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游记》打卡集锦01 | 悦读读书

 悦读读书 2020-08-04

《西游记》

作者:吴承恩

出版社:中华书局

校注:李飞天

领读者:嘤其鸣

1 - 2  回

雅鱼

早上读了领读说提到悟空在须菩提祖师处为徒时的同学关系,从三处细节论证孙悟空懵懂不知人情世故,遭同门妒忌,最终被逐出师门(此处对祖师的用意暂且不论)。

从悟空自石胞孕育而来,除却与猴群嬉戏生存几年,至此的悟空一直在访学及求学的途中,文中未涉及悟空与他人的交集。此时的悟空对人对事无戒无防。是不是印证了作者的人性善学说。

前日读大秦帝国中李斯在做伪诏将蒙恬下狱时,以荀子的人恶说作为自己的立命之本,说服自己抛弃多年的同窗之情狠下决心。人恶论,认为人之善皆为伪善,人之恶才是真性情。

与先生谈起这个话题时,他认为人性论有个前提,婴幼儿不能看做人,因为婴幼儿完全是从心性出发。听来,我倒感慨,人善人恶论,人之天性使然也。

婴幼儿已为人,即当以其本性作为评判依据,如是说去,婴幼儿善良的本性,即使人善论的最好例证。我认为,人善论是人之本性,而人恶论是假设。

假设人之恶,才能为一切欺诈、陷害找到解说的源头,才能以本性说对他们进行理解和宽容。

只不过具备假设人恶论理念本领必须付出代价。只有在经历从人善的本性与社会进行摩擦,不断经历吃亏、上当、失望,甚至绝望,才会穿上防备的衣甲,理解人类对私欲的满足。

其实与人性是否善恶并没关系,人性本善,但人人有追私利,满足私欲的天性。

娜娜

重拾《西游记》,初读之下,第一感觉是比〈金瓶梅〉词藻华丽,行文中少了许多拗口方言,理解起来更容易。


石猴出生,先惊动天庭最高统治者,在神仙体系里备了案,获得声誉上的第一桶金。

水帘洞似乎是专为成就石猴而设的局,怎么一个“锅灶傍崖存火迹,樽罍靠案见肴渣。”般世外桃源洞天福地,就突然消失了原来主人的踪影,拱手将这样一个洞府留给石猴做成长基金的?

再说楷书“花果山福地,水帘洞洞天”,书中说王莽篡汉时悟空被压在五行山下,此时离大圣出生还隔了数百年,楷书是在汉末开始流行,此处有了莫名的时光穿越感。


猴王前两回,宛然一个不知前途未卜的中二少年,凭了一腔孤勇闯荡世界,少年心性如璞玉一般,虽然在学艺途中久久不见成果,倒也不焦不馁。想来也是寿命足够长,试错空间足够多的缘故。

西游记是一本时间维度非常不统一的著作,凡人在取经路上艰辛,在神仙体系中可能不及一刹那。这两天流浪地球和科幻周边看的多了,在想现实中有没有能对应上的科学现象…


看西游记,有趣点之一就是悟空的成长。大家印象里桀骜不驯的悟空,能想象曾说出“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陪个礼儿就罢了。”的话来吗?

学艺归来,初遇五脏洞魔王寻衅,便上门报仇烧人洞府,学艺不止是为了长生,若没有本事,半路被人打死,想来也不得长寿。


前两回里悟空学艺,只有在斜月三星洞里悟空变化为松树时,师兄弟们眼中景象“全无一点妖猴像”。如秦老师分析,在这些大众中,对悟空的嫉妒和非我族类的敌意已经埋下。

悟空眼中本没有神妖之分,天真的以为学了道法与同门师兄弟一样未来,却不知妖猴的名字要背负许久。


看菩提老祖传道也是蹊跷百生,悟空初心只为长生,在传了道家口诀后本已达到目的,祖师又以“三灾利害”名义传了72般变化,以及哄着悟空学了筋斗云。这明明是战神的配置,不是求长生的流程啊?

