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强,男,1972年1月生,烟台市福山区人。现任烟台市福山区政协文史委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烟台市作家协会会员,福山区作家协会副主席,《福山文学》副主编。2016年出版散文集《在怀旧与憧憬中砥砺前行》。 追忆家乡的大树林【原创】 我的家乡在烟台市福山区门楼镇(以前称呼兜余公社,后乡镇合并改名),老家的西南方有一片大树林,关于这片树林的故事很多很多。老人们常说,这是一片神奇的树林,里面蕴含的故事几宿也讲不完!这片土地真的这么神奇吗?窃以为,是一种难以割舍的乡情、留恋,撩拨着、也抚慰着常年在外打拼的游子们,在这些把异乡变成久居地的游子们的心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家乡的大树林坐落在福山的母亲河——夹河的西岸,这里也是母亲河拐弯北上的缓冲点。1951年冬春交接时段,为了免除水患,保护河床,扩大粮田面积,保障供给,村里按照上级总体规划,决定实施宏大的造林工程。村干部动员党员群众张贴了大字报,在群众家里作动员时嘴里常念叨的内容,也多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全党动员、全民动手,实现防风、防沙、护地、造田目标”。经过耐心细致的宣传动员,是年初春,村干部带领村里中共党员、共青团员、群众,不顾乍暖还寒、北风飕飕的初春天气,毅然投入植树造林的洪流中,他们在北起邱家庄、紫埠交界处,南达绍瑞口村北与紫埠交界处,全长2200多米、宽80多米的土地上,展开了大会战。 由于当时的经济条件很是落后、贫穷,首先遇到了树苗匮乏问题。“没有苗木,老天爷补。”村干部二话没说,带领党员群众、团员,到老兜余公社紫埠村周边的山上,因山制宜找树苗,他们利用该村西大坡、北渣、南渣、南天门(村周边几座小山的名称,都是老一辈传下来的,沿用至今)几座山头经年累月自然生长的植被优势,使用家里带来的大镐、铁锨、大镢等工具,热火朝天就干上了,刨出来各种树木后,再用绳子捆成一捆捆,最后用牛车拉下山,送到大会战现场。当时的壮观场面,见过的至今难以忘怀,真的是“男女老少齐上阵,试看天下谁能敌?”你瞧,运输树苗的运输树苗,扶苗的扶苗,栽树的栽树,浇水的浇水,好不热闹。 人多力量大。大约用了七天半的时间,一棵棵树苗被栽进地里,栽下的树苗有很多品种:有老槐树、本地槐树、参天杨树、白杨树、柳树、银杏、香椿、皂角、柿子等诸多树种,可谓琳琅满目。 也有一些负面的反响,有人怀疑这样的天气,树苗能否成活是个问题。祖上有句老话:“冬天栽树一场梦,春天栽树一场病!”大会战的地方以前是一片荒芜的土地,人烟稀少,地质贫瘠,保证成活率真的是摆在面前的大课题。人定胜天。常言说得好:树要长得好,关键在维护。村干部知道,栽树,栽树,最重要的是养护。于是乎,接下来,村干部带领党员群众,包干到户、到人,定期对树木进行养护、培植。经过多年不遗余力地栽培、浇灌、修整、维护、打药驱虫等等一系列凡而不凡的工序,这些幼苗还真争气,除了极个别因打药不及时、遭受病虫害等原因致死外,她们年年次第更新,一年一个样、一年一个新变化,形成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彻底平整了早些年发大水被洪水冲垮形成的凹凸不平的泥浪峰和漩涡,避免了水患。 俗话说:“树大招风”。有些不法分子看到这成片的林子,就利用晚上时间偷偷砍伐,大多被临时的护林员撵走,但也或多或少有损失。为了保证树木的安全,防止人为的乱砍滥伐,村两委发动群众,大队购买苗木,在树林南端与绍瑞口交界处,由东向西种植了长80米的花椒树,形成了一道保护网。