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史上最牛的父亲”——梁启超,他有两位妻子九个子女。 梁思顺、梁思成、梁思庄是李蕙仙夫人所生; 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是王桂荃夫人所生。 我们来看一下他们都做了什么。 长女梁思顺:(1893—1966)诗词研究专家。她生于广东新会,此书中称为令娴或娴儿,自幼爱好诗词和音乐,著有《艺蘅馆词选》,精通日语、英语,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是梁启超的得力助手,一位操守高洁的女性。 长子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院士。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他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领导并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委员。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 次子梁思永:(1904—1954)考古学家、院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考古学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系统学习考古学的学者,著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他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8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三子梁思忠:(1907-1932)国民革命军炮兵上校。曾先后在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毕业回国后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入伍后,由于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他很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1932年淞沪抗战中,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 次女梁思庄:(1908-1986)著名图书馆学者,先后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31年学成归国后,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文编目工作。1936年,梁思庄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任西文编目组长、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四子梁思达:(1912-2001)经济学家。1937年从南开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年调至国务院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后在调研处负责统计工作。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 三女梁思懿:(1914-1988)社会活动家。早年在燕京大学读书。1941年赴美学习,1949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省妇联主席,后调至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 四女梁思宁:(1916-2006)老革命军人。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 年日军轰炸南开,她被迫失学。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加入新四军,并在新四军123 支队司令部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数十年,是梁家的“老革命”。 五子梁思礼:(1924-2016)火箭导弹专家、院士。先后就读于美国普渡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系统研究室主任,亲自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 看完这些,你也许会感叹,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培养了这样一群牛人?答案全在这本家书中。 变法英雄也顽皮 1912.12.5致梁思顺 “问思庄何故写信给二叔而不与我。岂至今尚未得闲耶?” 这不是责怪,而是在向女儿撒娇求关注。他说:思顺,你问问思庄,怎给二叔写信却不给我写?我可吃了你二叔的醋了,到现在你都没抽出空来吗? 正是这样的家书透出梁家和谐又活泼的家庭氛围,有这样一个父亲,他的孩子们是幸运的。我们常说原生家庭的宿命难以摆脱,它总会在你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中、你的每个判断决定与选择中如影随形。 梁家这样的家庭,夫妻间、父子间父女间,无论相隔多远,家书中的文字都不会让你觉得冰冷,因为浓浓的爱贯穿始终。这样的父亲,谁能不爱呢? 有时也让人心疼 1913.4.18致梁思顺 “心力俱瘁”。 就在这封信的前两天,16日,梁启超在北京的三党(统一、共和、民主党)联谊会上刚做完演讲,倡议三党合并,取得议会的大多数票来与国民党抗衡。 此时的他暂时与袁世凯一个阵营。党派争斗使他的心情烦闷,愈加思念女儿,一边盼望思顺把家中可喜之事告诉自己,一边又担心自己的烦忧影响思顺的学业与身体,这么矛盾的父亲,有点让人心疼啊! “吾今拟与政治绝缘,欲专从事于社会教育,除用心办报外,更在津设立私立大学,汝毕业归,两事皆可助我矣。” 这是他第一次流露出对政治的失望而想投身教育。 “作今日之中国人安得不受苦,我之地位更无所逃避。” 这一句,道出了一个有担当却又有无奈的民国文人的辛酸。虽然此时的梁启超大肆鼓吹立宪政治,反对革命暴动,不可否认其局限性。但是为国家谋出路的初衷,一刻都不曾改变! 书友打卡 金英 丽所能及 上官 amanda 李鸻 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可获得上月共读书目电子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