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0月22日 本书共读始于2017.10.09 由周重因领读 作者常用有趣的实验、数据来解读感性的事物,其理工科思维涉及行为经济学、认知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物理等许多学科,以前沿的科学视角解读生活,为人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读完本书相当于精读了十几本经过筛选、再创作及通俗化处理的巨著,不仅有趣还十分有营养。 5.喝一口与喝一瓶的心理学 短期的心理暗示,可以对人的行为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但长期的心理影响,效果不明显,且有待于合理的心理实验继续研究。 9.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把学术论文推广为世间真理,有时是危险的。因为大多数人对科研有两个重大误解,第一认为科研就是绝对真理,第二每项科研都在帮我们的决策生产答案。 真实的科研是一个曲折渐进的过程,得到和判断正确答案并不简单。所以对于各种科研结论与专家意见才有了文中的四条建议。 对于这四条建议,说说你对科研与专家意见的想法与认识吧。 10.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任何科研的计算都是针对科学家选择的模型,而不是针对真实世界本身。科学研究的不是绝对真理,而是有限有效的真理。 每项科研只是在解决小问题,通过模型发现证实一些小机制。当模型中的条件过多,情况复杂时,运算的结果会产生极大的偏差。那么对于多个结果,还不如取个平均值。 至此,全书内容已经读完,对于科学的理解,你有没有产生观念性的颠覆呢? icewanderer #喝一口的心理学和喝一瓶的心理学 本文直指心理学实验的各种弊端。从大学生心理学,到只喝一口,都在暗示心理学的实验数据不够全面。毕竟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是一门比较年轻的科学,而且实验对象往往是人本身,很多时候,很难直接对比实验,只能尽可能巧妙的设计实验来达到目的。 #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如今的科学研究,往往只能在前人的基础上,在一个细微领域迈进一小步。可见有多么艰难。 专业问题的结论,不要过于相信搜索引擎和维基百科了,尤其是关乎自己健康的,还是要反复的寻找信息,多比对再下结论。另,我们说的是搜索引擎,不包括百度。 #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科学可能永远都不能触及现实,只能一点点的辛苦逼近。这一个模型比上一个好用,可以解释更多的事物或者解释的更准确,那就可以了。 有些领域的模型过于庞大或者过于复杂,目前离能够建立机制感觉还有不少的距离。 娜娜 #喝一口的心理学和喝一瓶的心理学。 本章是对心理学的无知和偏见集成。 这里我想再次推荐《这才是心理学》既是对心理学这门科学的科普,又提出了一般科学的通用思维方式,是一本非常棒的科学素养教育书。毕竟在心理学家接二连三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今天依然说心理学不是科学,未免太武断。 #医学研究能当真吗? 这段似乎不是一个好消息。统计显示,科学期刊上发表的论文能禁得起重复验证的寥寥无几。把学术论文的结论推广为真实世界的真理,不理解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会产生错误结果。 作者提到了应该用俯视情绪看待可续,修养科学思维方法,但是如何做?并没有给出答案。 #真空农场中的球形鸡 物理学家总是喜欢用过于简化的模型来模拟真实世界,其实其他行业也或多或少的也是如此。简化模型并不是问题,问题是选用什么样的简化模型。简化掉的是否都是对这个问题影响不大的次要因素?科学不是绝对真理,是一步步积累而成的有效模型。 灵厄 现在很多理论的实验来源都是片面的,以偏概全,这样得到的结论并没有指导意义。当遇到对科学家的观点存疑的时候,我们应该: (a)以最权威科学家,比如诺贝尔奖得主或者Nature杂志上论文,的意见为主。 (b)以科学家中的“主流意见”(如果“主流”真的存在的话)为主。 (c)以最新发表的意见为主。 (d)别当真,科学新闻可以当娱乐新闻看。 科学家对问题的认知建立模型,但这些模型都是理想化的。现实世界太复杂,不可能所有因素都考虑到。他们只追求“有限的真理”,这些模型会随着发展而不断完善,他们都可用,只是有些更好用更有效而已。 遇到大型的复杂问题,最好还是众多小模型取平均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