为什么要饱和式传道?三灾利害在全书中也只出现过这一次,后来悟空从未用72般变化和筋斗云躲避过天雷地火,可见是骗局。细思悟空学艺路,问题很多啊。

杜柳颖

四大名著全集一直在书架放了好多年了,只完整读过《红楼梦》,西游记一直也想读却没读完,这回可以跟着读,督促自己。

其实这种古言白话文还挺好看的,语句凝练,一章不多但是信息量却很大,短短几个单句描写就能生出很多画面信息,是很好看的,尤其红楼梦真的是一读就停不下来。

而且看名著改编的电视跟看名著完全就是两回事,感受其实是很不同的,人物其实也表现的不一样。

西游记尤其电视美化很多,变成了暑期儿童剧,但其实西游记是比较黑暗讽刺的小说,唐僧师徒代表了官场社会的人物影像,很有现实意义。慢慢阅读吧。


书中1-2回把孙悟空出世、入住水帘洞、拜菩提为师、学成回山,遇见牛魔王等叙说清楚,其中悟空跨越两海一界十余年学艺诚心令人感怀。

菩提祖师教导他不要在人前卖弄说的一番道理也适用于个人,这其中也可窥得社会大众的心理,相比悟空悟性极高,但却真的是未经世事的老实人了

巡海藍蝦

很荣幸这次和读书会一起共读《西游记》原著。


之前对《西游记》的了解都是影视作品~比如动画、电视剧、电影之类,国产动画片~西游记可以说是都拍烂了的影视题材了~但我们对真实的吴老师所作原著其实了解甚少……


像冯绍峰拍《西游记之女儿国》时所说,他不想塑造一个人们心中那样完美的圣僧形象……的确西游记很多原著中的形象在影视作品中就变的过于完美了~


书说减短


一二回主要是说石猴孙悟空的出生到拜师学艺的过程


这里主要聊下孙悟空的原型~


纪连海老师在新杏坛中讲了几个孙悟空的原型:分为小说中的原型和真实中的原型~


小说中的原型


1.鲁迅“国产说”——无支祁


2.胡适“外来说(古印度)”——哈努曼大将军


季羡林“混血说”——两人拼出来的


真实中的原型


1.唐朝人,比玄奘晚40多年,车奉朝,法号悟空,唐朝名僧


2.胡人,石盘陀,玄奘法师大徒弟


如此也可见吴老师之博学,一个人物就包含了诸多种种之相似……

Canon  Forever

四大名著里只读过《红楼梦》,其余的包括《西游记》在内的其余三部连经典版的电视剧都不曾有过深的印象。本次跟读《西游记》,算是弥补一下自己的童年。

说好打卡两回,结果一口气读完了五回,好看到根本停不下来。就算大概知道些情节,但是细读才发现与儿时印象中的大圣形象和众神塑像不太一样。(这是下次打卡的内容了,不再赘述)。

第一回,讲的是石猴出世,无姓亦无性,虽然智未开慧为启,但是自信胆大,终能山中自得乐,洞中称大王。

作为领导者,无近忧却有远虑,《理性乐观派》中提到,人类文明的每一次进步离不开对未来悲观的顾虑,此猴因无常而忧,云游海角,远涉天涯,从此有了“梦想”。

到得南赡部洲,虽未受教化,却有一副辨别是非之眼,“见世人都是为名为利之徒”,不为所动,执着于梦想的他终至灵台方寸山斜月三星洞,梦想会带领人走向“心”的终点。

须菩提祖师赐名“孙悟空”。(问:“打破顽空须悟空”,是否隐喻了孙悟空后来的命运行径呢?)

第二回,悟空跟随须菩提祖师学法听经,凭着执着、聪慧和勤奋通了法性,学成了七十二变和筋斗云。却被祖师赶出师门,并嘱咐“不许说是我的徒弟”。

此章回有个疑问,孙悟空一身的本领悉数从须菩提祖师处学来,后面与天宫众神打架时屡占优势,想问,这个须菩提祖师究竟是何方神圣,能力之大竟超过众天神。

他是否真的预知了孙悟空后来的事,才教其闭口不言师门的呢?

踏雪无痕

西游记是家喻户晓的故事,83版电视剧也是直到现在还在不停重播的最受欢迎的电视剧,但看原著还是第一次。

灵猴现身,与狼虫为伴,虎豹为群,獐鹿为友,猕猿为亲,充分彰显猴子跳脱不羁的本性,在水帘洞乐想天真,无忧无虑自称美猴王,却不甘于现状,为了长生不老的目标,不远万里拜师学艺。

可见虽然性情顽劣的猴子,也会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见到尊师,也知道尊师重道,学礼学艺,虚心请教,可见即使天性再玩劣,遇见对的人,也会诚心臣服!

