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驳壳枪携带不便、精度差,被德军嫌弃,为何在中国却大受欢迎

 读万卷书破万里 2020-08-05

▲与枪把连接后射击更稳

驳壳枪系德国著名军火企业毛瑟公司生产,其正式名称为“毛瑟军用手枪”、“毛瑟M1896手枪”。这虽然是菲德勒三兄弟业余时间的设计产品,却是当时世界上第一支投入量产的半自动手枪,从其问世直到1939年停产,前后共生产了将近100万支,在世界多处战场上都曾出现它的身影,但是,没有一个国家将驳壳枪正式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

▲驳壳枪

驳壳枪的两大缺陷遭德军等欧美部队嫌弃

这主要是该枪存在两大缺陷:一是手枪的中心靠前,握把太短,不容易掌握,导致击发后枪口上跳,影响连续射击精度;二是该枪尺寸比普通手枪大得多,不便于贴身携带;即使在驳壳枪的出产地德国,由于手枪主要装备给装甲部队的坦克手们,由于坦克和装甲车内空间有限,手枪自然是越小巧轻便越好,最终驳壳枪在出产不久的德军采购大战中,败给了枪械天才乔治·鲁格设计的鲁格P08。

▲各种型号的驳壳枪

驳壳枪虽然在欧美市场上铩羽而归,却在大洋彼岸的中国大行其道

毛瑟厂生产的百万支原装驳壳枪,近一半销往了中国,此外中国各派军阀的兵工厂也大批仿制驳壳枪来装备部队。即便是全国解放后的多部关于战争的影视作品中,驳壳枪也几乎从未缺席:《铁道游击队》中的刘洪、李正等人;《平原游击队》中的李向阳;还有《烈火中永生》里双枪老太婆击毙叛徒甫志高时使用的,都是驳壳枪。

驳壳枪之所以能够在中国流行,主要有以下原因:

▲《平原游击队》中李向阳剧照

视觉方面,驳壳枪有其他手枪无法媲美的巨大威慑作用。进入20世纪以后的数十年间,辽阔的中国大地上几乎就无一日安宁,直皖战争、直奉大战、北伐战争、中原大战、国共内战、抗日战争,战火几乎从未熄灭,到处是兵连祸结、匪盗横行,无论是居住在城市的富商巨贾,还是乡村里的地主士绅,都没有太大的安全感可言,纷纷买枪壮胆、看家护院,而驳壳枪的粗犷外形和尺寸总能给人一种威力巨大的感觉,佩戴在腰间,安全感十足。

▲《铁道游击队》剧照

杀伤力方面,驳壳枪在近距离内威力不亚于微型冲锋枪。当时,多数手枪的装弹量都在8发以下,步枪的装弹量基本都是5发,而驳壳枪一次可装9或10发子弹,加上它的9毫米口径子弹和半自动手枪射速,150米范围内仅有机关枪和冲锋枪的威力可以望其项背。1931年5月,毛瑟兵工厂开始量产速射型驳壳枪,即“二十响”、“快慢机”,搭配20发弹匣,理论射速每分钟900发,比现在使用最广泛的AK47突击步枪射速还高。对于装备低劣、火力不足的中国军队而言,驳壳枪自然受到官兵们的推崇。

▲《烈火中永生》中双枪老太婆剧照

最终逐渐被美械装备所取代

驳壳枪的大规模使用,其实是中国战火连绵和装备低劣这双重不利因素作用的结果。到了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随着火力强劲的美式武器大批装备部队,驳壳枪开始逐渐被取代。首先是驻扎滇缅边境和印度兰姆伽基地的中国远征军和驻印军部队,汤普森冲锋枪装备到班组一级后,驳壳枪被彻底淘汰;随后,在国民党军各美械师中,驳壳枪也几乎绝迹,但在众多的日械师和国械师中,驳壳枪依然是不少中下级军官的必要装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