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重复交易更可靠

 悦读读书 2020-08-04

领读者:王芙蓉 高静怡

8月共读

第八章 信息不对称 谁的话语权更大

上一小节我们了解了信息不对称的相关内容,人与人之间的信任度不够高,重复交易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办法。老话说的好“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重复交易的信任度要比一次性交易的信任度要高得多。

第三方背书也是很好理解的,如果甲乙双方的信任度不够,找个丙方来做中间担保,从而促成甲乙双方的合作,那么丙方就是甲乙方的第三方背书了。应对信息不对称还有哪些好的方法呢?

比如当消费者对产品没信心时,厂家会实施三包政策,延保服务等等,都是在用不同的手段来增加彼此的信任度。 

在我们今天学习的这一节中共有7讲内容,每一讲都有不同的例子且很好理解,也是通过各种例子的分析来让大家更好的理解如何直面信息不对称的同时更好的应对。

我相信大家是可以清晰领悟薛兆丰老师所举出的每个例子的,在此就不做过多的阐述和讲解。

书友精彩打卡

Interest

在上一章讲完供应之后,就来到了交易中最大的问题,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双方并非透明,一方存在着欺诈另一方的可能,而导致不信任的现象。

作者从生产者的角度把商品分为了零部件商品和管道商品。管道商品只那些更难确认是哪个环节出现问题的商品。而我们之前分类习惯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分为标准品、体验品和信任品。在知道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后,就该研究如何应付这种情况了。

作者讲到了很多方法,不过大致分为两种。一种是让双发的收益函数单调性一致,比如稿费问题,作者和出版社都会受到作品质量的影响,并且影响是一致的,这样能够从动机上客服信息不对称。

而另一种就类似于“投名状”了,具有欺诈能力的一方先表示诚意,让对方愿意进行交易。不过作者在本章举的有的例子显得有点牵强附会,就不表了。

除了市场自发的行为,政府为了提高社会效率也会有一些手段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汉德公式通过比较防范风险的成本和风险的期望损失,来定责是一个不错的想法,这样社会面对这些风险的成本最小。另外监管本身也是有成本的,这也值得决策者去思考。

the last jedi sean

本章的内容是信息不对称性,信息不对称性并非是人为造成而是客观存在的。每个人掌握的信息都是不一样的,没有办法去要求所有人得到的信息都一样。

信息的不对称性从某种程度上看也是优势,不同的职业都有各自的信息不对称性,正所谓术业有专攻,就好像一个炒了十多年菜的厨子,难道会做的菜还不如一个普通人吗。

当你投入钻研、涉足的领域越深,你获取的信息就会越珍稀,相对于其他人就变得难以获得,所以说信息的不对称性是由于信息的差异、深入和积累造成的,这是无法避免的。

在市场上也是如此,卖方总是比买方知道的多,买方购买商品并不需要了解全部的行业信息,只了解需要购买的商品就足够了。

为了弥补市场中的信息不对称性,才有了质保、延保和合同条款等等的控制手段,既要明确了卖方的责任,也要保护买方的权利。为了避免卖方利用买方的信息受限提供一些低劣甚至具有欺骗性质的商品或服务,出台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条规。

旨在保障消费者购买到和购买价格匹配的优质商品,打击不法商家从中造假,赚取非法利益。

子易

一直以为加盟店总部是黑心商人,永远制定不平等的霸王条款,真实无奸不商啊!但实际情况呢?加盟者才是王,为啥?

