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增伟,自认字始便嗜好阅读,信奉本分做人,踏实做事,平实为文。喜欢刘绍棠、路遥、孙犁、沈从文、汪曾祺等大家作品,所谓赤子其人,温良谦和,诗之教也!作品多见于《平度日报》《今日平度》《有个女孩叫小小》获山东省大学生征文比赛一等奖;《冬深夜长好读书》《年年有个七月七》《二月二龙抬头》等作品发表于《文化平度》;《风光秀美大泽山》发表于《平度视窗》创刊号;《槐花香鲅鱼鲜》发表于《平度画报》创刊号等,现供职于平度市委群工部。 又是中秋月圆时(外一篇)【原创】 中秋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中秋最令人回味的是团圆。 记忆中的月饼是大大的,圆圆的,用那种老式油纸包裹。上面附上一张方方正正的红纸,图案是艳丽的嫦娥奔月,用红绳打结。通常是两个一斤,再后来有了4个一斤的;馅常常是五仁的,一般有花生仁、芝麻仁、核桃仁、杏仁、瓜子仁,青红丝、冰糖粒等调馅,口感是香甜的。 常常是在我上学的路上,祖母喊住我,给我一个大月饼,就是那种半斤的。八十年代初,人们的生活还是少衣匮食的,月饼自然是一种奢侈品,通常是用来孝敬长辈和老人的,家乡的风俗年轻的男女定亲后,女方是要给婆家送月饼的,婆婆收到后则要给未来的儿媳礼钱的,还有女孩子出嫁后第一个中秋节要给娘家的亲戚长辈送月饼,通常还配有烧鸡和时令瓜果,在那个年代无疑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然而不送则要遭邻里乡亲嗤笑的。 一般的孝亲送礼就是月饼加西瓜,如果再有烧鸡一是家境丰厚,二是敬意很重的礼品了。通常在西瓜大量上市的时候,要好的人家就打发晚辈给家族中的老人或亲戚送月饼、送西瓜。祖母年近八旬,自个的闺女、儿子,娘家的侄子外甥一大串的晚辈,祖母人又慈善豁达,乐善好施,邻里乡亲的受过她帮助的都要在这时候表达一下心意。于是大田里的西瓜刚刚上市,祖母家的亲朋好友就开始接二连三的上门探望了,家里的月饼也就陆续不断。那时候月饼是稀罕的食品,老人一个人吃不完,又不能直接送给儿子们,于是孙子孙女们便有了口福,常常飞奔着告诉她“奶奶,我姑来看你了,奶奶,那个表叔又给你送月饼了。”这时的祖母总是笑着埋怨来人,“看你,又花钱,来看我就很高兴了。”晚辈则笑答:“孝敬老人家,应该的”。 虽然是金贵又美味,毕竟不是主食,祖母便常常分给孙子孙女们,时间长了怕变味,祖母就把月饼隔三差五的蒸一蒸。我小时身体瘦弱,祖母特别疼爱,常常在我上早学时特意在门口张望,一看到便喊住我,塞给我一个大月饼,有时候还是热乎乎的。因为肠胃弱,对美味又香甜的月饼虽然很喜欢,却也吃不多,而祖母又常常留给我,可能吃多了吧,因此对月饼便减少了渴望,俗语说“不馋了”。 月饼是传统佳节中秋节的标志食品。据史籍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唐朝初年,中秋节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有“八月十五中秋节”的句子。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中秋时节月亮圆满,象征团圆,因而又叫“团圆节”。明代《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也"。 月饼是和八月十五—仲秋节连在一起的,每逢仲秋,家家都要赏月吃月饼,那个年代月饼还是很少很金贵的,不少农家人便自己做月饼,有专门做月饼的木质模具-月饼卡子,圆圆的大大的,图案一定是嫦娥奔月的。 