村里经请示当时的兜余公社党委,雇用瓦工在北端与邱家庄交界处,盖起三间护林房,在当时那真的是相当的震动呀,在福山所有公社中尚属首例。 听我爷爷讲,最早的护林员是解放战争时期受过伤退伍回乡的有功之臣:一个叫李文田,一个叫孙治南,还有一个是烈士的父亲鲍修炎(其儿子鲍身洪和李文田、孙治南曾经是亲密战友,在一次战斗中英勇牺牲,获解放战争烈士荣誉称号)。村干部为了照顾他们三人的个人生活,集体研究决定让他们作护林员,李文田、孙治南和老人鲍修炎在一起,二人待老人如同自家老人,既能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又能为老人抚平思念儿子的创伤。 护林房坐北面南,建成后主要用于护林员在那里休息和办公,房子前面栽了两颗红枣树,东面有一分地的小菜园,是护林员自己开垦荒地种植的蔬菜,寒来暑往基本能自给自足;房子的北面是一条横贯东西的大道,便于运输生活用水和农田灌溉;西面是个库房,里面整齐地摆放着10张铁锨、2把长板斧,还有两辆大国防自行车,是当时弥足珍贵、人人艳羡的交通工具,护林员每天骑着它在堤坝上巡逻,库房的墙上挂着两个口哨和两个草帽。当时村里用的是大伙房,大队党支部统一安排厨师专门做饭,给予一定的待遇,大家都亲切地称呼做饭师傅为“火头军”。每天傍晌午时分,“火头军”骑着自行车来送饭。每当听到自行车车铃一响,护林员就知道送饭的来了,年轻一点的两个护林员李文田和孙志南喜滋滋地跑出屋来接过“火头军”送来的饭菜,端进屋里收拾妥当,再请年老一些的鲍修炎坐下一起吃饭,场面很是和谐感人,就像一家子一样。 大树林的西侧,便是一道拦河堤坝,她像一道天然屏障,把粮田和树林一分为二,起到有效的防护作用。堤坝高2.2米,宽2.6米,坝上足以相对跑开汽车。在防护堤坝西边的斜坡上,群众自发种植了各种各样的水果:有桃树、杏树、梨树,还有桑葚、葡萄和小樱桃,在这些水果树之间,人们见缝插针种着绿茶豆、红高粱等作物。由于土质改良,加上勤劳的乡亲们的殷勤看护,这些水果每年都喜获丰收。一到收获季节,人们看到的是一幅美丽山水画:黄橙橙的杏子,粉红色的桃子,紫红的桑椹,晶莹剔透的葡萄,还有红彤彤的樱桃,挂在枝头,形如宝葫芦的大鸭梨,坠得树枝都弯了腰。这些水果味美纯正,香甜可口,每年村集体为此还增加了不少收入呢。有时候,我和儿时的小伙伴们跑到果园里偷水果吃,正当喜滋滋地大口享受美味的时候,往往被果园看护员逮个正着,于是乖乖地缴枪不杀,被押回村里,回到家里被父母一顿训斥那是免不了的。 时光飞逝,转眼到了1977年、1978年前后,这些林木经过20多年的成长,10米、20米、30米……根系已经深深地扎进土壤深处,沐浴着大自然赋予的天地日月之精华,吸吮着母亲河乳汁的滋养,这些树木有的早已长成参天大树,蓊蓊郁郁,遮天蔽日,成为名副其实的湿地森林。 这些惹人怜爱的树呦,有形如慈眉善目、长髯飘飘的老人的老槐树,有高高在上的参天杨树,有叶片红绿相间、煞是好看的香椿,有仪态亭亭玉立、近年来常被用作行道树的银杏,有袅娜多姿、绿荫遮地的柳树,有枝繁叶茂、个个大柿子缀满枝头的柿子树等等,林林总总,一棵棵形状各异、姿态万千。她们错落有致地挺立,被风一吹,树叶沙沙作响,仿佛参加选美的姑娘在竞相展示自己!春天来了,她们枝叶回春,生机勃发,发芽疯长,百花绽放,香草味道沁人心脾;夏天到了,她们的枝杈间成了欢乐的海洋,蝉、各种鸟儿欢快地鸣叫着,像是在炫耀优美的歌喉;秋天来临,凉爽的秋风清扫着树上的污浊,各色树叶哗啦哗啦地迎风招展,拥抱来之不易的收获的季节,之后,金黄色的叶子在看遍人世间的繁花似锦后,依依不舍地飘落下来,在天地之间飞舞;冬天来了,仿佛一夜之间眼前一片白雪皑皑的世界,树枝上挂满了雪雾,信步走进这白茫茫的天国,此时什么都不要想、什么都不要做,心灵受到洗礼,感觉自己变得和雪花一样纯洁白皙,真是一种至善至纯的享受。