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何炅和马东之间,隔着个天南海北

 四味毒叔 2020-08-04


《吐槽大会》第五季了,热度不减;《脱口秀大会2》播出期间,脱口秀明星井喷式增长;《奇葩说》第五季结束后,第六季紧追而上,脚步持续向前。

过去的五年中,米未传媒和笑果文化的网综正在大刀阔斧地向前进。

也许是时代变了,也许是时代所需,总之,这些年,中国的语言类综艺节目发生了很多变化。

从国内最早期的综艺节目《正大综艺》《快乐大本营》,到风靡一时的电视谈话类节目《鲁豫有约》《杨澜访谈录》,到当年大火的《金星秀》和如今的《奇葩说》《吐槽大会》。

不仔细想可能会觉得这些变化只是由于综艺节目推陈出新,历史永远会被更年轻、更新潮的产物拍在海浪上。

但是,细想起来,这个现象,其实绝非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

隐藏在语言类节目的变革背后的是,说话的艺术正在被重塑,而说话的艺术背后,其实又是思想价值观和思维逻辑的口语呈现。

就像《吐槽大会》打出的口号“吐槽是门手艺,笑对需要勇气”。

笑对“槽点”的勇气,站在更真实的自我之上,去除伪饰,将“自黑”进行到底。

或许这才是活在这个到处充满着压力、标准、苛责的社会里的大众所需要聆听和观看的“爽”和“真”。

主持人,是撑起语言类节目的关键因素之一。

何炅和马东,就是处于这种转变中特别典型的两个例子。

他们一个在左,一个在右,甚至可以说,他们的经历是交叉重叠的,有交汇,但又逐渐平行。

一个是搞笑综艺节目出身,可却由于其节目设置偏向相对低龄化的本质让深陷在其中的人永远无法跳出圈层站得更高,看得更远,除了圆滑和搞笑,似乎永远无法将语言艺术的行为发挥到极致。

而一个虽然是正统路子下走出来的主持人,却多次“出走”,从电视台主持人到视频平台内容官,再到离“家”创业,马东看起来是一个对世界充满好奇的人。

就这两个人在《奇葩说》同台的日子里来说,这样的差异就日益明显,逐渐暴露。

有人说,何炅是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但是他却并不适合《奇葩说》的舞台。

他的高情商,他的周全和体贴,在其余的舞台上,在《快乐大本营》或是任何一档大型晚会上,以及对嘉宾来说都显得是锦上添花,恰到好处。

马东也曾说过,他邀请何老师来《奇葩说》的目的就在于他的高情商,他的温暖和包容,他可以成为与众多大牌明星们之间的一座桥梁。

不得不说,马东很聪明,而何老师,也充分发挥到了他在这方面的作用。

他与明星之间,总是可以那么亲密无间,毫无距离感

这样的何老师,在大型生活服务类纪实真人秀《向往的生活》中表现得十分如鱼得水,应付大牌嘉宾绰绰有余。

从上到下,从60年代至00年代,他几乎与所有到来录制的明星、艺人都很熟络。

但是,他的圆融和世故,在《奇葩说》的舞台上,却一时间显得有些可有可无。

因为奇葩说的主旋律,是冲突和矛盾,恰恰与何炅所展现出的peace and love相反,而对辩手来说,个性、思想、奇葩,才是这档节目的宗旨。

正如这档节目的名字,《奇葩说》,我们要的就是奇葩。

所以,也许更多访谈类节目、室内脱口秀节目不会邀请到的各路奇葩,都在这里聚齐了。

在这里,大家没有三六九等、高低贵贱,只要你足够奇怪,换句话说,只要你是你,这个舞台就都接受你。

而何炅的为人一向比较谦和,我们从来看不到他的锋芒,他在《快乐大本营》中常年留下的习惯是照顾嘉宾,迎合和吹捧的成分居多,有时候,我们甚至看不到何炅的情绪和真实的表达。

他就像一汪温柔的海洋,无论别人是什么样子,他都能将之容纳。

而《奇葩说》这档节目的基调却并非如此。

作为主持人,首先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吸纳并消化掉导师和辩手的发言逻辑,再准确抓住其中的要点,还要用更加精炼和巧妙的语言为观众再次提亮这个点……

这一套业务对习惯了轻松、愉快的节目的何炅来说并不简单。

因此,我们看到何炅大部分的功能就是在点人名。某些关键性时刻,他也曾试图想要加一些点睛之笔。

然而,最后所达到的效果却依旧是浅显简单的“伟光正”包装下的复制粘贴和总结概括。

在深度、笑果方面都没有高于他点评的原作者。

辩论的精彩就是矛盾与冲突,主持人适当地“添油加醋”,激化矛盾,节目效果才会更好地实现。

何老师的舒适区在于控场和带节奏,让节目更安全、更循规蹈矩,可同时也就失去了精彩。

而相比之下,马东就不一样了。

在1986年,马东赴澳洲攻读计算机专业,1996年,他决定回国,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从此成为了一名电视人。

