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扎依,安宰贤具惠善和“英子” 都得了抑郁症,而你还在看热闹

 四味毒叔 2020-08-04


这几日,因在《长安十二时辰》中出演“檀琪”一角而走进大众视野的演员热依扎在微博上发布了其曾患上重度抑郁症的消息。

八年前的《甄嬛传》中,“叶澜依”在观众的心里还是个桀骜不驯的驯兽女,现在,她是穿着鹅黄色吊带大步流星地走在机场的一个青春明媚的女演员。

这样一个花儿一样美好的女孩,怎么会与「抑郁症」挂上钩呢?

同样,热播剧《小欢喜》中的“乔英子”也因患上抑郁症而备受关注。她在母亲宋倩的高压政策下时常感到喘不过气,她说自己像是在监狱里,常年被看管着,没有自由。

她生活里的每一个细节和步骤都是被宋倩安排好的,为了做好妈妈的乖女儿,听话又懂事的英子只好一直压抑着自己内心的真实诉求。

想去南京大学,想学天文学,可却都被宋倩委婉拒绝了。

在这种巨大的压力下,英子的情绪开始出现了反常,从起初的失眠,到一个人离家出走,前往深圳看星星。

逃离,是抑郁症患者的一大倾向,他们时常对自己感到失望,也无法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和希望。

明明活得很用力,却还是活不明白。

英子说,她想逃离,离开宋倩,也许她就会好起来了。

但是,当英子一个人到了深圳后,看到期待已久的星星,她的情绪也并没有好转,这时的她,已经不止是感到压抑了,而是真的患上了抑郁症。

无处诉说,不被理解,是抑郁症患者的另一大特质。

而相比较《小欢喜》中另一位被病痛折磨的角色——刘静,英子也许是幸运的,因为刘静的病症看似比英子严重了许多,她患的是乳腺癌,要做手术,还要进行放疗,呕吐,掉头发,这些都是正常反应。

但刘静的癌症却意外成为了这个家庭的转折点,她这一病,原本一心扑在工作上的丈夫反而选择回归了家庭,为妻子煲汤,与妻子共渡难关,叛逆不羁儿子的儿子听到这个消息后也突然变得勤奋、上进、懂事。

而英子,在患病初期,只因为看似不疼不痛,却只能独自承受着这一切。

病,原来也是分三六九等的。

只因为精神疾病处于“病症鄙视链”的最底端,所以,学霸英子没理由称病,直到她实在难以承受痛苦,一个人跑到深圳,甚至试图结束生命时,她的父母才意识到了抑郁症的严重性。

剧情发展到后续,很多人会认为英子意欲跳海自杀的戏份有些过于夸张,但是,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生和死,也许真的就在一线之间。

几位患过抑郁症的朋友在接受采访时曾经说过,他们每天都要克服无数次要自杀的念头,“想死”的心随时都有,有时是自杀未遂,真的很痛苦。

在他们内心深处,活着是没有意义的,因为看不到希望。

喜欢独处,默默哭泣,封闭自己,与外界隔绝,这些特质都让抑郁症患者更加难以面对自己的内心。

这和努力与癌细胞抗争的“刘静”,又有什么区别呢?

轻度,中度,重度抑郁症患者其实就像癌症的早期,中期和晚期,患者心理承受的痛和身体承受的疼是应该被同等对待的。

「抑郁症」,值得和癌症一样被重视,因为,它和死亡,其实离得也很近。

在鉴别抑郁症患者等级的常规问卷中,常常会出现一个问题,“假如我死了,别人会过得更好。

A.从无 B.有时 C.经常 D.持续

初见这个问题时,我觉得这个问题十分荒谬。

为什么会有人在思考此类问题?

世界上每一分钟,每一秒钟都有人在死去,大家只会为一个消失的生命感叹一秒钟,在微博上转载一支蜡烛,在朋友圈发一个表情,再配上一句节哀悼词,第二天早上,太阳会照常升起,生活还是会继续,这个地球不会因为一个人的离开而停止运转。

猝死,意外,自杀,癌症,谋杀,死亡的方式有很多,对于闲杂人等,无非是唏嘘声一片,再回归平静……

记得前几天接到母亲的电话,她说,医生说我的安眠药量需要加大。我才想起常年受失眠困扰的她也曾患上过焦虑症和抑郁症,现如今已经基本痊愈。

我问她,你以前想过死吗?

她很淡然地说,过去常在我脑海中闪现过……

一位早就不联系的姐姐,几年前嫁给了一位富二代,生活条件优越,生了两个可爱的孩子,在外人眼里,她拥有一段既幸福又美满的生活。再次传来她的消息却是一则死讯,听说是产后没几天就自杀了,具体原因不详……

这让我想起了《小欢喜》中的另一位人物,丁一,也同样饱受着重度抑郁症的折磨,虽然考上了清华,却因为无法学习自己喜欢的专业而选择退学,最后竟然自杀了。

电视剧《小欢喜》此次将视角放在了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引起了广泛讨论。

教育体制,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原生家庭,到底谁才是青少年抑郁症高发的导火索?

