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一道数学题验证人的两种思维,了解后才发现他们的重要性

 悦读读书 2020-08-04

2020年一月共读《思考,快与慢》

直觉经常会出现失误,很多荒诞行为就发生在我们以为自己很理智的时刻。

领读者:秦悦家

给大家出一个相对简单的难题。别费力去分析它,凭直觉做做看:

球拍和球共花1.10美元。

球拍比球贵1美元。

问球多少钱?

脱口而出的错误答案,你会马上想到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当然就是0.10美元。

这道简单的难题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它能引出一个直觉性的、吸引人的但却错误的答案。

计算一下,你就会发现。如果球花费0.10美元的话,总共就要花1.20美元(球0.10美元,球拍1.10美元),而不是1.10美元。

正确答案是0.05美元。

上万名大学生都回答了这个问题,其结果令人吃惊。哈佛大学、麻省理工学院和普林斯顿大学中50%以上的学生给出了这个直觉性的错误答案。

在声誉稍差一点的大学里,则有80%以上的学生没有验证答案就脱口而出。这个球拍和球的问题是我们所作的第一个观测性的研究,这一问题将是本书反复出现的主题:

很多人过于自信,过于相信自己的直觉。他们显然觉得认知努力没什么意思,会尽量避免费力思考。

当大脑处于正常的状态时,你几乎对眼前出现的所有事物都会有直觉和想法。目标问题就是你想要作出的评估。启发式问题就是你绕开原来的问题去回答的那个更简单的问题。启发是指协助寻找各种难题的恰当答案的简单过程。

人们在对可能性没有任何了解的情况下,是如何成功作出可能性判断的呢?当人们按照要求对可能性作出判断时,他们实际上是对其他的事情作了判断,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完成快乐判断可能性的任务。

遇到很难的“目标问题”时,如果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关联且容易回答的“启发性问题”的答案,系统1通常便会采取这种“替代”的做法,采用替代问题的答案。

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克提出了“情感启发式”的概念,认为人们的好恶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

系统2有监视功能、主动搜寻记忆功能、复杂计算功能、比较功能、规划功能、决策功能、自我批评功能。虽然易于接受系统1的暗示,不愿意费事去验证对错;但也能够抵制系统1的建议,使事情放缓,开始进行逻辑分析。

书中列出了系统1的特点和活动,虽然表述更精确了,但却更难理解了,因此大脑便开始自主且快速地运行,帮你形成一种对虚拟的系统1各种“特性”的直觉认识。

_
_
_

书友打卡

_
_

小妖

在电影《寄生虫》里有这样一段场景:尹司机如常送朴先生回家,在后座查看公文的朴先生发现有东西塞在前座椅下,用签字笔挑出一看竟然是一条廉价的女式三角裤。他带回家,并告诉了女主这件事。

对于逻辑连贯的需求,一件事尤其是异常事件的发生需要有前因后果对其作出解释。男主女主的系统1 立即启动,对于这条内裤的出现进行最大可能性的“合理推测”——尹司机在后排座位车震。为什么在后排车震,给出如下解释:

1.因为开的薪水不够高,所以尹司机不去开房(不能支付房费)非要车震 ?

2.在后排老板座位进行车震是对自己的挑衅 。其间女主莲乔竟然补充说因为车震比较刺激。

随后,男主突然提出一个质疑:车震应该掉头发或者耳环,怎么会掉内裤?这是系统2的质疑功能在起作用了,系统对违反常态的问题的觉察速度是惊人的。然而接下来的回答是:“那位女性可能因为沾染冰毒与可卡因而有不正常的状态。”这样的一个推断让系统2认为符合逻辑,并认同。

之后,夫妇二人找了个理由辞掉了尹司机。他们并没有去向合理推测的对象了解真实的情况,一切都是臆测。然而他们都欣然接受了这个错误。

而事实是,尹司机奉命送男主儿子的绘画老师回家,其间有些语言比较轻佻。绘画老师拒绝送到家门口,自己脱下三角裤塞在座椅底下。什么都没有发生。

这里,夫妇二人没有充分搜集和了解相关信息,系统1匆忙做下结论,出现了直觉性错误,他们可能会联想到尹司机曾经轻佻的行为,这又帮助系统1快速做决定。系统2提出质疑,然而两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已经先入为主地在心里认为“(按照他的为人)尹先生(会)车震”。他们已经提早做了结论,在这个前提下的质疑,得到的答案经不起严密的推敲。

李鸻

这本书看的比预期的慢。这两天略快了一点。有的书友说这本书比较难读,每个字都认识,连起来不知道在说什么。首先它不是一本入门书,作者默认读者是有心理学的一些基础知识的,术语拿过来就用,不解释。个别的地方译者加了译者注,但大部分术语没有注释。所以,读不懂不是你的错,可能翻译的不是特别好,或者你不是默认的读者群体一员。

个人的意见是不求甚解,先往下读,比如你开始不知道什么是可得性启发,然后读到12章,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了。作者提出的每一个观点,都有试验、例子或者其他的论据支撑,在这种意义上说,不算特别难读。不影响理解的术语,也不用管它是什么意思。把握住书的主线,不要太纠结细节。

