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月 共 读 《发展心理学》 作者: [美] 罗伯特·费尔德曼 领读者:小贝多芬 领读者说 #儿童中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10.1 发展中的自我 这一阶段中,儿童的自我意识进一步发展,自我觉知常通过能力的达成来表现,认识自我的意愿加大。对于自我的认识也从简单的生理特征扩展到学业、社会性、情绪和生理等多维度的复杂特征。 自尊是自我认识的整体评价,这个评价与外部进行对比后产生行为的依据,根据不同的自尊差异做出不同的反应。低水平的自尊所表现出的对高位的服从和对地位的倾轧是一种不自信的表现,自卑也进一步强化自我评价低的负面状态。 由自卑产生低期望水平的影响为对成功的回避,畏惧成功往往又有两种表现方式:提高焦虑和减少努力,这两种方式都以自我欺骗地方式消融可能失败带来的痛苦。自卑者,也就是低自尊者在没有外力打破循环前将一直陷于失败与低自尊的窘境。 道德地健康发现也是这一阶段尤为重要的一环。道德序列指出的不同道德阶段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且未必都能在成年后达到后习俗阶段的。对道德的根源究竟是惩罚、权威还是自我的判断是区别三个阶段的标准。 道德即使社会性的,也是属于自己的,因此最高阶段的道德水平也指向了自我价值即道德的结论。文中提到的道德推理水平与反社会行为的负相关可能是因为共情能力的缺失同时导致道德推理水平低和反社会行为。如何解读相关关系是至关重要的。 10.2 关系 对于友谊的要求随着社会性发展有不同变化,行为的异同、个人特质的匹配与否、亲密感强弱是不同阶段的不同需求。较高强度的社会性是与个体的发展、包括自尊水平是休戚相关的。 在社会性较弱的个体中,可能有部分会产生习得性无助,即无论如何行为都无法改变现状,也随即放弃改变的意愿。低改变意愿的个体也倾向于设立消极的自我实现预言,通过负面的心理强化而深陷无助中。 大部分欺凌者具备明显的行为区别,因此在欺凌开始之前进行积极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和组织欺凌的发生,这对于校园欺凌而言是至关重要的。 性别隔离的背后可能有两个原因:被教育的社会性的区别(社会性交往的策略不同)使双方都不容易融入对方;性别意识的觉醒。 10.3 家庭与学校 离婚对于孩子的短期影响是负面且明显的,但就长期来看,这种负面影响可能并不是必然的,至少不是不能接受的。而拒绝离婚的夫妻在无法通过远离对方而避免冲突的发生,长期的家庭压抑和暴力对于孩子的负面影响才是更为深远的。 归因模式的正确建立对于儿童而言也是意义深远的,这无疑会影响到成年后的行为模式。适应不良的归因模式与低自尊是密切相关的,不改变这就归因错误在很大程度上就无法打破低自尊循环的。 哈哈 打卡集锦 白 1 速读+精读+围观 上官婉儿(速读) 儿童中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已初步发展出成人世界的雏形,虽不完全相同,但思维模式和行为偏好如蹒跚学步的幼儿,摇摇摆摆、跌跌撞撞得努力练习中,单一因素的概念逐渐出现,笨拙的配合行为模式,呈现出一定的执拗和偏执,殊不知这也是发展的过程。 基于自身少年成长经历的判断,重视环境要素的干扰,强调人的主观性(少年时代诸多对如果我能掌控生活,我会如何,一定会收取预期效果等等想法) ——基于自身认知成长的判断,初步认识到客观性的不可更改,强调主观的无奈 ——基于抚育子女的心得,逐渐扩大对人客观发展的敬畏心,有意识从“人定胜天”的思维模式退缩 ——目前在心理学和人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了解,开始意识到,主观性和客观性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愿意在主观能动性上采取更多的办法和更理智的措施。到现在,同时减少了一定的自以为是和畏惧,感觉能够更冷静的看待这个问题。 唐.巴士尼(速读) 1.p379根据埃里克森心理社会性发展的观点,儿童中期(6-12)的发展更多围绕能力展开,即勤奋对自卑阶段 其特征是儿童为了应对由父母,同伴,学校以及复杂的现代社会提出的挑战而付出的努力。