做的都是北方传统的五仁月饼,是用花生仁、芝麻仁、核桃仁、杏仁、瓜子仁五种料炒熟后去皮压成碎丁,最后加入白糖调制而成。中国古代有“仁、义、礼、智、信”五种道德准则,而“五仁”正好与之谐音,表达了人们对为人处世的美好追求吧。核桃仁、瓜子仁在八十年代初是很少见的,常常是红糖、芝麻、花生三种主料,加一点杏仁,在孩子们眼里便是美味了,祖母常常和母亲一边做,一遍唠叨那些中秋的传说,什么嫦娥奔月了,朱元璋月饼起义了,年年讲,小孩子年年也听不厌。 中秋节气往往是在秋收前后,一年已进入秋季,田里的庄稼正待收获,丰收的年景已在眼前。尽管忙碌,农家人还是尽可能地抽时间改善一下生活,将饭菜调理的丰盛些,一家老小团聚在一起热热闹闹吃顿饭,犒劳大半年的辛劳,中秋节的晚宴是团圆也是丰收的奖赏。 小时候,就是炒几个农家菜,饭后则是单一的月饼,那时候平原地区时令瓜果也是很少的,常常一斤月饼一家老小分着吃。因为父亲家中排行老大,只要是团圆节包括年除夕祖母都在我家过节,随着生活的改善,烧(烤)鸡也进入了农家人的中秋宴。有时父亲刚买回来,有时候是姑姑特意买刚出炉的送回来,烧鸡往往还是热乎的,父亲一定撕一只鸡腿先让奶奶吃,奶奶不肯,又递给孩子,那时候虽小,却都知道好东西要让老人先吃,推来推去,最后祖母总是尝一小口,让父亲拿去拌菜,一家老小共同品尝。祖母是有福的,儿孙孝顺,自个身体硬朗,九十多岁的人了,依然能吃能动,还吃得了炒花生。 生活慢慢的好了,烧鸡也成了农家人常见的节日美食,家人依然习惯先给祖母个鸡腿吃,老人安然受之,怡然享受天伦之乐。九十年代出现了肉食烤鸡,又香又肥,然而口感毕竟不如家养公鸡,慢慢淡出了人们的食谱。 “秋风起,蟹黄肥”,进入2000年,农家人的生活更是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月饼品种愈加繁多,京式、广式、乃至港式、日式等等不一而足;口味更加丰富,有甜味、咸味、咸甜味甚至麻辣味;馅料更是五仁、枣泥、豆沙、椰蓉、蛋黄、火腿等等特色纷呈。除了品尝美味的月饼,中秋正是“八月蟹子顶盖肥”的时候,随着生活的殷实,青岛的特色海鲜—大梭蟹也走入了百姓中秋佳节的餐厅厨房,有时候出嫁的孙女送回家,有时候孙子们买来过节,从海虾、蟹子到时令水果,节日的团圆宴丰富多彩,“春吃尖脐秋吃圆”,中秋之夜,重孙们也知道给老奶奶大虾吃了,母亲依然挑一个圆脐大蟹子剥给祖母吃。 祖母在百岁那年安然离去,母亲也因为年迈不再一个人在老屋居住,于是仲秋到那个儿女家就在那家团聚,母亲在那,那里就是团圆。 仲秋最令人记取的是月饼;中秋节,最令人回味的是团圆。月亮升起来了,今晚的月亮很大很圆,又是一年中秋月,又是家家团圆时。 ◆冬日的时令美味:大白菜 最早接触文学作品中的白菜,是初中时的语文课《藤野先生》,文学大师鲁迅写道:大概是物以稀为贵罢。北京的白菜运往浙江,便用红头绳系住菜根,倒挂在水果店头,尊为“胶菜”。“胶菜”亦即胶州大白菜,胶州白菜是我国久负盛名的地方名特产,白菜栽培历史悠久,远在唐代即有种植,宋、元时期白菜大量销往江、浙等地,明代开始出口海外,公元1875年,清朝光绪年间,山东胶州出产的大白菜“胶菜”在东京博览会上展出,从此名扬天下。 苏东坡曾诗云“白菘似羔豚,冒土出熊蟠。”菘即大白菜,把白菜比作味美的羊豚、熊蟠,这是对美味的大白菜最生动的比喻。以画虾驰名的国画大师齐白石先生也爱画白菜,他的一幅写意大白菜图非常著名,其中画上题句道:“牡丹为花中之王,荔枝为百果之先,独不论白菜为蔬菜之王,何也?”,大画家齐白石画中题诗为白菜鸣不平,白菜为“百菜之王”的美誉也因此广为传诵。 “白菜乃百菜之王。”是我国广大劳动人民的主要食用菜之一。