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被史上最牛的父亲远程宠爱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悦读读书 2020-08-04

“中国史上最牛的父亲”——梁启超,他有两位妻子九个子女。

梁思顺、梁思成、梁思庄是李蕙仙夫人所生;

梁思永、梁思忠、梁思达、梁思懿、梁思宁、梁思礼是王桂荃夫人所生。

我们来看一下他们都做了什么。

长女梁思顺:(1893—1966)诗词研究专家。她生于广东新会,此书中称为令娴或娴儿,自幼爱好诗词和音乐,著有《艺蘅馆词选》,精通日语、英语,有很高的文化修养,是梁启超的得力助手,一位操守高洁的女性。

长子梁思成:(1901—1972)建筑学家、院士。毕业于宾西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他先后创办了东北大学和清华大学建筑系,领导并参与了国徽和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技术科学部委员。编撰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

次子梁思永:(1904—1954)考古学家、院士。毕业于哈佛大学人类考古学系,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出国系统学习考古学的学者,著有《梁思永考古论文集》。他当选为第一届中国科学院院士,1950年8月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副所长。

三子梁思忠:(1907-1932)国民革命军炮兵上校。曾先后在弗吉尼亚陆军学院和西点军校学习,毕业回国后加入了国民革命军。入伍后,由于留学资历和杰出才干,他很快升任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炮兵上校。1932年淞沪抗战中,梁思忠表现相当出色。

次女梁思庄:(1908-1986)著名图书馆学者,先后在加拿大麦基尔大学和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31年学成归国后,先后在北平图书馆、燕京大学图书馆、广州中山图书馆从事西文编目工作。1936年,梁思庄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任西文编目组长、主任。1952年任北京大学图书馆副馆长。

四子梁思达:(1912-2001)经济学家。1937年从南开大学经济系硕士研究生毕业,抗战期间曾在重庆中国银行总管理处和中国银行长沙支行任职。1949年调至国务院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秘书处,后在调研处负责统计工作。于1965年主编了《旧中国机制面粉工业统计资料》一书。

三女梁思懿:(1914-1988)社会活动家。早年在燕京大学读书。1941年赴美学习,1949年回国先后任齐鲁大学女部主任、山东省妇联主席,后调至北京任中国红十字会国际联络部副部长、顾问,长期从事对外友好联络工作,多次代表中国参加国际红十字会议。

四女梁思宁:(1916-2006)老革命军人。曾就读于南开大学,1937 年日军轰炸南开,她被迫失学。1940年在三姐梁思懿的影响下,梁思宁加入新四军,并在新四军123 支队司令部工作,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从事革命工作数十年,是梁家的“老革命”。

五子梁思礼:(1924-2016)火箭导弹专家、院士。先后就读于美国普渡大学和辛辛那提大学,博士学位。1956年任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导弹系统研究室主任,亲自领导和参加多种导弹、运载火箭的控制系统研制试验,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

看完这些,你也许会感叹,到底是什么样的家庭培养了这样一群牛人?答案全在这本家书中。

变法英雄也顽皮

1912.12.5致梁思顺

“问思庄何故写信给二叔而不与我。岂至今尚未得闲耶?”

这不是责怪,而是在向女儿撒娇求关注。他说:思顺,你问问思庄,怎给二叔写信却不给我写?我可吃了你二叔的醋了,到现在你都没抽出空来吗?

正是这样的家书透出梁家和谐又活泼的家庭氛围,有这样一个父亲,他的孩子们是幸运的。我们常说原生家庭的宿命难以摆脱,它总会在你的一举一动言谈举止中、你的每个判断决定与选择中如影随形。

梁家这样的家庭,夫妻间、父子间父女间,无论相隔多远,家书中的文字都不会让你觉得冰冷,因为浓浓的爱贯穿始终。这样的父亲,谁能不爱呢?

