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山高水长《美的沉思》共读12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17年的寒月里,我们大家一起共读勋爷的《美的沉思》,透过勋爷的眼睛去启发我们对美的感知和认识!

《美的沉思》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领读者:Lucia媛

 时间:2017年11月6日开始

领读者说

第十二章

山高水长

从隋唐人物画,这一章来到了山水画。为什么在这个时候才提出山水画呢?因为“山水画学,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山水画在这一时期作为独立的门类脱颖而出。前面章节讲到顾恺之的时候我们也有专门提出洛神赋图。

其中的场景山水成为了后代山水画的前身。但那时候山水还不是独立的绘画题材。即使作为衬托人物主体的布景。它的比例大小和人物比是不成比例,但从洛神赋图已经能看出青绿山水的影子。

勋爷在这一章介绍了山水画的形成及其发展阶段,并重点介绍了一些代表人物。那在勋爷提到的这些代表人物之外其实还有很多有名的画家为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作出了贡献。

随着早期山水画的萌芽和逐渐盛行,各种山水画理论和画作都开始出现。我更愿意从起源开端上提及一些补充:

南朝画家宗炳无意做官,游山玩水到了及其狂热的程度。早期佛教对他的影响很深。晚年如果不是因病不能户外,相信他在我们今天就是一个一辈子都在路上的人。他把晚年的不能出游的时光用来图绘所见之景,自称“卧游”。

他的《画山水序》是以佛教观点来论证山水之美,是中国绘画史上现存最早的山水画论。肯定了山水画有审美的作用,提出山水能使人畅神。而隋朝画家的展子虔的《游春图》为今日见到的最早的山水画,也称为山水画史上的里程碑。

名词解释:

青绿山水:不同于我们常说的水墨山水画。属于工笔重彩的典型。材料上用矿物质石青、石绿作为其主色。前不久在故宫展出的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就属于典型的青绿山水画的代表。

今日讨论:

对中国山水画的感受和一些感触。

打卡集锦

安然

1、山水画的形成,伯精的《论山水画》说:"山水画学,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

2、从五代以后凡是说山水画,绝离不开"皴"与"点"。皴与点变成了辩认山水画家的记号,皴与点,放回物质世界,是山川中的土壤石质,结构脉理,是客观观察的结果。

皴与点,就是个人内心的情绪节奏,是主观的心情流动,是笔的苍疏,萧森,秀润或枯淡,亮墨的沉郁、空明、浓重和淡远。

在北宋,范宽的《溪山行旅图》,用细密而尖锐的毛笔直接触点,构成干燥而坚实的黄土高原上山石壁立的气度,我们远看之时,震惊于突起大山的雄浑苍茫,慢慢近看会被陆续发现的树丛,泉石,行旅,人骡吸引,惊讶于那雄浑苍茫的宇宙山川之中,还有这样微妙但生气盎然的生命,然后我们陆续走进画里,我们看到的是岩石的肌理,土壤的质地,树的筋节…

3、笔墨与诗意,李唐《万壑松风图》中的斧劈皴,为南宋马夏一派高度发展,一种坚硬的水岸石质的结构,逐渐变成自由而潇洒的刷笔,这里头明显的,从自然归纳出来的皴与点,再向更个人主观的"笔"与"墨"过度了。

为了诗意的弥漫,客观的落笔要越少越好,因此"空白"出现了,中国画中使世人赞叹的"空白"这么早成熟的出现了,这个"空白"只有中国人知道是"虚","虚"并不是没有,而是"实"的互动。

随着中国的文化中心再一次南移,山水画到了水乡泽国的江南,从"山"移到了"水",江天一色,水光接天的景致,逐渐移成了画面的"空白",而绘画的形式一般也从中堂立轴,转变为更多的横卷、册页、扇面了。

amanda

翻到了迄今为止我最喜欢的一章,山水画终于来了。

总觉得青绿山水太过俗气。只用墨与笔的技巧,浓淡干湿,勾画皴点,成一幅飘着墨香的山水画,才是我心中正宗的中国画。

唐朝,山水画独立出来,挡在前面的人物终于走开了。山水画结构初步完成,“解决了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尴尬。”之前看到的画作像壁画或者儿童画的原因就是人大于山,这里终于找到了根源。

五代开始,笔法不再是单纯的勾画,开始千变万化起来,皴、点法出现。

北宋,山水画,已经可以“远取其势,近取其质”了。一幅山水画,远看,可震惊于大山的雄浑苍茫,近看可见树石泉林的生气盎然,细看则是用不同笔法体现的肌理质地的微妙。这是多么了不起的艺术啊。

北宋画院以诗题考画,已成风尚。

逐步过渡到南宋。笔法已经被归纳为八种之多。作画不再限于写生技巧,性情、意境油然而生。文人墨客,写诗作画,诗画相映成趣。中国文人特有的风采盎然显现!

紫星

本章着重讲绘画,重点是山水画,山水画几乎是中国艺术史最为突出的典型特色。正如勋爷所说,提到山水画,在我的印象中首先浮现的是泼墨山水那种用明暗、浓淡不同的黑白灰所展现出来的层峦叠嶂。

殊不知,唐代“青绿山水”已完成了中国山水画的初步结构。

初唐的山水画不同于魏晋的画风,山水画不再仅仅是作为人物背景出现在画作中,中国的“山水画”更近于哲学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更接近中国人所说的“江山”与“天下”的辽阔胸襟,而很不同于物质层次得风景仿真。

朦胧中似乎能理解勋爷描述的那种以画寓诗,用绘画表现诗词的意境,画师除了要有很强的写生能力技巧之外,更着重性情、主题、意境的构想。

为了诗意的弥漫,客观的落笔药越少越好,因此“空白”出现了,这是否就是我们常说的在书画作品当中的“留白”呢?这种“空白”表现了一种隐藏的“虚”,“虚”“实”结合更好的传达了蕴涵在诗词当中的无以言表的意境,给了它一个具象的表达。

嘻嘻

中国山水画较之西方风景画,起码早1000余年,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解决了“水不容泛”“人大于山”的问题山水画独立出来。

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唐代的“青绿山水”建立了山水画的初步结构,有辽阔的视野和结构,但笔法单一。

五代画用绘画上的笔法和墨法追踪万物的结构、质地、感觉,努力于写生,不但观察大的山川结构,而且找出小的质地构成,是伟大而丰厚的山川世界。

北宋的山水画笔法更为丰富,以诗题考画成为风气,除写生技巧外更着重性情、主题、意境的构想。

到了南宋更加强调个人主观表现,大量以诗意入画。为了诗意的弥漫,客观的落笔越少越好,于是使世人赞叹的“空白”出现了。山水画的重心从“山”移到了“水”,江天一色,水光接天的景致,逐渐移成了画面上的“空白”。

中国的山水画更近于哲学意义上的时间与空间,更具备川流不息的宇宙意义,更接近中国人的“江山”与“天下”的辽阔胸襟,很不同于物质层次的风景仿真。

  1. 美的沉思  共读01

  2. 美的沉思  共读02

  3. 美的沉思  共读03

  4. 美的沉思  共读04

  5. 美的沉思  共读05

  6. 美的沉思  共读06

  7. 美的沉思  共读07

  8. 美的沉思  共读08

  9. 美的沉思  共读09

  10. 美的沉思  共读10

  11. 美的沉思  共读11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