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会正在开展#和我共读一本书#活动,本月共读《枪炮病菌与钢铁》和《瓦尔登湖》。我们逐日将两个群内打卡集锦刊发出来,作为记录,也方便其他书友欣赏。
导读:
有了前面几章的铺垫,第18章读起来就没有那么困难了。
欧洲和美洲的相遇,大航海时代的到来,一切似乎要感谢奥斯曼帝国,在他们征服了君士坦丁堡,关闭了地中海以后,欧洲人不得不把目光投向了西方。
在此让我们向西班牙女王伊莎贝拉致谢,没有她,西班牙还在被绿教统治,哥伦布也没人资助去发现美洲。
已经得到全面发展的欧洲人,面对全方位落后的美洲,即使没有屠杀,仅仅是疾病,就可以吹着口哨占领整个美洲了。
今天的初级问题是:为什么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的古挪威人,没有去占领以至统治北美洲。
进阶问题是:如果中国人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例如是郑和,那么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高耿明:
两个半球的碰撞。
本章也许也可以叫做“美洲是怎么成为今天的美洲的”。美洲并非由哥伦布发现的,只是哥伦布在与旧大陆相似的地理位置上登陆,从此美洲就不是印第安人的美洲了。作者在本章对以前的论述做了一定的总结。世界又重新融合在一起了,不过不是因为和平,而是病菌与钢铁。
那么回来再看东方,看当年的鸦片战争,中国沦为半殖民,否会有与印第安人相同的命运呢?肯定不会有,因为欧洲人并不能对中国引入新的病菌。而技术上的引进,中国如果摒弃泱泱大国的态度,也是能在后进中站稳脚跟。
因此,短期而言,对于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可能会在战争中吃败仗,但团结一心,持久战斗也是能成功的。西班牙和英国曾经也是欧洲边缘化的国家。全盘西化也不适合国情,人口越多,更需要有权威和领导,这点书中并无排斥,人口增加是集权部落,国家诞生的重要因素。

姜素素:
《枪炮病菌与钢铁》第18章,两个半球的碰撞。陆地没碰头,新旧大陆的人遭遇了。欧洲面对美洲,以压倒性的优势横扫一切。欧洲在粮食,病菌,技术,政治组织,文字等方面,样样领先。人刚到,病菌就来,且立刻打头阵去了,先用病菌把土著杀得七七八八,然后是用枪炮驱逐和消灭。
我看到美洲的落后是因为没有大规模粮食生产,而没有大规模粮食生产的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合适的可驯养动物,我为此感到遗憾。但接着作者就说,之所以没有可驯养的动物,是因为他们的祖先移民到美洲时把大型哺乳动物杀光了。这我就无语了。这是因果吗?
问题一:
古挪威人想到达北美海岸,需从格陵兰殖民地出发。
然,格陵兰大部分地区覆盖冰帽,只拥有基本的农业生产条件,若使这样一个勉强合格的殖民地去支持美洲探险,成功率极其低微(俗话说行军打仗兵马未动粮草先行)。
问题二:
《明史·郑和传》中记载:“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若当时郑和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应该也是忙着宣扬国威,发展夷国供赐,互通农业工具等信息技术。

小妖:
“如果中国人先于哥伦布到达美洲,例如是郑和,那么可能会发生什么情况?”
关于进阶问题的思考:
假设郑和到达美洲有这样两条路线:西行绕过好望角,登陆南美洲东南角,或沿着东亚东欧北上越洋登陆北美洲西北岸。这两处登陆地点,都靠近极地,气候寒冷,对于船队随行人员及牲畜的存活是一大考验。中国亚热带气候的已驯化动植物,短期内快速大量死亡,在食物、军事、技术、运输等方面大量损失;在短时间内难以适应极地气候,无法通过种植、喂养提供大量的粮食供应和储备;细菌也随着宿主的死亡而香消玉殒,来不及突变出适应新宿主的传播方式,进而无法成为杀伤性生化武器扫荡非洲本土居民;当时美洲还未出现金属工具的使用,郑和船队对该类工具的需要无法获得后继支持。
中国的优势在美洲无法充分展现。另外,航线距离较长,不便于从中国获得持续的后援支持;郑和的使命是宣扬国力,取得朝贡,并无要求必须征服所到之处。
综上,郑和可以带着船队去旅行,但不长住。

图文编辑:毛毛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