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校注:李飞天 领读者:嘤其鸣 1 - 2 回 雅鱼 早上读了领读说提到悟空在须菩提祖师处为徒时的同学关系,从三处细节论证孙悟空懵懂不知人情世故,遭同门妒忌,最终被逐出师门(此处对祖师的用意暂且不论)。 从悟空自石胞孕育而来,除却与猴群嬉戏生存几年,至此的悟空一直在访学及求学的途中,文中未涉及悟空与他人的交集。此时的悟空对人对事无戒无防。是不是印证了作者的人性善学说。 前日读大秦帝国中李斯在做伪诏将蒙恬下狱时,以荀子的人恶说作为自己的立命之本,说服自己抛弃多年的同窗之情狠下决心。人恶论,认为人之善皆为伪善,人之恶才是真性情。 与先生谈起这个话题时,他认为人性论有个前提,婴幼儿不能看做人,因为婴幼儿完全是从心性出发。听来,我倒感慨,人善人恶论,人之天性使然也。 婴幼儿已为人,即当以其本性作为评判依据,如是说去,婴幼儿善良的本性,即使人善论的最好例证。我认为,人善论是人之本性,而人恶论是假设。 假设人之恶,才能为一切欺诈、陷害找到解说的源头,才能以本性说对他们进行理解和宽容。 只不过具备假设人恶论理念本领必须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从人善的本性与社会进行摩擦,不断经历吃亏、上当、失望,甚至绝望,才会穿上防备的衣甲,理解人类对私欲的满足。 其实与人性是否善恶并没关系,人性本善,但人人有追私利,满足私欲的天性。 娜娜 重拾《西游记》,初读之下,第一感觉是比〈金瓶梅〉词藻华丽,行文中少了许多拗口方言,理解起来更容易。
水帘洞似乎是专为成就石猴而设的局,怎么一个“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般世外桃源洞天福地,就突然消失了原来主人的踪影,拱手将这样一个洞府留给石猴做成长基金的? 再说楷书“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书中说王莽篡汉时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此时离大圣出生还隔了数百年,楷书是在汉末开始流行,此处有了莫名的时光穿越感。
西游记是一本时间维度非常不统一的著作,凡人在取经路上艰辛,在神仙体系中可能不及一刹那。这两天流浪地球和科幻周边看的多了,在想现实中有没有能对应上的科学现象…
学艺归来,初遇五脏洞魔王寻衅,便上门报仇烧人洞府,学艺不止是为了长生,若没有本事,半路被人打死,想来也不得长寿。
悟空眼中本没有神妖之分,天真的以为学了道法与同门师兄弟一样未来,却不知妖猴的名字要背负许久。
为什么要饱和式传道?三灾利害在全书中也只出现过这一次,后来悟空从未用72般变化和筋斗云躲避过天雷地火,可见是骗局。细思悟空学艺路,问题很多啊。 杜柳颖 四大名著全集一直在书架放了好多年了,只完整读过《红楼梦》,西游记一直也想读却没读完,这回可以跟着读,督促自己。 其实这种古言白话文还挺好看的,语句凝练,一章不多但是信息量却很大,短短几个单句描写就能生出很多画面信息,是很好看的,尤其红楼梦真的是一读就停不下来。 而且看名著改编的电视跟看名著完全就是两回事,感受其实是很不同的,人物其实也表现的不一样。 西游记尤其电视美化很多,变成了暑期儿童剧,但其实西游记是比较黑暗讽刺的小说,唐僧师徒代表了官场社会的人物影像,很有现实意义。慢慢阅读吧。
菩提祖师教导他不要在人前卖弄说的一番道理也适用于个人,这其中也可窥得社会大众的心理,相比悟空悟性极高,但却真的是未经世事的老实人了 巡海藍蝦 很荣幸这次和读书会一起共读《西游记》原著。
Canon Forever 四大名著里只读过《红楼梦》,其余的包括《西游记》在内的其余三部连经典版的电视剧都不曾有过深的印象。本次跟读《西游记》,算是弥补一下自己的童年。 说好打卡两回,结果一口气读完了五回,好看到根本停不下来。就算大概知道些情节,但是细读才发现与儿时印象中的大圣形象和众神塑像不太一样。(这是下次打卡的内容了,不再赘述)。 第一回,讲的是石猴出世,无姓亦无性,虽然智未开慧为启,但是自信胆大,终能山中自得乐,洞中称大王。 作为领导者,无近忧却有远虑,《理性乐观派》中提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离不开对未来悲观的顾虑,此猴因无常而忧,云游海角,远涉天涯,从此有了“梦想”。 