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校园文学||张俊杰:梦回母校——付堂小学

 新用户91238811 2020-08-05

文学人生 诗意生活

        第242期

木兰文学官方微信平台

    轻松关注 与众不同

现代著名革命诗人贺敬之在《回延安》这首诗歌里写道:

心口呀莫要这么厉害地跳,

灰尘呀莫把我眼睛挡住了……

手抓黄土我不放,

紧紧儿贴在心窝上。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虽然我没有诗人出众的才华,不能写出如此脍炙人口的名篇大作,却有着与诗人相似的情感。虽然我离开城郊乡付堂小学已经16年了,可还是“几回回梦里”回到我的母校――付堂小学,经常梦到我的老师、同学和同事们,梦见我们栽下的梧桐树、杨树、银杏树、冬青、木槿花,还有那棵断了尖子的雪松。我也疑惑,为什么会“几回回梦里”回到我的母校呢?大概是因为我不仅在这里上了五年小学,留下了无数美好的童年记忆,还因为我在这里工作了六年,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里洒下我的青春和汗水!

童年记忆

说起来可笑,1984年暑假,已经年满七周岁的我要上小学了还不会数数。那时候没有幼儿园,家长也没有早教家教的意识,我连数数还不会。报名之前父母亲突击教学,掰着手指头教数数:1、2、3……,在报名之前终于能数到10了。母亲带着我到付堂小学报名,顺利通过测试。

本来我们四河村的孩子应该在我们大队的范庄小学上学,因为我从小身体虚弱,母亲担心我受到同村的调皮大男孩的欺负,所以才选择了付堂小学。那时候付堂小学还在付堂村西南角的庙里,据大人讲庙里的神像在破四旧时被拆除了,后来办起了学校。我家在四河村的东北角,离得很近,阡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当……当……”用铁锤敲击铁轨发出的预备铃声清晰可闻。

大概八月底我入学了,依稀记得当时学校一共有五口教室,一口办公室,都是土屋,没有院墙。我们一年级的教室在学校的最西南角,是三间低矮的土墙屋子,屋顶覆盖着蓝灰色的小瓦,墙上从上到下有数条明显的大裂缝,只有一扇破木门,一扇小木窗,没有玻璃。特别的是屋内的大梁不是木头,而是胳膊粗的钢筋做成的,偶尔会有高年级的学生进来,站在桌子上把它当单杠,做出各种高难度的动作,这时候我感觉整个屋子都在上下颤抖,吓得我们都跑出来,不敢待在教室里了。有的同学去办公室喊老师,老师来了,把“运动员”喊出来,严厉地批评一通。

清楚得记得,一年级教我们的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后来才知道她叫宋小娥,是一位代课老师,当时还没有结婚,既教我们语文,又教我们算术,还带领我们丟手绢,踢毽子,跳皮筋,做各种有趣的游戏。宋老师温柔可亲又严慈相继,同学们都很喜欢她,在她的教育下,大部分同学成绩都很好。小时候我身体不好,经常生病,有一次我住院一二十天,宋老师带领几个同学到医院去看我,还给我买了饼干,记忆中那是我第一次吃到饼干,甘甜如饴,至今不能忘怀!可惜的是一年级还没有结束,她就离开了我们,后来听说是结婚了,我们都很想念她!

三年级开学后,我们学校搬到了付堂村东北地的新学校,有围墙有大门红砖红瓦六口新教室,每口教室有两扇门,前一后二共三扇窗户,但是还是没有玻璃。教室里有用砖块和长木板拼凑起来的课桌,凳子都是学生自带的,高的、矮的、圆的、方的、好像还有直接坐砖块的,条件虽然没现在好,但是毕竟是新教室,我们依然幸福地在这里学习、生活,快乐地成长。因为是新学校,院子里一片荒芜。春天里老师们带领我们挖坑植树,从大门一直到西墙根种了两行桐树。因为桐树长的快,那时候最流行种桐树。十年树木,这些桐树后来都派上了大用场。