有时也让人心疼

1913.4.18致梁思顺

“心力俱瘁”。

就在这封信的前两天,16日,梁启超在北京的三党(统一、共和、民主党)联谊会上刚做完演讲,倡议三党合并,取得议会的大多数票来与国民党抗衡。

此时的他暂时与袁世凯一个阵营。党派争斗使他的心情烦闷,愈加思念女儿,一边盼望思顺把家中可喜之事告诉自己,一边又担心自己的烦忧影响思顺的学业与身体,这么矛盾的父亲,有点让人心疼啊!

“吾今拟与政治绝缘,欲专从事于社会教育,除用心办报外,更在津设立私立大学,汝毕业归,两事皆可助我矣。”

这是他第一次流露出对政治的失望而想投身教育。

“作今日之中国人安得不受苦,我之地位更无所逃避。”

这一句,道出了一个有担当却又有无奈的民国文人的辛酸。虽然此时的梁启超大肆鼓吹立宪政治,反对革命暴动,不可否认其局限性。但是为国家谋出路的初衷,一刻都不曾改变!

书友打卡

金英

读了梁先生的这些家书,感触最深的是“尊重和平等”。梁先生对待子女的教育秉承了孔子的“因材施教”;同时对于家人有做错了的事,也都是持着和善而坚定的原则去沟通,也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培养出自律、有责任感,优秀的孩子;这是在现代很多家长都还在学习中的正面管教!

对于今天讨论李蕙仙处理梁先生红颜知己的事情,我也是觉得手法很高明,不是一味的打压,而是以退为进的方法,先表示赞同,然后示意询问长辈,这让我想起了《甄嬛传》里皇后对雍正说,甄嬛和纯元皇后都不是真正的爱他,如果真爱岂容与他人分享自己的丈夫啊,同样作为女人,我觉得李蕙仙必定是介意的,尤其那个何蕙珍也同样是个很优秀的女子,与王姑娘不可同日而语。

丽所能及

很开心和大家一起共读这本书,非常感谢范老师的领读和关于书中人物背景的讲解,能够让我对这本书有更深的理解。

读这本书的起因是我是两个孩子的妈妈,关于孩子教育最近有了更深的体会,明白了教育孩子的根本是家长。家长自身能力、知识、视野的广阔更能影响孩子的成长。所以最近一直在致力于自身的成长来慢慢影响孩子更好。

读这本书对于我来说有些吃力,现代文言文有很多不是很明白,读的不是很透彻,根据范老师的领读和群里书友们的讨论对自己帮助很大。这几天阅读下来最大的感触是梁启超对大女儿的爱,真是溢满。

梁启超在信中写到“吾爱女之名举国皆知,故交相见者,无不问汝,却无人问思成以下。”“汝求学总不必太急,每来复十四小时总嫌太多,多留两三月,绝不关紧要。”“因思若吾女在侧,当能令我忘他事”,“汝近倾照相否,吾极欲见汝近影”,“吾每不适,则呼汝名,聊以自慰”,表明梁启超爱自己的孩子超越一般父母,在书信中表达自己的爱不遮掩。

我也爱孩子,但是爱的不够深或是爱的方法不对,我以爱的名义有时候会苛责孩子,应该以爱的名义包容孩子。

上官

《梁启超家书》读了一周了,从一封封家书里了解到了一个真实的梁启超,一个不仅仅只是存在于历史课本的梁启超。

除了历史书上的内容,在家书里,我们更看到了一个形象更丰富的梁启超。他向妻子说情话,跟女儿撒娇,他操心大大小小的家事,他关注子女、晚辈、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他对文学、历史、法律、经济等诸多领域都无所不知。

真的很好奇,他对外忧国忧民,对内关怀备至,对子女晚辈教育有方,可以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他都做到了,而且也没有耽误他自己在经济、文化、法律、政治等多个方面颇有研究,这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一个人要多优秀才能做到这些呢?

