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理性,不曾陨落?还是从未崛起?——西方哲学和人类的思维 | 有色有味

 悦读读书 2020-08-04

西方哲学从古希腊起有两个传统:罗各斯(logos)和努斯(nous),这个两词的中文意思基本被理解为理性。

理性这个词,我们好像都知道它是什么意思,可是细想起来,可能又很难说清它到底是什么。日常,我们都以合理为判断依据,所谓合理,也就是符合人的理性。人类从古至今,都在追求着这个理性,我们东方文明的研究成果,是:道、天命、理、气之类的,咋看上去好像很玄幻,其实也是遵循了人的思维规律。

说到人的思维,现在有特别前沿的跨界学科来研究这个,比如心理学脑科学什么的,都说哲学是研究人的思维的,就目前看也是以前技术不发达时很笼统的一个研究方法,以前的哲学家们要是能穿越到今天,掌握了最前沿的知识的话,估计对人类思维的描述又是一个情境。

古今中外的人,好像都需要一个对世界的解释,这个结论不知道对动物是不是适用,也许有意识的生物都会用自己的理解去解释世界(先不要问我什么是“有意识”,我也说不清)。

人需要解释这个事,用当代的一派有哲学倾向的心理学的话语来说就是:人是意义的动物,意义就是那个解释。也有很多解释,我们觉得不对,那就是借口,借口就是个不合理的解释吧,“合理”这个词又来了,那到底什么才“合理”呢?

其实,当我们这样问的时候,问的是“合理”的标准。我们心里都有这样一个判断标准,来鉴别合理与不合理,毋庸置疑,我们都认为自己的标准绝对是合理的。可是个人的标准都有差别,互相冲突了怎么办呢,只好想办法形成一个公共标准,于是人类就有了秩序。

有秩序,就有挑战秩序的人,总有那好奇心强的,要质疑旧有的秩序,人总是有反思精神的。这个反思精神我认为是人人都有,不过需要一定条件才能被激活。

按照进化论的解释是,只有具备反思精神的基因才能生存下来,不会反思的基因都灭亡了。所以我倾向认为反思精神是人人都是具备的,只不过要吃饱了没事的时候才能被激活。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里说这份好奇首先始于惊异,说白了就是首先要觉得世界奇怪:为什么是这样而不能是那样?然后人就开始寻求解释了。

亚里士多德 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3月7日

马克思说的没错:以往的哲学家都是在解释世界。我们今天见到的各种理论体系,包括科学和非科学的理论,无非是对世界给一个解释。这些解释,按照当代科学哲学的看法,也只是个假说,从库恩的范式理论来讲,现代科技这些数理化科学的产物,与古代巫术并没有质的差异。

我们现在之所以相信科学,无外乎我们处于这个科学共同体之中。进而,衍生出了两种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一种认为文明发展有高低阶段,另一种认为不同文明不分高低。

无论怎样,这些结论都是人们理性思考的结果,结论可能多种多样,但是思维的形式确实注定了的,就像康德说的那样:理性就是人认识世界的先验认识结构。近现代,随着意志理论和心理学倾向的哲学变得热门以来,貌似人们已经不再认为理性是认识的根本了,可是,没了理性又何谈认识呢?

前面说了古希腊有两个传统,不过被人们广为所知的只有罗各斯。罗各斯更像是我们日常说的理性,一切都合理的那个理性。以前西方哲学一直都是罗各斯中心主义,这个词大家再熟悉不过了,也是就是指理性最大。

不过纵观哲学史,从哲学出现开始,努斯精神也都一直在照耀着哲学家们。努斯精神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的精神性的本源,一切事物背后的那个“道”。古希腊的说法就是“善”或“美德”,反正就是在纷繁复杂的世界背后指引着我们的那个东西。努斯与罗各斯是相反的方向,更倾向于我们的信仰。

在罗各斯和努斯两种精神的照耀下,我们再来审视一下理性。

其实理性一直都是有目的的,也可以说理性是手段和目的的统一,所谓价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统一。大部分时候,我们都忘记了那个目的,或者是没有意识到潜藏的目的,以为工具就是一切,这就是异化,人被工具异化,这也是西方哲学社会学界批判的那种异化。

这样看来,理性其实一直是我们认识世界的工具,虽然近代以来被长期放在重要地位,不过绝对不是唯一,先贤都是有信仰的,这样我们也就理解了推崇思辨理性的西方思想界,却同时存在着康德说的“道德律令”,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等等貌似非理性的价值判断标准。

所以,理性谈不上陨落还是崛起,只不过我们没有看到理性的另一面罢了。

作者简介:

MJ,哲学硕士,虽毕业多年,却还依然保持着对哲学思考的热情和对世界万物的好奇之心。

信奉终身学习的人生态度,宁愿以有涯随无涯。

坚信:哲学家就是要以解释世界为己任。

编辑:跑跑单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