我对心理学一直有兴趣,也只是有兴趣而已,没有系统学过,零零碎碎的看一些。感觉这本书的体系性不是特别强,不知道是不是把已经发过的论文按照某些线索组合起来的重新编写的。有收获就行,这又不是要考试的教材,也不需要每一行都看懂:)

想说说光环效应。我还记得小时候有朋友说我,你觉得谁好,他就哪里都好,要是谁不好,就一无是处。我反思了一下,确实是这样。比如我闺蜜前些天公号文章发泄了一些不良情绪,有个小朋友说,非常时期,她这样写不好。我说,她是医生家属,请理解她的情绪。我也知道她这样写是不大合适的,但我还是会护着她。还想说的是,刚开始喜欢一个人的时候,就是觉得他哪里都好。等头脑清醒了,才能看到他是有缺点的,不过缺点也可以接受。但如果换一个人有这个缺点,就不见得可接受了。

深蓝

作者说的两套系统,我觉得系统一就是感性,系统二就是理性。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 选择往往受到问题所激发的大脑工作模式控制, 甚至在同样的问题下, 大脑采用不同的决策模式, 其最后选择结果大相径庭。

作者把以经验、 直觉性的思考方式命名为系统1, 系统1往往根据语境的启发性、联想和过去固有存在大脑的图景来决定选择, 通常会简化所面临的问题来进行回答。它花费时间少, 反应迅速, 消耗更少的能量。

以大脑的思考决策工作的方式, 命名为系统2。系统2消耗更多的能量, 决策速度慢, 注意力更加集中, 可以决定是否接受系统1的观点和感觉, 甚至否决系统1的结论。系统2一副深思熟虑的样子。不过它更加懒惰, 它往往在人类遇到灾难、感受紧张、复杂或者问题严重的情况, 来根据事实进行更加细致的计算来得出结论。

过去觉得说话直来直去好, 现在觉得使交流更愉快的说话方式更好! 在工作中更是如此, 凡事凭经验、惯例依靠“系统一“获得结论, 往往是不全面不正确的, 也是一种懒惰。应该充分调动“系统二“的引用、判定等逻辑思考能力, 多问“是什么、为什么“进而获得“怎么办“的成果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可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很难, 需要有丰富的词汇去准确清晰的描述, 需要动脑子去换位思考, 这需要不断的学习。传递信息既是技又是巧, 阅读可以做技术储备, 勤动手可以提高交流技艺, 熟能生巧。

瓅颍

第一次学习专业的经典心理学书籍,很多专业的概念理解的不准确,只能简单谈一下自己的学习感受。有目的的读书可以事半功倍,我读这本书的目的很明确,了解自己的思维运作模式,理解并弥补认知缺陷。

读完了序言和第一章,我认识到我们的大脑受到2个小人操控,系统1和系统2,他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特征、能力和局限性。系统1使我们自主而初始的印象和感觉,也是经过深思熟虑后作出抉择的主要依据。系统1的自主运作诱发了极其复杂的理念模式,但只有相对缓慢的系统2才能按部就班地构建想法。

生活中,我们往往跟着印象和感觉走,凭直觉引导行事,而且我们觉得这种直觉和偏好很可靠。我们经常在自己出现失误的时候还信心满满,这就是认知错觉。

认知错觉能否避免?因为系统1是自主运行的,我们无法随意使其停止,因此直观思维所导致的错误常常难以避免。我们不可能一直没有成见,因为系统2可能对系统1产生的错误毫无所知。即使对可能发生的错误有所察觉,也需要系统2进行强有力的调控和积极的运作才有可能避免。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时刻保持警觉性并不是一件好事,想要这样做也并不实际。总是质疑自己的想法会使我们的生活非常枯燥乏味。最好的解决办法就是学会区别常会出现重大错误的情境,在风险很高的时候,尽力避免这些错误。提升发现和理解这些失误的能力,能够有效地降低错误造成的损失。

森林鸟

读这本书,需要静下来耐心去读,一遍又一遍地反复琢磨终于敢说它是一本好书![加油][加油][加油]

⭐ 系统1是冲动、凭直觉的;系统2是谨慎、理性的,但它是懒惰的,能不工作就自动闭关。

⭐ 眼见的未必是真实的,视觉上有错觉。同样思维方面也会有认知错觉。高智商并不能消除成见,智力和理性不是对等的。

⭐ 眼睛 是心灵的窗户,瞳孔是衡量与思维活动形影不离的生理刺激的标尺,可以通过瞳孔了解大脑的运行状况。警告儿子以后他不集中注意力学习时,让我看看他的眼睛就会被发现,哈哈哈,我有看穿他的特异功能啦!同样喜欢一个人时就看看自己的眼睛里有没有那个她就行了!

⭐ 熟能生巧是真的,其实是系统2熟练后成了系统1的直觉了,有难度的“心流”~~享受状态好像也是同样道理。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懒惰的系统2也会时时纠结的。

⭐ 联想的神奇力量还有好好研究一下 。启动效应、光环效应都很好玩,心情好时要格外小心,容易掉坑里。

⭐ 思维真的很有趣,我们往往是自己的陌生人,了解他,接纳他,然后好好爱他!有信心继续好好读下去~~

即日起,关注公众号可获得上月共读书目电子书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