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中国陶瓷文化,明洪武釉里红瓷器中之佳作,发色纯正,颇为罕见

 晓明国学 2020-08-04

釉里红松竹梅纹玉壶春瓶】

明洪武/高33厘米 口径8.8厘米 足径11.3厘米

这件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通体以釉下铜红彩描绘纹饰。内口沿绘卷草纹,颈部自上而下依次绘仰蕉叶、海水、卷枝纹。腹部绘松、竹、梅纹,衬以洞石、芭蕉及芝草等。近足处绘仰莲瓣纹,足边绘卷草纹。

由于在严寒季节,万木凋零,崇山峻岭中的松、竹能给人们带来满目苍绿,梅树则能雪中吐艳,故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特别是松树的高洁、翠竹的挺拔、梅花的傲骨,被人们视作良将贤才的操守,致使松竹梅成为历代文人、画家乐于赞颂、创作的传统题材。

此瓶不但造型优美,而且图案写实感强,绘画笔触洒脱,物像显得静中有动,体现出设计者较高的文化素养。

釉里红是元代景德镇窑创烧的一个品种,烧成难度大。此件玉壶春瓶继承元代釉里红的烧制技术,红色较纯正,纹饰清晰,堪称明初景德镇釉里红瓷器中之佳作。

【釉里红缠枝牡丹纹军持】

明洪武/高14厘米 口径2.3厘米 足径7.1厘米

军持小口,口下出沿,短颈,圆腹,圈足。肩部一侧置锥状流。通体釉里红装饰。腹部绘缠枝牡丹纹,颈部绘卷草纹,肩部及近底处均绘变形莲瓣纹。

军持随佛教传入中国后,由于受到中国本土文化和习俗的影响,其功能、名称、造型等均发生不少变化。比如说,在造型方面,军持在原来两口瓶的基础上又演变出一种单口水瓶,而且两口和单口水瓶又各有一些变体。唐至北宋时期的两口水瓶,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净瓶”,其颈部都较细长,颈部往上约三分之二处出沿,以防用手执拿时从手中滑脱。其肩部的流或为圆口、或为龙首形。圆形口者,一般都应有盖,但原盖保留下来的很少。南宋以后的两口水瓶,人们习惯上称之为军持(清代出现的贲巴壶除外)。与以前的两口水瓶相比,南宋以后的两口水瓶在造型上发生了较大变化,比如说颈部变短、流部变成锥形或细管形,明代晚期还出现乳房状流,另外明代晚期还出现动物形(如象形)军持。洪武时期的釉里红军持传世只有寥寥几件,而且造型基本一致,均颈部较短、腹部略似球形、流呈短锥形、口下出沿,加之使用釉里红装饰,颇具时代特点。这种釉里红军持堪称洪武官窑首创,并为洪武朝所独有。

从文献记载来看,洪武时期朱元璋规定在颜色上以红色为贵,《明史·卷六十七·志第四十三·舆服三》记载:“洪武元年命制公服、朝服,以赐百官。时礼部言:‘各官先授散官,与见任职事高下不同……散官与见任之职不同,故服色不能无异,乞定其制'。”又载:“(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族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饰所尚,于赤为宜。'从之。”因此,宫廷用瓷一度盛行釉里红装饰。但由于当时的烧成技术不够娴熟,致使洪武釉里红瓷器的发色多灰暗,鲜有发色鲜艳者。这件釉里红军持发色较为鲜艳,殊为难得。

【釉里红缠枝花纹碗】

明洪武/高10厘米 口径20.6厘米 足径9.1厘米

碗撇口,深弧壁,圈足。内外白地釉里红装饰。内外近口沿处均绘回纹。内壁绘缠枝菊纹,内底双线圈内绘折枝牡丹纹。外壁绘缠枝牡丹纹,圈足外墙绘回纹。圈足内施白釉。无款识。

洪武官窑青花或釉里红碗主要有三种型号,第一种是口径在20厘米左右的小碗,第二种是口径在30多厘米左右的中碗,第三种是口径在40厘米左右的大碗。这件釉里红碗属于第一种。传世和出土洪武釉里红瓷器纹饰的发色大都显得灰暗,像这件碗上的纹饰发色较为纯正者,颇为罕见。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