从三年级到五年级的三年里,我们有幸遇见了肖宝剑、付新奎、韩子才、付本坤等老师,他们兢兢业业地工作着,为农村基础教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肖宝剑老师是一位年轻的代课老师,认真而负责,好像三年级教了我们一年语文就离开了学校。付新奎老师当时有五十来岁,三、四年级教我们数学,他是民办教师转正,在我97年来这里工作之前光荣退休了。

韩子才老师是我五年级的数学老师,当时也有五十多岁了,戴着老花镜,严肃而认真,是城郊乡教育界响当当的人物。据说是当时为数不多的高级教师,堪称教师楷模。每天早晨天不亮他就来到学校等我们上早读,下午放学不回家继续辅导我们写作业,晚饭后义务为我们上夜自习辅导功课。他披星戴月以校为家,毕业班送了一届又一届(当时小学是五年制),可谓桃李满天下。韩老师在我97年来这里工作之前也光荣退休了。很可惜的是他于两年前去世了,我前去吊唁,送了他老人家一程,愿老师一路走好。

付本坤老师是我们五年级的语文老师,温文尔雅,年轻而多才。他经常把他写的文章、诗歌朗诵给我们听,那美妙的声音在我们幼小的心灵里播下了热爱文学、热爱生活的种子。在我们五年级即将毕业前,听说他考上了河南大学要去上学了,我们都舍不得他离开我们。在我小学毕业的那年暑假,我去付堂村西磨坊里磨面,遇见付老师,他在众人面前夸我:“这孩子三门(语文、数学和小四门,小四门包括历史、地理、自然和品德)总分考了270.7分,以全乡第三名的好成绩考上中学了!”付老师的话给了我很大的鼓励,为我以后继续努力学习树立了信心。后来听说付本坤老师大学毕业后进入城郊乡政府工作,历任城郊乡办公室主任,利民镇副书记,农业局副局长等职务,现任计生协会会长,为党工作奋斗了一辈子,他是我们的骄傲!

激情燃烧的岁月

光阴似箭,1992年我从花庄中学毕业,以优异成绩考入夏邑师范学校,之所以有这样的选择也是受老师们的影响,我希望为改变家乡教育面貌出一份力。1995年师范毕业后,我又考入商丘教育学院继续进修,并于1997年暑假开学回到了我的母校——付堂小学。

时隔八年,当年的懵懂少年已经长成大小伙,我们种下的桐树苗也已经长成参天大树,校园里浓荫蔽日,风清气爽。看着熟悉的教室、见到当年的老师格外亲切,十分高兴。时隔八年,学校已经破旧了,大门口小花园里的一棵雪松给重返母校的我一丝新意。说是花园其实并没有花,因为上面浓密的梧桐树叶遮蔽了阳光,一般花草也难成活,只有这一棵高不过两米的雪松,苍翠欲滴,倔强地挺立着,展示着它的针叶。时隔八年,告别学生生涯,即将成为一名扎根农村基础教育的小学教师,我心潮澎湃,激情满怀,心中充满无限憧憬。因为当时师资力量薄弱,还有几位代课教师,我是这所城郊乡边远学校十位老师中第三位正规师范分配生,也是唯一具有大专学历的新生力量,被当时的冯春兰校长寄予重望,分配我担任毕业班五年级数学。

每天早晨,我像我的勤勉的老师们一样披星戴月来到学校,指导我的学生早读,上课,批改作业,培优补差,在梧桐树下参加体育活动……

在当年第一次参加城郊乡教学质量检测中我获得了我校近年来的最好成绩--第三名。

1999年五一我结婚后,搬到县城胜利路西段,距离学校有十几里地,每天早晨起得更早了,骑自行车大约需要半小时。那时候,东环路与大同路口向东还是土路,春、夏、秋天即使有雨,也能勉强通行。最艰难的是冬天,雨雪过后,路面被机动车辆压出深深的纵横交错的车辙印,道路湿滑泥泞,自行车根本无法通行,只能穿上胶鞋蹒跚前行,大约一个多小时才能到达学校,天黑以后才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中。

