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热搜上的妖魔鬼怪,都能在这部电影里找到原型

 四味毒叔 2020-08-04


互联网需要情绪

之前在网上引起了群情激愤的“苟晶事件”似乎有了一个反转,山东教育厅发布通报称苟晶1997年高考成绩达到济宁市中专(理科)委培录取分数线,但本人未填报志愿,选择在原就读高中复读。其个人身份、高考成绩等被邱小慧冒用。

顿时,之前满怀同情和愤怒的网友掉转矛头指向了受害者。

诚然,苟晶的夸大其词是为了在这个流量的时代获得更多的关注,但因此而谴责她的人,却更像是对苟晶和自己所塑造出了的“可怜”人设的崩塌感到愤怒。

人们总是主动把别人带入到或黑或白的某一边,之前好多人叫她女侠,现在却管她叫恐怖分子。

同一时期,肖战的粉丝人肉了一名叫做“无边桃炎”的博主,而网暴之下的粉丝们,却沾沾自喜的自诩为正义。

实在让人觉得好笑。

这几年,“人设”变成了互联网上一件重要的事情。

一个强有力的人设能让自己被记住。人们不在乎什么是客观理性,只想要某个能表达自己情绪的标签。

杨超越在毕业礼上的眼泪和段子,当即将她推上了热搜,在人们纷纷表示“好真诚”“好可爱”的时候,不经意地把她曾经犯过的错误合理化了,似乎大家就是应该接受这样一个业务能力不合格但是“非常努力”的女团成员。

人们把这些光怪陆离妖魔鬼怪,归结为“互联网产物”,但其实早在1986年,杨德昌就在《恐怖分子》里讲了类似的故事。

跨时空的交叠

小太妹淑安为了躲避追捕摔断了腿,在家里养伤时无聊地拿起电话簿乱拨,然后驾轻就熟地装作是小三跟李立中的原配太太周郁芬对话,约她出来见面。

这为了引起别人的关注而撒谎,后来却掀起了轩然大波的行为,着实跟苟晶有一丝相似。

而这位正妻周郁芬,不知道为什么杨德昌把她设定为了一个不得志的小说家,可能是因为小说家在外人看来比较浪漫,比较不容易理解,有利于后面情节的拓展。

但不得不说杨德昌极为精准的把握住了这一群体的特质:暴躁、易变、没有面对现实的勇气。把写不出小说归结于乏味的丈夫和一成不变的主妇生活,这实在是太现实了。

生活中的成功者才不会去想着去写小说。

就像杨超越,她为了包食宿的工作加入女团,然后在让大众接受自己的失败的同时获得了另一种成功。

小说家或是自认为是小说家,这一标签成了周郁芬悲剧的开始,也是她不断逃离一个悲剧,又跳入另一个悲剧的原因。

其实写不写小说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她就是这么一个人。

今天喜欢写小说,明天可能就会喜欢画漫画;今天喜欢厨师沙拉,明天可能就喜欢炸鱼薯条。

以为自己是为了理想不计牺牲的圣女贞德,其实只是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知道自己不要什么的包法利夫人。

“写个小说怎么会变成那么要命的事呢?”李立中在玄关处问到。

他一直觉得自己是唯一的受害者,入职多年还是个普通职员,买不起好的房子,买不起好的车,没有朋友,也没什么爱好,乏味、单调还有点猥琐。

甚至在夫妻俩分手的那天晚上,周郁芬还提到他们前几年试图要个孩子却一直没成功。

这里不禁让人有些恶意的去猜测,是不是李立中“不行”。

没当上组长成了压垮他的最后一根稻草,他偷了警察朋友的枪,在幻想中大杀四方,杀主任杀情敌杀仙人跳的小太妹,却忘记了自己为了当上组长陷害朋友,忘记自己不和妻子沟通才导致感情破裂。

他忽略了自身的罪责,在幻梦中逐一复仇,自诩为正义,只是一声枪响,倒在血泊中的却是李立中本人。

这宽以律己,严以待人的行为,和肖战的粉丝们,是不是如出一辙?

杨德昌眼中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也许是因为30岁才投身电影行业的原因,杨德昌对于中年男人的刻画有着超乎寻常的深入。

同样是婚姻、工作、人际三板斧,大同小异的形式下,杨导镜头里的中年男人却要更要比别人拍的更苦闷,更隐忍,更中国。

本片的结局一度让我困惑,因为无论在什么形式的艺术作品中,梦结局都是应该竭力避免的。要是在结尾时主角醒来发现一切都是一场幻梦,会让人感到被欺骗,被愚弄,让整个故事都显得毫无意义。

按理说杨德昌这样的大师不应该犯这样的错误。

而后才恍然大悟,这正是他所想要的。

正是为了突出现实的悲剧,才让复仇发生在梦里。

周郁芬并不是唯一杀死李立中的恐怖分子,无论是乱打电话的小太妹,还是不任用他的人事主任,甚至那个逃避兵役的富二代和他自己都是凶手。

他们同样的懦弱、阴郁、不择手段。李立中为了当上组长陷害好友,小太妹为了男友去做仙人跳,富二代为了逃避兵役离家出走。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小说家,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他们选择的也许并不是最优解,却是那个最适合自己的道路。

他们所有的选择本质上都是逃避,都是在为自己建构一个安定的环境。

包括所谓的直面解决,也都是逃避问题的形式,无法解决所有问题内都包含着巨大的悲剧。这悲剧性来源于儒家文化,来源于被工业化市场化冲击下支离破碎的社会,来源于每一个人之间相互的不满足。

就像写小说,再怎么灵感枯竭也要为它写上一个结局。

可生活却是没有结局的,只能在无穷无尽的枯竭中变成一个恐怖分子。

他在34年前的寓言,却无比地贴近我们现在的生活。

这就是真正的大师,透过厚厚的镜片将我们的社会看得真切,却又包含伟大的悲悯和希望。

就像《一一》结尾的葬礼上,洋洋念道:“婆婆,我不知道的事情太多了,你知道我以后想做什么吗?我要去告诉别人他们不知道的事情,给别人看他们看不到的东西。”

曾经我和一个喜欢看电影的女孩约会,她打开我的Kindle,看到书架上的《战争与和平》说:“你知不知道这是世界上最厚的武侠小说?”

当时我对这个笑话措手不及,实在无法想象托尔斯泰怎么会跟武侠小说扯上关系。

直到多年后,我在夜里看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才明白她当时在说什么。

但是她已经去到了大洋彼岸,早没了音讯。

我永远失去了对她说:“你一直希望我去考电机系,去拿博士,但是你问过我心里真正想做什么吗?人是不可能让另外一个人,去教他怎么活下去,怎么过日子。那是很悲哀的,你知道吗?”的机会。

就像杨德昌的最后一部电影《一一》里的NJ一样,往事不可追,故人难再回。

《四味毒叔》是由策划人谭飞,剧评人李星文,编剧汪海林、宋方金、史航五人发起的影视文化行业第一垂直独立视频表达平台。欢迎有个性、有观点的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经纪人、评论人、出品人等前来发声,或脱口秀,或对话,观点不需一致,但求发自内心。“说” 责自负,拳拳真诚在心。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