晨(精读) 10.1 1.儿童期的勤奋对成年期的成功的影响比智力或家庭背景要密切得多。 2.不能客观评价自己的儿童,会更多地参照和自己相似的他人。3.自尊受到威胁时,会进行向下比较。3.权威型养育方式可以提高孩子自尊。
10.2 1.从为愉悦交互提供机会,到相互信任,到亲密感和忠诚,我们对朋友的认知程度越来越高。
10.3 1.独生子女拥有更高的自尊和更强的成就动机,并不没有因为缺少兄弟姐妹而无法适应环境,刻板的印象并不是正确的。 2.书中介绍自我照料的儿童和有父母陪伴的儿童几乎没有差异,但是留守儿童的问题却依然存在。我认为是因为留守儿童家庭普遍不富裕,无法选择合适的教育机构培养孩子,而养育孩子的长辈年纪过大、普遍学历不高有关。
宇(精读) 第十章 儿童中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总体自尊在儿童中期会有所提高,大概到12岁时又略有下降。低自尊儿童会陷入一种逐渐无法摆脱的失败的恶性循环中。382页图10-2。父母可以通过提高孩子的自尊来打破这种失败的循环,最好的方面是第八章中描述的权威型养育风格。
柯尔伯格主张的3个水平6个阶段,384页表10-1。并非所有人都会进入最高阶段。女孩道德发展:男孩主要从正义或公平等大原则的角度看待道德,女孩则根据个人责任和牺牲自我帮助他人的意愿看待道德。 吉利根的女性道德3阶段,386页表10-2。一些发展学家认为性别差异并不像最初所想的那样显著。 10.2 关系:儿童中期关系的建立
帮助儿童解释自己的情绪体验。儿童中期的友谊同样能为儿童提供与他人沟通和交互的训练平台。友谊还通过增长儿童的经验来培养他们的智力发展。
总而言之,受欢迎程度反映了儿童的地位,处于中高地位的学龄儿童更可能发起并协调共同的社会行为,使得他们的社会活动的一般水平高于低地位儿童。
总之,受欢迎的儿童具有很高的社会能力。但是有一类受欢迎的男孩会表现出一系列消极行为。389页。
总的来说,受欢迎的儿童能够更准确的解释其他人的行为,处理社会问题的方法也更多样。相反,不受欢迎的儿童却显得困难重重,陷入一种恶性循环。详见390页。教授儿童学习社会技能是有效果的。
10.3 家庭和学校:儿童中期个体行为的塑造
双职工家庭,如果父母很爱孩子,对孩子的需求很敏感,并能将孩子托付给适合的看护机构,那么他们的孩子和父母有一方不工作的儿童没有差异。双职工的孩子的良好适应性与其父母的心理适应能力有关,见395~396页。
Lemon(精读) 10.1 发展中的自我
10.2 关系:儿童中期关系的建立
10.3 家庭和学校:儿童中期个体行为的塑造
里面提到双职工家庭,因为上班的原因,特别是母亲外出工作,并不会影响儿童的发展,相反会过得很好。这得益于母亲工作满意度高,会给孩子更积极的影响。 汤圆圆(围观) 第十章 儿童中期的社会性和人格发展
战胜困难获得逐步增长的能力感,而没有顺利通过这一阶段,儿童将会有失败感和自卑感。这一感觉有可能会影响他将来的生活。
有趣的是儿童总是倾向于向下的社会比较,这有利于保护他们的自尊,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孩子总是那么“不求上进”。
虽然提及不多,但值得关注的是关于校园欺凌的问题。校园欺凌逐步的泛化和低龄化值得我们思考。
另一方面我们常说的教师预期效应也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影响,但是需要解释的是我国现在的班级人数很难做到与西方类似的预期水平,由于教师精力原因只能做到个别关注——成绩突出(很差或很好)这样班级中大多数的中间学生收到关注就很少了。 编辑:灵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