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朝花||【又见高粱红】◆梁小彬

 白云之边 2020-08-06

作者简介


     
梁小彬,女,51岁,山西省平遥县人,笔名  雪野,艺名  妙妙,网名,平遥雪野。

      山西省晋中市作协会员,诗作《左右》获《中国网络诗歌网》2012年9月诗赛三等奖,并发表于《中国诗》;小说《谁为谁圆梦》于2013年获《中国网络诗歌网》(人间有爱)主题征文二等奖,并发表于《京西文艺》;《诺言》组诗发表于《中国诗》;诗作《站立》于2013发表于《乡土文学》;中篇小说《汾水湾》发表于中国作协主办的《中国作家网》,并获得2041年至2015年度第四届【晋中文学奖】。

【又见高粱红】

腊月,我家宝贝就三岁了。为了锁住一份吉祥,再给送子娘娘姐姐备一份献礼,在民间留传下一些活动仪式。粘五色衣料、五色鞋,扎鸡鸡花花,打枷枷这些程序都不能少。黄河人总是把自己的生活装点的丰富多彩,在忙碌中享受生命的长大与过往。我是俗人,即使再忙这些俗气概不能脱,而做那些手工活计的原材料只有秋收时才能寻到。

我穿行在收获后深松过得一畛畛玉米田,眼前突然一亮——红高粱,这年头居然有种红高粱的。这些年,受经济利益的驱使,产量高而适合做饲料的玉米占据了大片耕地,我们已经很久不见红高粱了。切穗穗的錾刀锈了农耕文化的标点,捣击高粱穗的棒槌也填进以往的炉膛,剥壳机和脱粒机似乎也沉眠于史海。岁月之河钩沉那一页页旧黄历,心之所望如情归故里,十多年后再见红高粱,我怎能不为之动容。

我抚摸着再现眼前的红高粱坚硬而刚直挺拔的秸秆,一如捉到了久别重逢的手臂,虽秋风习习而温暖却从心底流淌出来,时光如镜倒影着羊肚子花手巾下那一群在皇天后土耕作的人们。是啊,无论我们的日子曾经艰难还是走向富裕,记忆中总有一些东西叫我们无法抹去。

黄土地是红高粱的老家。从祖先拓荒造田开始,这个粮种从许多草籽中脱颖而出和谷子的一并充当了黄河流域先民的主要食物来源,五谷中的粟便是红高粱。在当地,韬粟这个名字一直沿用至今。

一方水土养一方饮食文化。

很久以来,根植于黄土地的红高粱被人们当做主食,除了优于其他农作物的产量外,所以得到百姓的亲睐在于它可以烹煮出花样众多的面食来,而晋中也因此成为久负盛名的面食之乡驰誉千里。晋中人的早晚餐可以没有酒肉、茶水,却不能没有米汤、高粱面,馏格豆炒黄菜是我的最爱。滚一锅沸水把面泼起,在主妇们的手中就会变魔术似得生出许多花样来,拿铁擦子擦了,在笼屉里蒸熟叫馏格豆。光馏格豆便有数不清的吃法,春夏的菠菜凉拌,茴子白热炒;秋冬的土豆丝、干白菜、胡萝卜、豆芽菜、黄菜,每一样菜配了都有不同的味道。把烫面擀成皮卷起来配了调料吃叫蘸卷、卷了韭菜叫韭菜卷,面皮切成丝叫馏切尖;搓成面条叫格钱钱,在秸蓖蓖上拿铁铲卷了叫面卷儿,拿母指推出来叫栲佬佬;把烫面包了韭菜胡萝卜馅叫菜角子,没有包馅的叫实窝窝;和生土豆丝参和在一起团成团子,蒸熟后叫山药蛋丸子;发酵后蒸出的馍叫起窝窝、烧成面饼叫起面饼子。还有一种吃法,是把高粱面用滚烫的水泼好,搅拌成均匀的颗粒状,再拿胡萝卜、萝卜或茴子白、莙荙菜腾熟了吃,叫锅麳。最难忘的是母亲烙的葱油韬粟面饼子,每到秋天起了老葱,母亲便用油盐拌葱叶子做馅烙成饼子给我们吃。葱油饼子外脆里嫩、油盐焦香扑鼻,味道绝对不比老外的汉堡包差。而茭瓜“糊特特”其实就是中国式披萨饼。