在做了多年的节目后,2013年,他又离开了老东家,进入了爱奇艺,成为了爱奇艺的首席内容官。

而2015年,他又离开了爱奇艺,单枪匹马地创立了自己的视频内容公司,米未传媒,并一手打造了《奇葩说》《奇葩大会》《饭局的诱惑》《乐队的夏天》等超级网综。

虽然我们距离真实的马东很远,但是通过荧幕我们不难看出,如今他呈现出来的样子是皮得是不能再皮了。

没正形,总是给嘉宾挖坑,时而又蹦出来一些奇葩的观点,插科打诨,怼天怼地。

但其实,通过他自己制作的节目和节目上的部分发言可以看出,其实马东身上有一种叛逆的思维。

他是在幽默和逗趣中完成了自己逆向思维逻辑的输出,或者与其说是逆向,不如说是批判性思维,即反思性思维。

这种思维是说,可以能动、持续和细致地思考任何信念或被假定的知识形式,洞悉支持它的理由以及它所进一步指向的结论。

没有学科边界,任何涉及智力或想像的论题都可从批判性思维的视角来审查。

而这项思维技能落在特定的人身上,也就形成了他专属的一种人格或气质。

马东的身上,就自带这种气质。

就拿他在《奇葩说》上的一句发言来说,他说,

“为什么我们的生活需要仪式感,我们人类仓禀实而知礼节吃饱了没事干了,我们就是需要仪式感。

试想一下,如果这句话是换做何炅来说,那么就会变成,“仪式感或许不是生活的必需品,但是仪式感可以为生活增添色彩和点缀,成为生活中最浪漫的奢侈品。

如果是我,或许首先会被第二段话所吸引,因为它足够漂亮,足够正能量,足够积极。

可是,漂亮过后,虚有其表,其中全是棉花,没什么思想内核。

而马东却将仪式感划分为“人类仓廪实而知礼节吃饱了没事儿干”的表现。

换句话说就是,节日、节气,这些充满仪式感的时间节点都是人类自己生生造出来的,不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或许有些无聊。

所以,我们就是需要仪式感。

无论对与错,这其中最大的区别就是,马东在思考,他给出了自己对于“仪式感”的想法,虽然这些话听起来有些离经叛道,但是却足矣让我们产生一定程度上的反思。

而反观何炅,他在这档节目中的作用就像是一个成语,“画蛇添足”。

比如说在宋佳做客的那期节目中,大家一同聊起了“父母想去养老院,你该不该同意?”的话题。

除了辩手以外,蔡康永、马东、张泉灵以及黄执中等导师都给出了自己的观点。

他们或站在子女的立场,亦或是站在父母的立场,总之,发言严丝合缝,逻辑缜密。

但是,轮到何炅,他看似富有爱心的发言却并没有阐述出任何自己的观点。删掉煽情和漂亮的辞藻,他的原文大概意思一句话就可以总结,我们要多和父母建立起联系。

虽答非所问,不过,从何老师的嘴里说出来,鸡汤味倒是十足,只不过是少了些锐度和力度。

这就是何炅和马东最大的区别。

他们说话的艺术不一样,他们两人的思维逻辑也差着十万八千里。

何炅,典型的中国传统搞笑综艺主持梯队的领头羊。

而像马东所领衔的《奇葩说》和李诞所策划的《吐槽大会》等,则是像欧美的脱口秀节目所学习、取长后打造的符合我们自己的社会现实的以“批判性思维”为主导的语言脱口秀类节目。

而节目中的主持人,也不再只是功能性的主持,走流程,对台本,说几句漂亮的串词,给几个AI也能给出的自动反应,他们更多的是在输出一种态度和价值观。

《奇葩说》试图让多角度、多维度的观点进行碰撞,吸纳多元、有趣的思想;而《吐槽大会》则意在利用幽默风趣的语言揭开众生的瑕疵和不完美。

而那些,正是我们所缺失的面对更真实、更黑暗、也更讽刺的自我的勇气。

记得当年我们在看台湾当红娱乐节目《康熙来了》的时候,许多人都被蔡康永和小S的主持风格所吸引。

小S的麻辣和犀利,蔡康永的睿智和风趣,以及《康熙来了》中的大尺度和禁忌话题,那都是我们的节目中所无法做到的。

但是,随着2016年《康熙来了》停播,我们很高兴看到内陆的网综崛起,建立起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综艺节目体系。

没有粗俗和禁忌,没有低俗和恶搞,但是却融合了传统电视台节目的规范、中庸、理性又克制的节目基调,加上个性高调又新潮的节目话题和语言风格,使得内陆脱口秀类节目一直以来的空缺得到了完美的补偿,也让一大批脱口秀艺人走到了大众面前。

所以,在这样的形态和走势面前,我们很难去说,下一个马东会是谁?而千千万万个何炅又会怎样?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