反思当下,我们一天天一年年都在忙碌着,可忙的结果是什么呢?多少人以忙为借口,对父母疏于关心、对孩子疏于管教、对爱人疏于关怀、对朋友疏于联系、对身体疏于锻炼、对灵魂疏于成长……即使这样,事业是否发展到了顶峰?现状是否满意?

一个革命家、思想家,比我们忙千万倍,也能对妻子体贴、对儿女温柔,对父母挂念,对友人关怀,对家中琐事细细嘱咐,叫他男神,不过分吧!

amanda

第一篇(1898)为数不多的给李慧仙的两封信,一篇夸赞“肝胆相照”的战友,一篇深明大义解释为什么不适合带她去日本。不过听老师讲后来王姑娘还是跟着去了。

第二篇(1912-1919),梁先生刚过不惑之年,长女思顺刚过十八岁已成年。从这一年开始,给长女思顺的信,开始大篇幅地开启,只要不是奔波之中,常两三天就要写一封信。梁公大概是偏爱女孩的,或者深信女孩要富养,男孩要磨难教育。

所以除了经常给长女写信诉说家长里短,嘱咐读书不要太劳累,要多休息多运动,还给女孩们寄送金器、绸缎,偶尔给男孩子的信寥寥几语都是教育,送的礼物只有《四书》。从这些信中,可以看出梁公不仅是忧国忧民的英雄人物,还是一个有着丰富情感和细腻内心的慈父,一个热爱生活的美食家。1912年底的信中,说风波稍平之后第一件事,“吾必易名厨,以偿口腹耳”。

1916.3  山中烦闷为何?烟没了,茶也没有,饭无法入口,书亦读尽,文章已写完,想写些文字又没有纸,山民被褥脏脏的,地卑跳蚤肆虐,灯如豆说明灯油也不多了,向闺女一通诉苦自己太可怜了,颇像个对着妈妈撒娇的孩子。

文中用诡异二字形容此段经历,之后被追杀,挨饿,露宿等等更加诡异的经历,这位一路顺风顺水的公子哥都挺过来了,若要答案,一句话概括就是一身正气和为国为民的责任心。这种精神贯穿家书始终,影响了孩子们的娘和妈,并进一步培养了九位栋梁之才。

李鸻

对梁启超的认识,除了中学课本里的《少年中国说》之外,止于对饮冰室的多次参观。听过几次讲解员的讲解,有一次可能是范老师讲,当时是某一组外地什么领导来参观,特意把某讲解员从家叫来,说是馆里的金牌讲解员,她的讲解内容丰富,行云流水,至今还记得她在某个展室讲到梁先生是文学巨擘时,优雅上扬的手臂。

印象最深的那间展室,是讲梁先生一生著述一千四百多万字,并有他主要著述的目录以及重要演讲的目录,仅从这些目录来看,像是博古通今,学贯中西,这些词已经无法描述他的渊博了。先生当时能够涉猎多学科,固然与各学科的研究都处于相对初级的阶段有关,而先生之开阔视野、高远立意,则无人能出其右。

印象次深的,便是讲他的子女,三院士,九才俊。读《梁启超家书》,才知道任公家的孩子是如何培养起来的。作为父亲,梁先生是温暖的、富有责任感的,在颠沛流离中,仍时时念着儿女的学业、生活和成长。在很长的时间里,因为时局动荡或者工作繁忙,他没有和孩子们在一起,但他的爱从来没有缺位过。 如梁先生在家书中所言,“有我这样一位爹爹,也属人生难逢的幸福”。

先生写道,"人生惟常常受苦乃不觉苦,不致为苦所窘耳。"先生还写道,这样的苦,是因为前些年的日子过于安适了,如果一直安适下去,你们或许就都成了纨绔。(刚才看过,没记住原文) “处忧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谨慎振奋,志气强立。”虽然居于乱世,子女个个成材,想来也与先生身体力行,于困境中发奋图强的言传身教有关。

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可获得上月共读书目电子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