午餐一般是面饭。所谓面饭是把高粱面粉拿温水和好,再做成不同的形状煮出来,浇菜吃。高粱面不同于小麦面,不可用凉水和,因为它的面筋少,粘结不牢,若是拿凉水和面,下在锅里会化掉的。所以,做高粱面饭不仅要用温水和,有一样添加剂——榆皮面也必不可少。榆皮面是把榆树皮粉碎后碾磨的粉,粘结性能很好,那时候,供销合作社都有得卖。祖先们发现了榆皮面的功能,高粱面食便有了不同的花样:有擦格豆、抿格豆、擦片片、铲片片、钱鱼鱼、格朵朵、拔拉拉、抢拔咕、拖鱼儿。每逢小时节,母亲还会把高粱面拿白面裹了擀成片、切成条下在锅里,美其名曰“银裹金”。这些面食捞出锅后,可以浇烩菜、炒菜,也可以浇卤或西红柿或炸酱等,拖鱼儿则是把茄子切成条或豆角拖了面糊煮熟蘸调料吃。还有适合老年人和小孩子胃口的汤饭,握溜溜、拌汤、和子饭、捂捂饭、麻麻饭。

除了充饥的正餐,还有解馋的饮品。人们把高粱面粉焙制成炒面,撒在开水锅里,加粉条、豆腐、豆芽、葱花,淋上香油便是面茶,这一道面茶还是正月初八祭星的传统供品呢;把炒面用耗热的牛、羊油泼起,盛在碗里成型,晾好后从碗里脱出来,这是越冬时暖身子的油茶。油茶可以依各人的口味调成甜味或咸味。

别具一格的是平遥家的红面糊糊。做糊糊很讲究,得先在一小盆里放一勺高粱面粉,兑凉水搅拌成面糊,待锅开后倒入锅内迅速搅均匀。搅面也有讲究,得顺着一个方向铲着锅底搅,待面汤锅开后再一把一把撒面粉,用力搅动。直到锅底散发出粮食的焦香味,盖好锅盖,小火焖1520分钟,再搅搅就可以起锅了。吃糊糊更有讲究。把糊糊摊在碗或盘子里稍晾,趁热蘸着调料吃。春夏调料用山西陈醋配以葱或韭菜或蒜和辣椒粉加少许酱油、芝麻油调成,夏秋炒西红柿,冬季则烧黄菜酸汤。

高粱抽穗的时候,有些植株不能抽穗便生出一种菌类叫莓莓,青黄不接的时候是孩子们钟爱的“小点心”,那些年,小孩子们下学后便结伴钻进青纱帐里认莓莓。有些人家还把莓莓炒了当饭菜。

庄稼也挑地儿呢。同样的高粱种子,同样的日照与温差,撒在不同的土地上品质便不同。仅相隔数里,汾河灌区与机井灌溉的土壤所生长的庄稼就不同,汾河灌区有能保持水分的粘土层,有充沛的水资源,相应地延长了喜水的高杆农作物的生长期,因而,红高粱的子粒饱满品质优良。因为那里的高粱面烹煮的面食绵香滑嫩,在过去是农民馈赠亲友的佳品。

人们总在不断的探索中发现、发掘着红高粱的作为。

青高粱秸秆含有丰富的糖分,在适当的温度下发酵,它会发出酸甜的味道。当地人秋季喜欢腌制黄菜做越冬的家常菜。黄菜是把芥菜连根带叶洗净、剁碎,压在菜缸里腌制的一种酸菜。平遥人的黄菜不同于别处的酸菜,其味道鲜酸质脆,散发着醇的芳香。走遍中国,没有那里的酸菜可与之相媲美,因而,也是流浪在外的平遥人念念不忘的家乡味。黄菜之所以好吃,除了它独特的腌制方法,重要的是用了当地的高粱秸秆。人们把芥菜捣压踏实后在上面密密地码上两层秸秆(品质最佳的是高粱秸秆),再倒入凉开水没过秸秆,压上石块,使秸秆与芥菜在阳光下亲密发酵,从而造化出黄菜与众不同的神奇美味。

高粱面的吃法是有季节性的,那个季节收了什么菜便有那一种相应的吃食匹配。因此,我们从小培养的家乡口味便随季节和生物钟的调节,有了周而复始的期盼。黄土地的主妇们活着,累着,快乐着,一日三餐作务着锅、碗、瓢、盆,其花色磨碎了手上的掌纹,其咸淡尽在男人和儿女们的嘴里、胃里。晋中人的日子和高粱面食和在一起,家,便有了难以割舍的味道。高粱面食丰富了家的内容,暖暖地融进了亲情里。