半响,阳光和煦地照进来,雪慢慢地、慢慢地融化了,融化成水。一年的烦恼、疲累被荡涤得一干二净,心也随之融化了。多么和谐的世界! 常言说得好:“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这是古人经过多年总结出的一句老话,原意是说,英俊潇洒的小伙子,会招徕美丽善良姑娘的芳心。家乡的大树林,也赢得了纷至沓来的回报:一时间,各级政府及有关单位领导,纷纷率队前来观摩学习,本地政府及相关部门领导多次外出参会交流推广经验,现身说法介绍推介改造大自然成果的切身感受。威海当地的渔业部门和烟台周边的渔业部门,多次前来洽谈,采购大槐树作为材料加工制作渔船,因为槐树材质优良,制作船板、船筋等,非常坚固耐用,并且有很好的防腐本能,销路打开,深受欢迎。老百姓做梦也想不到,当年“胡乱”栽下的树,竟然为村集体、公社(当时称兜余公社)带来一笔可观的经济效益。 随着当地政府对“福山母亲河”——内外夹河的大力整治,母亲河的面貌焕然一新了。工人们清理淤泥、平整河底,扩充了河两岸的区域面积。更为令人称道的是,政府集中人力物力财力,对夹河两岸用大青石条进行了浆砌。但令父老乡亲不能接受的历史时刻也到来了。时间进入到2000年,当地经过多方做思想工作,让老百姓接受了这个残酷的现实,对夹河岸边的土地,包括大树林进行了种植业产业结构调整,大树被砍倒,改种大樱桃。延续多年的家乡的大树林转瞬间退出了历史舞台,变成了当地的大樱桃采摘园生产基地。当时很多老人听说此事留下了热泪,至今谈论起来仍唏嘘不已。 今年春节,本村的初中同学、小学同学聚会在一起互致问候,很多常年在外的同学们相聊甚欢、甚至眼含热泪,话题不知道怎么聊到了家乡的大树林,可谓感慨良多。 时光飞逝如白驹过隙,一晃50多年过去了,我经常回忆起家乡那片气势磅礴、郁郁葱葱的大树林,她已经印在了我的脑海中,一刻也不敢忘怀。我经常一个人来到母亲河僻静幽深的岸边散步,欣赏着丝丝垂柳仪态万千的容颜,微风轻拂,如披着长发、婀娜多姿的少女在河岸边翩翩起舞。母亲河全长65公里,常年流水淙淙,滋润着福山的山山耩耩,快乐的小鱼在水中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群似乎是野鸭子一类的水鸟在半空中飞翔,时而俯冲下来低至水面叼一只猎物继续飞走,我猜是捉住了一条小鱼。忽地忆起毛泽东同志在1925年作的词《沁园春·长沙》中有:“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放声朗诵,自有一份豪气冲天的自豪感、成就感。背诵着伟大领袖的美丽词句,感受着夹河岸边如诗如画的美景,看着碧水绿妆,听着微风轻拂河中叫不上名字的水草发出的沙沙响声,我有一种如梦如幻的感觉,恍若又回到几十年前家乡的大树林中,感受着早上的阳光照进树林,数千道或紫或红五颜六色的光线照进林中,氤氲在一片轻纱似的云雾中,仿佛穿越千年置身于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河里的清水潺潺流淌,仿佛在诉说着那些生命中错失的时光,诉说着难以计数的生命过往、喜怒哀乐、爱恨情仇,唤醒尘封的记忆,找回昔日的旧时光,家乡的大树林似乎又来到了我的面前,忽地越来越清晰,忽地又越来越远,我想伸手抓住,可是忽地又不见了……用力眨眨眼睛,定睛一看,眼前的夹河边也有一片小树林,虽然没有记忆中家乡的那片树林那么大,可这才是真实的存在,也许会存在得很久、很久。 我思念家乡的那片大树林,惦念家乡的一草一木,因为她们已经深深嵌入我的血液中、我的生命中……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