可是,铺天盖地的讨论过后,却很少有人关注到孩子在初期的表征。

大家对抑郁症的重视程度,还远远不够,更没有把心理疾病与生命健康联系到一起。 

身边人面对这一新兴疾病领域的未知和误解,对抑郁症患者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让我们再来看看抑郁症患者的自测问卷。

“是否感到对生活失去信心,时常感到自卑,一无是处”

其实,对于这些早期的问题,也许一句鼓励,一个温暖的眼神,或是一个充满爱意的拥抱,就会给予患者巨大的力量。

心理疾患自然需要特殊的慰藉心灵的药物。

世界上没有百分之百的理解,但是却有不断接近100%的理解,就算无法真正感同身受,但也可以试图理解和宽慰,而不是冷冰冰或者敷衍的一句,“那你好好休息,没事的,一切都会好的。

绝望时的支持和倾听,远比一个抱抱的表情来得更重要。

就像《小欢喜》中,是越来越和睦的家庭关系使乔英子感受到了爱意和温暖,最后,她在宋倩和乔卫东的陪伴下逐渐走出了阴霾。

在电影《丈夫得了抑郁症》中,梦想成为漫画师的晴子发现丈夫患上了抑郁症后主动承担起家庭的开支,命令老公辞职休养,这期间晴子一直陪伴在丈夫身边,与他一同抵抗病魔,晴子丈夫的病症才得以好转。

其实,抑郁症患者最需要的就是理解和陪伴。

所以,在悲剧发生前,为什么我们不能多给予他们一些理解呢?非要等到患者走向死亡的那一天,那一切美好的安慰就都失效了。

在过去,探讨绝症的影视作品总是能引起观众的共鸣,从《滚蛋吧,肿瘤君》,《阳光姐妹淘》,《星运里的错》,到《遗愿清单》,观众总是会对于“意外”和“明天”这两个人生选项发出许多由衷的感慨。

“珍爱生命,笑对生活,好好活下去”

每次一则某某离世的新闻,朋友圈文案无非围绕着这几句话。

就像现当下的健康危机,与中年危机一样,是大众关心的焦点。

养生大军与日俱增……

但是,除了身体健康,心理健康也不容小觑。

在中国,随着社会的迅速发展,都市男女在工作和学习中的压力逐渐增大,人们内心的感受与富足的物质条件反差越来越大,孤独感、无意义感越来越明显,抑郁症的发病率也在逐年提高。

抑郁症的病因在医学上也并没有十分明确的结论,心理因素,遗传基因,童年经历,人格因素,社会因素,经济状况,环境因素,都可能会成为诱发抑郁症的因素之一。

青少年,大学生,海外留学生,孕期妈妈,陷入中年焦虑的男女,演艺人员,艺术工作者,都是抑郁症的高发区。

在日本,由于巨大的工作和生存压力,白领人群是患有抑郁症最多的群体,且自杀死亡率一直居高不下。

抑郁症绝不是富贵病,或者穷病,诱发抑郁症的原因也绝不仅仅是“没事闲的”或“压力太大”,这其中存在的许多交叉原因我们不多做讨论,但可以确定的是,对于精神疾患的歧视和误解只会导致患者更加自闭。

而且,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和利己主义的思想让我们没有时间和精力去更多关注到身边的人,更不可能去细细体察别人的情绪。

在《挪威的森林》中,直子和木月的遭遇代表了一大批在寻找自我中逐渐迷失,最终行走在社会的边缘的日本90年代青年。

这也是我们所正经历的时代。

抑郁症几乎成了我们这个时代的「时代病」。

不过,大众普遍对抑郁症的定义还停留在轻描淡写的一句“心灵感冒”上,因为这种疾病在初期并不能体现在外化的生理反应上,它不流鼻涕,不打喷嚏,不发烧,不呕吐。于是,情绪低落,焦虑,失眠等症状就会被冠上“矫情”,“无病呻吟”,或“没事找事”的帽子。

在这样一种不拿病当病的大环境下,大家的病识感(insight)普遍较弱。

我们身边有许多人也许就正饱受着抑郁症的折磨,他们或许就隐藏在我们的身边,白天笑着和你谈天说地,精神却游离在黑暗与悬崖之间,只是我们没发现罢了。

其实,能意识到生病的“自己”,是疗愈的前提。

抑郁症的开始大多都只是情绪低落,但是如果对于长期的低落,失眠,焦虑和自卑缺乏病识感,放纵它愈演愈烈的话,那么这种心理疾病就极有可能发展为生理疾病,幻觉,自残,轻生,往往就在一瞬间。但如果提早重视并配合治疗的话,便能远离抑郁,获得新生。

就像曾经在死亡的边缘徘徊的热依扎,通过主动接受医生治疗,积极服药,看《圆桌派》调整情绪,如今已经从病痛中走了出来。

现在的她,肆意,洒脱,不顾别人的看法和眼光,大方地在微博上分享自己的疗愈经历。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