加盟店为顾客提供的是在任何地方质量都相同的服务,比如味道相同的食物,品质相同的饰品,而加盟店在经营过程中,是可以随意改变经营方式的,这就会砸了加盟总店的经营模式,说白了就是砸招牌。

加盟总店生存的根本就是一块招牌,加盟者砸招牌的潜在危险是巨大的,所以才会有看似极不公平的霸王条款,实则是无奈的自保。令人意外的汉德公式,当物品的价值足够巨大时,遭遇意外损失后,自己也需要负责任。

看似不公平,仔细想想很公平。自己的事情,自己负责,自己的东西难道要别人来负责吗?当然是自己负责,尤其是物品的价值巨大的时候,人们很多时候是无心之失,最终蒙受损失的还是自己,不如想办法防止意外,及时止损。

关于优质和监管,把他俩放弃一起,是因为他俩都有一个共性:过犹不及。商品的质量当然越高越好,监管的力度当然越大越好。但在实际生活中,质量极端好的商品是大多数人消费不起的,持续维持商品某一限度的质量,才是最好。

监管力度当然是越高越好,但是无止境的追求监管力度,让所有商品的沉没成本增加到无限大,尤其是时间成本,到最后还是得不偿失。

个人认为信息不对称,源于人性。妄想不劳而获,就会偷懒,不愿意面对真实就会欺骗。好在人们会相处各种办法来控制。这让我想到了之前老师分享的观念,经济是人们不断犯错之后的经验总结。

貌似无论哪种经济制度都不会完美,它们的呈现方式是犯错——约束——犯错——约束……,最终都是犯错和约束的无限循环。如果是这样,那我们对于很多黑心商人的不良手段也没必要生气动怒了,既然它们无可避免,不如把精力放在如何约束上。出了问题就修嘛!

笑美

本书接近尾声,我才慢慢体会该如何看这本书。作者为了让复杂概念简单化,会尽量制造理想化,极端化情景,在这个情境下只考虑经济学。而我们很难跳出多维度复杂的现实,所以难免产生质疑。

例如“生命无价”是道德情感层面的,若只在经济学情景下讨论,生命就一定是有价的。经济学寻求高性价比,就是在追求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相等的点,因此,“优质”并不会为了提高质量无限增加投入。

克服信息不对等的手段:重复交易、第三方背书、增加附加成本,质保、延保和收入共享。增加附加成本这条有时具有欺骗性,毕竟高档售楼处不一定出售高品质房。

到底该分工还是整合,跟行业特性密不可分。本章学到了零部件产品和管道产品的概念。作者认为国内食药化产品质量不够好的原因在于生产不可追溯,这点可以算共识了。

然而三聚氰胺事件已经成为大学课程的案例。行业一直在良性动态发展,电子追溯系统已经上升到法律层面应用于监管,甚至强制渗透到企业自身质控体系。

毛屋

这一章讲得是信息的不对称,这让我联想到,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内幕,而这些内幕是普通消费者并不知情的。在豆瓣小组里,有一个叫“掀起你的内幕来”大家在里面交流着各行业里不为人知的一些信息,有一些甚至是直接影响消费者选择的消息。

克服信息不对称的三种办法:质保,延保和收入共享合同。还有三种非常接近的建立信任的办法:付出沉没成本,给出人质或者给出抵押。这些方法在现实生活中都有不同行业在执行着。

学习了这些,我觉得在日常我们需要做买卖时,也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去控制信息的不对称,尽量让自己这方不要蒙在鼓里。提高产品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收益时,是最佳状态。一分钱一分货,这就是所谓的性价比最高,对买卖双方都是最值得的。

对于为什么大家习惯去选择大品牌,大企业的产品,是因为大品牌,大企业无论是固定资产,广告投入,市场覆盖的沉没成本投入都较大,让人觉得它不会打游击战,而是准备打持久战。

而对于加盟模式的一些店铺,也让我们了解到了它的一些优劣势,企图达到“均质”来保证产品的高品质。这一章对做生意的思路挺有帮助。

 相关文章

我们每天都活在价格歧视中,但我们仍要理性面对

先享受,后还钱,时间让投资发生改变

热爱自由没有错,但谁告诉你自由是免费的了?

空置房那么多,为什么我还是买不起?

水和钻石哪个重要?经济学说:看需求

物以稀为贵的时代,人该如何用经济学来思考?

提到成本只会想到钱?是时候转变一下脑回路了

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可获得上月共读书目电子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