人而异,我就是喜欢不同场合穿上不同的得体的衣服,而且喜欢不定期的穿新的衣服,那种新鲜的感觉会让自己心情舒畅,这不也是让自己快乐的小确幸嘛。 有点小困惑,感觉作者是想到哪写到哪,说不出来的感觉。 君阔: 我们到底需要的是什么?我们平时忧虑的是什么?我们这一生的奔波位的是什么?我们需要好好的思考一下。我很忙,忙的没有时间做这个,忙的没有时间做那个,可以到最后,到我们生命的尽头的时候,我们收获了什么呢?好好的想一下,什么是我们值得付出的。这是我第一天阅读这本书的感想。 作者的行为就是值得认同的吗?这也是我们所需要想一下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找到自己认为合适的就好了。最痛苦的就是内心不满足,却又没有能力实现,或者没有勇气去实现。 有一点不太认同作者,他给周围的每个人都贴上了标签。给自己也贴了一个。我觉得,只贴自己的就好。 Amanda: 重读多年前没读下去的书,希望在读书会的带领下找到新的感悟。 1、苦役之乐。继承农场、被土地支配是他们的不幸。而没有继承财产的人,为了养活自己也要拼命劳作。被“必然”的宿命支配着,人们浑浑噩噩的聚集财富,财富却可能被蛀被偷,到头来一场空。 2、经验之论。作者认为应该抛弃我们的偏见,未经验证的思想,都不可轻信。我们被迫按既定方式生活,而事实上,经过圆心能画出多少直径,就有多少生活方式。作者想说的是,真理和经验需要自己验证,生活方式也是自己选择的。 3、生活必需品。人类的生活必需品仅仅包括:食物、居所、衣服和燃料。其他大部分奢侈品和安逸生活,都妨碍人类的进步。大学问家和思想家的成功通常是朝臣式的,而非帝王或英雄式的。这句话说的蛮有哲理,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 4、启航瓦尔登。这段写的太隐晦,看了两遍才明白。作者觉得商人该做些值得人们去买的东西,才能成功。作者曾做过记者,却不被认可,后来又从事辛苦的工作,在外奔波,却没有职位。最终决定到瓦尔登湖做生意。 5、衣服的问题。衣服只不过是外在的表皮和世俗的烦恼。真正高贵的是灵魂。 莫问前程: 梭罗对于生活所需的物质需求真是低到了极致——有食果腹,有衣遮体,有火取暖,有屋庇身,站在生存底线上,再往高处的台阶登一步,甚至只仰头望一眼,都会落入虚妄和愚钝的欲望陷阱。 在给他这家伙贴上一个“极端分子”的标签,愤而反驳之前,不妨先回过头来如实观照我们脑中对于“生存之必需”的定义——一个所谓普通人的普通生活中,我们理所应当认为“这个总要有的吧,那个要求一点不过分吧”的那些必需,难道就不算是另一极的极端么?诸如“结婚必需买房”这样的必需,在我父辈的年轻时期就不是必需,在父辈的父辈的年轻时期就更加不是必需。 经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我们都应该能理解,三代人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不会使人类这一物种有任何生理学上的显著改变,那么人作为生命体的生存所需基本物质条件也绝不会有明显的改变。因此现下很多人脑子里的必需,其实只是相对的必需,只是观念中的必需。这一观念的形成,不过是从众心理使然,迫于主流价值观的压力,不自觉的便接受了。 社会心理学理论将从众心理分为三类:依从、认同、内化。
从这个角度去看,我们对物质的焦虑,对金钱的焦虑,对各种“必需”的焦虑,这焦虑背后恐怕还有更深层的聚焦点,那就是对背离主流价值观之后,随之而来的惩罚、孤立,以及信念的崩塌,这让我们深感恐惧。 而在我看来,梭罗就是被主流价值观和物质主义阴影遮盖的黑暗之地中的一盏明灯。且不去说这前26页当中他对自己生活哲学的论述是否有严谨的逻辑,至少我不曾感觉到一丝在他心理哪怕仅仅短暂停留的对物质的焦虑和深处的恐惧,有的只是他对于荒谬、狭隘、卑劣的物质主义的不解和嘲讽。而且这样一种态度不仅仅停留在思辨的层面——只拟想的是哲学教授,而非真正的哲学家。 梭罗用身体力行的伟大实践让一种可能性变成了现实。照亮黑暗之地的明灯不只是抽象和虚幻的思想和观念,而是好端端活在那里的梭罗本人——这给苦苦寻求未知可能性的人们带来了足以与黑暗抗衡的光明。 图文编辑:跑跑单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