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无限”与“未完成”《美的沉思》共读16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17年的寒月里,我们大家一起共读勋爷的《美的沉思》,透过勋爷的眼睛去启发我们对美的感知和认识!

《美的沉思》

 出版社:湖南美术出版社

 领读者:Lucia媛

 时间:2017年11月6日开始

领读者说

第十六章

中国艺术中的时间与空间(三) ──“无限”与“未完成”

勋爷提出“空白”的概念存在于中国的每一项艺术形式中。从音乐中的无声、绘画中的留白、建筑里的中庭,到戏剧开场空无一物的舞台。

影响到世界各种的不同艺术。其实勋爷的主要目的还是想通过一些例子来引导我们走出已经被绑缚的概念知识。回归到“空白”所蕴含的更多可能性里面。

绘画中的“留白”,勋爷认为是结合了意识,视觉,文学三者而出现的,并结合不同时期画家的作品阐述了“留白”的产生和发展。“留白”在绘画中的意义是营造视觉的层次感,把观者作为使得画作完整的一部分,增加了欣赏者的想象空间。

名词解释:

诗堂:中国画装裱的时候,在画心或画作上下所增加的一节空白纸。为他人提字提诗所用。(图示参考书中图14-5立轴装裱式样)

引首:指在画作前面所留的空白纸方,用以题写书画名称或高度概括的品评,开卷时首先看见。(图示参考书中图14-4手卷装裱式样)一般书画引首处也附有引首章,一般都是一些励志语,斋号名,图案等,同样属于闲章的还有压角章,而我们一般人常用的自己姓名的章角名号章。

跋尾:后隔水之后,一般写在后面处的说明性文字或署名。

这一章,不谋而合印证了在看本书之前说过的一些话语。每一件作品艺术家创作完成,它在那里它并不完整。只有当不同审美情趣的观者加入进来,成为他的一部分,才使得它真正完整!

这种加入也许是中国画一样,留白处的参与其中;也可能是我们站在艺术品面前内心处的神交或感动。不管是哪一种,“美”因为我们而完整。

打卡集锦

跑跑单车

富春山居图的收藏史可以写出一部侦探小说来,潘家园二流鉴定专家——乾隆皇帝,还给画增加了一些幽默色彩。

山水画的留白,慢慢发展出了题跋,始终处于未完成状态,文人趣味一至于此。

题记印鉴反映了画的传承,也逐渐成为画的一部分,这在西方绘画上既不可能也无必要。你无法想象有人在蒙娜丽莎上盖个印鉴,写个某人藏。

我发现自己很喜欢马远的作品,故宫博物院里有《踏歌行》,不知道怎样才能看到真迹。

真心希望富春山居图能回到黄公望画它的地方,在富春江边进行展览。

amanda

这章继续探讨老庄的空,这一哲学概念对中国艺术发展的影响。

五色令人盲,五音令人聋。中国古人认识到空的哲学之美,所以有了古琴的拙涩低回,大段空白,给人以玩味遐想空间;有了建筑与舞台的空白,通过群组间的秩序以及舞台的背景,给予这留白无限可能;有了绘画中的留白,是没有画出的天、云、水,是烟雨朦胧的江南视觉,是半壁江山的悲凉,更给了其历史再创作的无限可能。

说起卷轴中的诗堂、引首、跋尾,还真是有意思的很。个人作品完成后,偏要留出大量空白,不是为了自己提诗盖章,而是为了后人不断提跋、不断收藏印章。

作者个人的空的价值观和极高的艺术境界,使作品不局限于我与此时,而是放到漫长的未来时空,指向无限与未完成。

原来中国古代,除了小说可以续写,画作也是在历史的时空中不断丰满的,不分我与他,不分此时与彼时,是对艺术跨越时空的交流与互赏,更是对空的完美诠释。

紫星

跟着勋爷磕磕绊绊地读到现在,越发感觉看不懂了。“留白”的概念是否只有中国才有?书中只是有文字的介绍,说中国古琴音乐中运用了大量听觉上的空白,我是无法想象音乐上的空白是怎样一种境界……是一段音乐之间的无声间隔还是每段曲子之间尾音的渐弱?

对沈约《宋书·隐逸传》中的描写“潜不解音声,而畜素琴一张,无弦。每有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更是不能领略其深意,难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无限音律在心中么?

对勋爷所持的一个观点有一点不同的理解,他提到,一再沉迷于形式与色彩的专业训练,也往往闭障于“瓠”非“瓢”不可,而失去了通灵活络的变化可能。

个人感觉,任何艺术形式除了要有艺术的天分和创作的灵感及意境,有那种突破传统不拘一格的作风,但是也需要有扎实的基本功作支撑,也要通过反复练习基本的构图和配色才能有将来的运用自如,从而产生灵动的飞跃。

绘画中的留白也体现在中国的建筑和戏剧领域,古代院落中的中庭以及戏剧舞台上的空无一物(但是现在看到的各个剧种的舞台也都是有布景的啊?)都说明了这点。

那种有“检场人”出现的舞台戏剧在现在已经不多见,是否跟当时的舞台条件不完善也有关系呢?

不知从何时起,流行起了在绘画上的题跋,看着原本留白处被密密麻麻的题字所覆盖,不知画的原作者看了是什么感受?

也许像勋爷说的,这些题跋已经成为了中国绘画的一部分,记录着它所经历的一切,更能体现那种无限与未完成的状态,但是就我个人感觉,看着《富春山居图》被题跋填的满满当当的样子,总是试图想象它的原貌……

嘻嘻

空白存在于每一项中国艺术形式中,到元明之际已达到成熟的地步。“此时无声胜有声”是一种绝妙的表达效果,音乐中有,文学中也有,建筑中有,绘画中也有。

古琴音乐中运用大量听觉上的空白,使音简化延长,在空白中流动,音与无音、声与无声之间发生不可思议的灵动关系。

前一阶段看汪曾祺的小说,就有很多留白,很多情节上的留白。鲁迅的小说也有很多留白。红楼梦更是留给我们无限的想象。

古代建筑的中庭设计是精彩的空白,留白也是现代设计的大趋势。使用少量的元素,来呈现更开阔的空间意境,使“无中生有”深化到一个新的高度。虚实相生自然皆成妙境。周围的留白面积更大,空间感就会越明显。

中国绘画的卷与轴,在空白观念完成以后更加自由的延展。有各种印鉴、题记时时进入长卷的视觉行进中,成为抽象空白里时间与空间及特殊的错离效果,恰恰成为中国美学必然发展出来的一种形式结果。

  1. 美的沉思  共读01

  2. 美的沉思  共读02

  3. 美的沉思  共读03

  4. 美的沉思  共读04

  5. 美的沉思  共读05

  6. 美的沉思  共读06

  7. 美的沉思  共读07

  8. 美的沉思  共读08

  9. 美的沉思  共读09

  10. 美的沉思  共读10

  11. 美的沉思  共读11

  12. 美的沉思  共读12

  13. 美的沉思  共读13

  14. 美的沉思  共读14

  15. 美的沉思  共读15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