红高粱不仅是我们的主食,还被人们发酵酿造成酒和醋。可以这样说,因为有山西的红高粱,才成就了山西汾阳的杏花村、祁县的六曲香,打造出山西太原的老陈醋“宁化府”品牌。酒糟、醋糟还是养猪、喂牛的上乘饲料。

一方水土养一方民俗文化。

正是因了红高粱在黄土地的广泛栽培,黄土民俗与红高粱结下了解不开的渊源。从正月初八祭星的面茶,到腊月初八的腊八粥;从婴儿做满月回送的韬粟(套住的意思),到寿终正寝时扎花圈的骨架,红高粱充当着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高粱穗脱粒后剩余的空穗叫“韬粟窝”,农民们用它扎扫地的笤帚,刷锅的锅刷。秸秆最顶端的一节叫“秸秸”,秋天,女人们削了“秸秸”用麻绳结出来叫“夹蓖蓖”。夹蓖蓖有圆形的,还有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的,大的盖水缸、瓦瓮,小的在圆心缝缀羊腿骨节做锅盖,人们摆放包子、饺子、月饼也用它。手巧的农民还会用秸秸扎鸡笼、鸟笼。农民把长秸秆叫做“茭棍”,一般都是挑既粗又直的茭棍做架柴。农家隔几年便扎一次屋内的顶棚(叫“勢幁”,相当于天花板),人们把架柴扎成整齐的方格,再一层一层糊上平展展的麻纸,最后再刷上白粉,一间“勢幁”就扎好了。次一些的茭棍扎篱笆用来围院子、菜园子。最次的秸秆和高粱的禾茬(根)便堆放在院子角落里,用做烧饭的柴火。柴火燃烧后的灰烬撒在田里是钾肥,种山药蛋时,农民便用柴灰拌种块催苗。人们还把秸秆切成寸把长的小节发酵后喂牲口。人民公社时期,高粱秸秆被国有企业大量收购做造纸的原料。

高粱骨节皮坚韧而苒松软,容易燃烧。是女人和孩子们做手工的最佳材料。把茭棍拿火烤了,弯曲成型,烧点的花环、纸院子、金银山、金马驹、聚宝盆等的骨架就都有了。孩子们的玩具也拿高粱杆做,男孩子的戟、叉,女孩子灯笼、南瓜、磨盘、跳兔子,还有风筝、风车等,在寻常百姓家,高粱总有它的用武之地。

田间,一个妇女正在切她的高粱穗穗,我怕以后看不到红高粱了,便请她给我拍照。她说去年就有人种高粱了,一公斤高粱三块四,比玉米多了六毛呢。更何况,用它扎的笤帚是其他材料无法企及的呢。高粱籽粒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据分析,籽粒中干物质占总量的85.6%89.2%,其中淀粉含量65.9%~77.4%,蛋白质含量8.26%14.45%,粗脂肪2.39%~5.47%。每100克高粱米释放的热量为360千焦耳,仅次于玉米(362千焦耳),高于其它禾谷类作物。是啊,自然经济会自然调节,黄土地有它宽厚的胸怀,只要有市场,农民就不会抛弃红高粱的。

红高粱的一生是平凡的,然而,它从上到下都被人们有效地利用起来,生命便有了价值。

像自然界的其他生物一样,红高粱从它的种子埋进土地开始便卯足了劲往上长。发芽、破土、拔节、抽穗、灌浆、成熟,每一个环节都与功利无关,更不会以名望为目的,因为,成长是它的本能。红高粱立足于大地之上、秋色之中,不会为不成大器而卑微;他们浩浩荡荡与小草相毗邻,也不会因为人类赴汤蹈火而自傲。他们默默地贡献出毕生的能量,一代一代在黄土地演绎着——不卑不亢、不媚不俗、不浮不躁,一代一代生生不息地奉献出毕生的能量。

人与自然是分不开的, 我想,红高粱的一生是生命本来的样子。

情系齐鲁★文学先行

   《齐鲁文学》是齐鲁文学杂志社主办的刊物之一时代性、探索性为办刊宗旨,坚持“发表原创,繁荣文学”的办刊路线,发掘和推出了一批中国当代诗人、作家,名篇佳作如林。富有时代气息,可读性强,国内外公开发行。

     投稿须知:

     1、稿件内容健康、结构完整、文笔优美、底蕴丰厚。

     2、诗歌、散文、小小说、散文诗、文学评论等均在征稿之列。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有删改权,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