1999年,应该是载入付堂小学史册的一年。由于年久失修,学校的大部分教室屋顶塌陷,漏风漏雨。时任利民镇副书记的付本坤老师听说这个情况后,由他出面,多方筹措资金,协调付堂村委会和高庙村委会共同努力,动员本地社会名流共同捐款,我们全体教师也积极捐款,经精心准备和筹划,于1999年秋季开始翻盖学校。原来学校里那些一搂多粗,遮天蔽日的大桐树可派上了大用场,工人砍伐后做成了大梁、木板、木门或者窗户。那棵雪松被歪倒的桐树压断了尖头,被移植到偏僻的角落。学校建成后又被移植到正对大门的花坛里。由于学校在建设中,我们被村委会临时安排在付堂、高庙两个村的民房里上课。虽然条件简陋艰苦,但是我们心中都充满希望,依然每天愉快而充实的工作着,奋斗着。大约是2000年秋季,我们全体师生兴奋地返回到新落成的学校。新教室宽敞明亮,后来学校出钱安装了窗户玻璃。寒冷的冬天里,同学们再也不用拿玉米秸秆和泥巴糊窗户在又冷又暗的教室里学习了。

新学校虽然建成了,但是校园里还是一片荒芜,坑洼不平。上课之余,刘顺利、韩金铎、赵朴、赵世华我们这些年轻男教师组织学生从家里带来架子车、铁锹等工具平整校园,建设操场,栽植花草树木。经过我们持续不断的努力,学校变得一天比一天漂亮。

日月如梭,寒来暑往,就这样又工作了四年。2003年暑假,我恋恋不舍地离开了付堂小学,调到孙尧小学。

大约是2015年夏天的一个星期天,我有幸再次回到母校,让我无比惊讶的是,那棵雪松竟然神奇的长出了新的树尖,昂扬地挺立着,通体茂密的新绿在阳光下闪着绿油油的光彩。为了纪念他的顽强生命力,我和刘顺利、韩金铎、赵朴在浓密的树荫下合了影,可惜的是这张珍贵的照片找不到了。

前几天,依然坚守在付堂小学的刘顺利老师拍了一些母校现在的照片发给了我,我欣喜地看到现在的母校新建了厕所和操场,绿树成荫,花开满园,显得更美丽了。

我在付堂小学求学五年,工作六年,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岁月洒在了那片热土上。这些珍贵的记忆,温馨的画面流逝的年华,深深地印在了我的生命里,祝愿母校越来越好,祝愿我们一起奋斗的战友们幸福安康!

谨以此文敬献给那些曾经为农村教育无私奉献和正在无私奉献的老师们!

【责编 范文学】


我们的团队

顾问:宋立民 郭义方  

社长:高青坡

主编:许铭君

副主编:杜素焕  梦阳  张峰  汪葆夫

执行主编:王一明  刘明江

  范文学  张学鹏

专栏编辑:王金荣

 编辑:靳翠菊  梁晓娜 

    李凤云  张福娟  宋宇 

技术总监:惠忠锋

合作伙伴:中国人寿虞城县支公司

虞城木兰 天下文学


、本平台由中共虞城县委宣传部、虞城县文学艺术联合会主管,由虞城县作家协会、《木兰文学》杂志编辑部主办,致力创建优雅的公益文化阵地,努力保持个性存在。

二、本平台开通原创保护,所有来稿均须原创作品(特邀除外),请勿一稿多投。15日内未在平台发布者方可转投他处。

三、本平台面向全国作者征稿,欢迎各种体裁的文学作品,小说、散文、剧本、小品,现代诗及古诗、文学评论,绘画及摄影配诗文等均可。

四、来稿时请附作者个人简历(150字以内)及近照一张。

五、本平台上发布的稿件,将择优推荐发表在《作家周刊》《语文导报》《京九文学》《木兰文学》等报刊。

六、本平台最大化保障作者权益,所有文章打赏所得,全部返还作者。作者需主动加编辑微信(hnycxmj),以便联系领取。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