到得南赡部洲,虽未受教化,却有一副辨别是非之眼,“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不为所动,执着于梦想的他终至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梦想会带领人走向“心”的终点。 须菩提祖师赐名“孙悟空”。(问:“打破顽空须悟空”,是否隐喻了孙悟空后来的命运行径呢?) 第二回,悟空跟随须菩提祖师学法听经,凭着执着、聪慧和勤奋通了法性,学成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却被祖师赶出师门,并嘱咐“不许说是我的徒弟”。 此章回有个疑问,孙悟空一身的本领悉数从须菩提祖师处学来,后面与天宫众神打架时屡占优势,想问,这个须菩提祖师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力之大竟超过众天神。 他是否真的预知了孙悟空后来的事,才教其闭口不言师门的呢? 踏雪无痕 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故事,83版电视剧也是直到现在还在不停重播的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但看原著还是第一次。 灵猴现身,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充分彰显猴子跳脱不羁的本性,在水帘洞乐想天真,无忧无虑自称美猴王,却不甘于现状,为了长生不老的目标,不远万里拜师学艺。 可见虽然性情顽劣的猴子,也会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见到尊师,也知道尊师重道,学礼学艺,虚心请教,可见即使天性再玩劣,遇见对的人,也会诚心臣服! 再说菩提祖师,武功本领定比悟空大,但只在灵台山潜心修炼,可见真正有本事的人从不张扬。第一次读这么大部头的书,压力很大,也是给自己一个挑战,目标不掉队 qiaoqiao 西游记开篇之初,刻画了一只无父无母,天地孕育的小猴子,通过自己努力,敢为其他猴所不敢,当机遇来临时,抓准时机成为一方之主的奋斗经历。
最后精准把握住了祖师给的隐晦暗示,闷声发大财,偷偷学了一身本领,对于聪敏好学又肯下笨功夫的学生,自会得老师偏爱。 随后躲三灾之法、72变、筋斗云,自是引起众师兄弟艳羡,悟空更是自鸣得意,在众人面前显摆技能。
此为后话,暂且不表,转回到悟空离开师门回到花果山。回到花果山,骤闻混世魔王欺辱他家子孙,凭着一身本领秒灭那混世魔王,带着猴子猴孙凯旋归洞,一派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景象呀。 阿赞 1 原来猴子一出生"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玉帝(高天上圣大仁慈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这名字够长的,不如此不有逼格),这是刚出生就备了案的啊;
天涯凌希 第一回 孙悟空因何是石猴所化? 孙悟空乃石头缝中蹦出之灵物,贾宝玉亦是石头幻化而成,这一方面是作者的自谦,另一方面也说出了孙悟空的不同之处:天生地长,刚出世时不用恪守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的人伦,初生牛犊不怕虎。 至于水帘洞,是否真有此地并不重要,既把猴群比作人,那么,猴群所居住的洞穴被拟造、幻想成适合人居住的洞天福地、世外桃源,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回 此一回主要讲孙悟空拜师学艺,学成后回到水帘洞中,正好遇到一群妖怪占领水帘洞。 此章回后半部分安排妖怪占领水帘洞,孙悟空打败妖精,有两个意图:一是为了体现他拜师都学会了那些本领;二是此一役,让孙悟空在众猴之中,这个美猴王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姜素素 吸收天地精华的石头自产一卵,蹦出个猴子,故事的开端绝对吸引人,好手法!
编辑:灵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