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意思?有谁知道?

 兰博2000 2020-08-06

看到这个问题已经有几百人回答了,不想回答了。但是看到大家都在用同样的文字,几乎如出一辙地把形而上跟辩证法对立起来,跟唯物主义对立起来,实在是乱扯一通。不得不说几句。

首先,简单说说形而上学的概念及其流变

形而上学就是超乎具象的“形”与“象”,主要以“形”之外的一切物质为研究对象,研究具象之上的学问,就叫“形而上学”,现在叫哲学,但并不是说它不研究“有形”的物质。从前西学进入中国时,中国当时没有与它对应的汉语词汇,就采用了日本人井上哲次郎的说法,叫做“形而上学”,而日本人的说法也是源于中国“三玄之一”的《易经》(另外两玄是《道德经》和《庄子》),《易经》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简单说就是:无形的、抽象的叫“道”,“道”是万物生发运行的法则、规律、轨迹等等;有形的、具象的叫“器”,“器”是一切具象的总称,也可以是分类名称,比如竹器、铁器、兵器、武器、陶器、青铜器等等。

在中国古代,研究具象的东西叫“技”叫“术”叫“器”,研究超具象的抽象的东西就叫”道“。但是”道“的含义不限于道家思想,儒家、法家、墨家等等诸子百家研究的大多都是”道“,研究实用领域学问的就是术,或者技或者“器”。孔子说“君子不器”,就是说君子志在天下,不为一技一术而满足。比如农学、医学、兵家之学等,这叫做”器“。”道“与”器“也不是截然对立的,比如中医,也说医道,兵家之学也叫作兵道。总之,道与器只是相对而言,再具象的学问它也有抽象的”道“的成分。

哲学一词现在也翻译成“智慧之学”,它强调的是思辨性,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的思辨性学问。在中国采用日本人的说法“形而上学”的同时,中国思想家严复也给这门学问找了个对应的名词叫“玄学”,这个词汇来源于老子《道德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一词,老子说的正是“道”,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寂兮廖兮”“恍兮惚兮”的客观实在,只是人看不到而已。再重复一遍,凡不是具象的器具都叫”形上“,研究这个的就叫”形而上学“。

严复的“玄学”一词,是中国古代思想史上一个很著名的学术思潮。它起源于汉末,兴盛于南北朝时期,直到隋唐,以至北宋早期,“玄学”讨论的是万事万物“本末有无”的问题,它以道家思想为核心,融入佛家、儒家思想,是对谶纬神学的怪诞浅薄,以及三纲五常的陈词滥调的一次反动,或者叫反思而形成的思想潮流。而这种“玄学”的重点是在天人关系而重在”天“,似乎并不关心实用技术,被认为太脱离现实社会,因为这么一层关系,因此严复的”玄学“概念也就没被采用,而采用了”三玄“之一的《易经》的说法,叫“形而上学”。

至于古希腊思想家亚里士多德的作品分类名称,那只是哲学在西方的流行情况。大致情形时:公元前一世纪,中国西汉、东汉交替时期,古希腊一个叫安德罗尼柯的思想家在整理亚里士多德的著作时,以“有形和无形”的分类法,把他的著作分成了两大类。有形的叫物理学,无形的叫“物理学之外”或““物理学之后“。这个离我们太遥远,且不说。

“形而上学”与“辩证法”不是对等对立的,两者一个是学术,一个是工具

把“形而上学”跟“辩证法”对立起来是特殊时期形成的概念混乱,它们之间一个是学术分类,一个是研究工具,根本不在一个维度上。这就好比过河是一门学问,至于是搭桥还是用船,那是具体使用的工具,怎么会是相对立的呢?例如:老子的《道德经》是纯粹的“道”学,即形而上学,按照百度等百科词条的解释,《道德经》是论述“道”的,那就属于“形而上学”的范畴,那就是以所谓的“孤立的、片面的、静止的”观点,而非普遍联系的、全面的、运动变化的观点来看待世界。果真如此吗?大错特错!

老子所论,一是道,二是德,全篇各章节无处不是在用辩证法这个工具来构建“道论”和“德论”体系,比如“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福兮祸之所倚,祸兮福之所倚”“知其白守其黑”“将欲取之必固予之”等等,等等,并且揭示了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根本规律是“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其运行轨迹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是循环往复、周行不殆的运行着的,无处不是动态,无处不是联系。既然形而上学与辩证法是对等和对立的,那么《道德经》是形而上学,还是辩证法?

你说它不是形而上学,他分明在论道,而这个道正是那个“道可道非常道”说也说不清楚的“道”;你若说它不是辩证法,他全篇都在论阴阳、天地、强弱、福祸、荣辱、得失、动止、静躁、生死等等,等等,并且不光是普遍联系,整个宇宙,天地、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联系还是建立在相关规则之上的,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个道“大道泛兮其可左右”“道生之德蓄之”,一个道联系着大到天地日月,小到一粒尘沙,能不是普遍联系吗?

儒家之道、墨家之道、法家之道,以及古希腊哲学家的论述不用说,都属于形而上范畴,孔子虽然偏重于政教礼法这些具象的“术”层面,但是它也是建立在“道”——周礼基础之上的,因此他说“朝闻道夕死可矣”,也都在使用“辩证法”这个工具。比如孔子说“汝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叩其两端”“执两用中”等等。要搞清楚,辩证法是工具而非学术,是一种辩证的方法论,是研究学术的工具,工具不是学术。

简单说一下科学与形而上学

学术的简单发展演变过程是,神学或原始宗教 →哲学 →科学。科学是近代的事,是从哲学这棵大树上分支出来的实证学科,古代哲学与实证实验是密不可分的,古希腊哲学家几乎也都是科学家,比如泰勒斯就被誉为“哲学和科学之父”,亚里士多德如不研究科学,也不会有物理学和形而上学两种说法;再如中国的老子,是王室守藏史,古代的史官是兼管天文历算、图书文献的,不然,天之道的运行规律他是怎么知道的,以至于今日他的道论学说不断为科学所验证?莫非他真的是神?

所以不是说有了现代科学,哲学就退而居其次了,而是:科学的发展为哲学开拓了视野,而任何一门科学都不是无水之源无根之木,他一定是在宏观哲学思想指导下的具体实践操作。

如果没有哲学思想,科学真的就会变成无水之源无根之木,甚至2600年前老子的道学思想至今还在指导或启发着科学家的科研,因此,美国著名物理学家约翰惠勒说:“现代物理学大厦就建立在一无所有上,从一无所有导出了现在的所有,没想到的是,近代西方历经数代花费大量物力财力才找到的结论,在中国的远古早已有了思想的先驱。”

诺贝尔奖获得者,英国生物学家、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认为:“道家思想是一切科学思想的基础。”

所以,那种认为随着科学的发展,形而上学逐渐失去了存在的意义的说法实在是不负责任的,正像约翰惠勒所说:一切科学研究的基础都是建立在“无”这个基础上的,由此导出现在以及将来的“有”,现代科学的进程无不如此。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