再说菩提祖师,武功本领定比悟空大,但只在灵台山潜心修炼,可见真正有本事的人从不张扬。第一次读这么大部头的书,压力很大,也是给自己一个挑战,目标不掉队

qiaoqiao

西游记开篇之初,刻画了一只无父无母,天地孕育的小猴子,通过自己努力,敢为其他猴所不敢,当机遇来临时,抓准时机成为一方之主的奋斗经历。


不知为何有一种屌丝逆袭的既视感,也许就是因为这种接地气的成功方式,给广大读者以强烈共鸣,原来靠自己也能成王,如同很多人幻想自己是下一个马云一般。


除了胆大心细投机取巧外,小猴子身上拥有着一种能成大事的品质,就是见微知著、居安思危、坚韧不拔,这种品质直接让他将普罗众猴甩出几十条街,也是他成功进阶的根源。


作为一只有理想、有目标、有行动力的猴,既然想到就要做到,于是乎果断跳出舒适区,跨过山河大海、穿过人山人海,历经数年终寻得名师菩提祖师。始得名姓,于悟空而言是由兽至人的一个分水岭,也是其进阶的起点。


在学习的过程种悟空将其“灵”表现的淋漓尽致,先以其诚(七年打杂)站稳脚跟,再以其活跃的课堂表现(各种不要,各种不学)引起祖师的注意。

最后精准把握住了祖师给的隐晦暗示,闷声发大财,偷偷学了一身本领,对于聪敏好学又肯下笨功夫的学生,自会得老师偏爱。

随后躲三灾之法、72变、筋斗云,自是引起众师兄弟艳羡,悟空更是自鸣得意,在众人面前显摆技能。


经此一事,老祖看透悟空,有能力无底线、逞勇斗狠的本质,遂果断将其逐出师门,恐其日后给师门带来灭顶之灾,也正是这种自我膨胀的性格让悟空由人至妖,最终导致了其悲剧的500年。

此为后话,暂且不表,转回到悟空离开师门回到花果山。回到花果山,骤闻混世魔王欺辱他家子孙,凭着一身本领秒灭那混世魔王,带着猴子猴孙凯旋归洞,一派鲜花着锦烈火烹油的景象呀。

阿赞

1  原来猴子一出生"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了玉帝(高天上圣大仁慈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这名字够长的,不如此不有逼格),这是刚出生就备了案的啊;


2  猴子发现水帘洞的时候"锅灶傍崖存火迹,XXXX见肴渣",这是有人住过的痕迹啊,不知道是那也大神的地盘。说不定也是在天界有备案的,要不这么好的洞天福地怎么就让猴子找到了呢。所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


3  孙悟空手下有通背猿猴和赤尻马猴,据说也是四大灵猴的嘞,表现出来的能力不是很厉害啊,但是不是伪装的呢,毕竟关键时候总能喊一嗓子,给猴子指明方向呢


4  猴子刚开始的时候"人若骂我,我也不恼,若打我,我也不嗔,只是赔个礼儿就罢了",后来学成回山,见被人欺负就立马要打上门去,看来是能力决定处世态度,好猴子


5  混世魔王说猴子"身不满四尺",这一尺按照现在算是三尺一米,合着猴子是一米出头啊

天涯凌希

第一回 孙悟空因何是石猴所化? 孙悟空乃石头缝中蹦出之灵物,贾宝玉亦是石头幻化而成,这一方面是作者的自谦,另一方面也说出了孙悟空的不同之处:天生地长,刚出世时不用恪守君臣父子三纲五常的人伦,初生牛犊不怕虎。

至于水帘洞,是否真有此地并不重要,既把猴群比作人,那么,猴群所居住的洞穴被拟造、幻想成适合人居住的洞天福地、世外桃源,也就顺理成章了。

第二回 此一回主要讲孙悟空拜师学艺,学成后回到水帘洞中,正好遇到一群妖怪占领水帘洞。

此章回后半部分安排妖怪占领水帘洞,孙悟空打败妖精,有两个意图:一是为了体现他拜师都学会了那些本领;二是此一役,让孙悟空在众猴之中,这个美猴王的地位更加稳固了。

姜素素

吸收天地精华的石头自产一卵,蹦出个猴子,故事的开端绝对吸引人,好手法!


话说石猴果然不寻常,胆大志高,居安思危。历经千辛万苦寻求长生不老之法。作为菩提祖师座下最小的弟子,很能摆正心态,放下王的身份,从洒扫粗活做起,学习态度特别端正, 吃得了苦,受得了累,耐得住寂寞。


关键脑子还灵活,打破祖师的哑谜,半夜单兵教练,学得寿与天齐大法,又会了踩筋斗云,七十二变。


短短两回,从猴子出生到为王到学艺成功返乡灭魔王,布局非常紧凑。


无论吴承恩还是人民创造的《西游记》,华丽丽开了篇,非凡体验。

编辑:灵厄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