特别是在北方地区,每年秋、冬、春三季,它都在人们的餐桌上占有相当大的比例,有“种一季,吃半年”,“白菜吃半年,医生享清闲”等说法。白菜有“帮嫩薄、汤乳白、味甘甜,营养高、生食爽口、热食味腴、耐储藏、易保管”等特点,既可以热炒,也可以凉拌,油炒、水煮、腌制、醋渍均可,荤素皆宜。所谓“粟为口中食,菘为养老药”,实在是难得的好菜。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那时候没有蔬菜大棚,也没有反季节蔬菜,每年到了冬季,家家户户的主菜就是大白菜。记忆中冬天蔬菜贫乏,少量的菠菜,芹菜,再就是当家主菜—大白菜了。到了冬季,家家户户都要挖菜窑储白菜,“立冬萝卜小雪菜,小雪到了出白菜”。小雪节气一到,家乡人就赶紧“出(收获)”白菜,然后忙着储存过冬菜了。一般在房屋前后或附近挖一长方形土窑,深约一米,大小根据储菜的量而定。白菜稍微晾晒,然后一颗颗根朝下整齐的码到菜窖里,先覆盖上薄薄的一层土,利于白菜透气呼吸,待到了深冬,天寒地冻时则厚厚的将土填满菜窑,再覆盖上一层层玉米秸保温,大白菜就可以舒舒服服的在里面渡过整个冬季,农家人啥时想吃就掀开玉米秸丛菜窖里挖出来几颗来。 白菜从老菜帮到白菜心皆可入菜,蒸、炖、炒、熘到生吃、包饺子、包子百样皆宜。生活艰辛的年代,物尽其用,老菜帮也舍不得扔的。一般特别老的菜帮剁碎了喂鸡,凤干的菜叶喂兔子,只要还能吃的菜帮乃至菜根都放咸菜缸里腌制,巧手的农妇将腌好的菜帮加点菜油作饭时放锅里一整,撕成一条条缠在玉米饼上咬着吃,不亚于当今的咸菜鲅鱼小饼子。白菜根照样下饭,白菜根口感粗糙,麻刺刺的,咬起来很劲道,地瓜粥玉米稀饭绝对要多喝几碗。宋代儒家汪革说“咬的菜根,百事可成”,农家人不懂这些,但照样玉米面饼子咸菜吃得有滋有味。《菜根谭》中有一句名言:“真味是淡,至人如常”,平平淡淡就是福,不需要大富大贵,清淡的日子,农家人也能享受到精神的富足。 溜白菜在过去那个年代是当主菜上宴席的,年节来客了,炒一道溜白菜,用白菜帮削成均匀的薄片,加上泡好的山蘑菇,厚厚的干粉皮,再配上薄薄的的五花肉片,爽滑而可以大口朵颐。 老伙计冬闲时节串门聚餐,最推崇的是醋溜白菜。耕耘了春,收获了秋,冬季里的日子适合“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相熟的老伙计割斤猪头肉,揣一瓶地瓜烧,八十年代的农家没什么好菜,一般炒碟花生米,炝盘芹菜,切一盘猪头肉,再醋溜道白菜,虽不丰厚,却又齐整。要好的父亲,将鲜嫩的白菜先削片再切成细丝,下锅一炒,多放些醋,出锅前放点香菜提味,白的白菜绿的香菜,愿意吃辣再加点红辣椒,光看颜色已勾起食欲,吃到嘴里酸中微甜,绝对是美味的下酒菜,老伙计们吃吃喝喝,聊聊收成,谈谈古今,不知不觉夜就深了。踉踉跄跄告别主人,“有空再来啊”,“回吧,都半宿了,早点歇吧.....不知什么时候地上已落了一层雪。 下雪的时候,单位的同事喜欢聚餐,九十年代乡镇暖气还不普遍,不少单位冬季取暖是用烧煤的炉子。几位同事买两斤豆腐,割斤猪肉,削上一大棵白菜,用铁锅放到炉子上一块炖,不一会热气腾腾,香气四溢的大锅炖菜就出锅了,吃的人们浑身暖和和的,全然忘记了窗外大雪纷飞,北风呼啸。 飘雪的冬季是和过年连在一起的,白菜依然担当者农家厨房的主要角色。腊月三十的早上,老家习惯是炖白菜,吃大米饭,俗称接年饭。一般是头天晚上就把做饭用的主料备好,淘好米,切好菜,还有粉条,豆腐、猪肉,豆腐是大块的,肉也要切成大块的,那个年代农家一年到头很少见油星,更不用说食肉味,过年了,一定让一家老小享享口福,那就从接年饭开始吧。所以父亲总是特意将肉切成大块,和白菜、豆腐一起炖,取其“都福百财”的祥兆,而且菜不能当顿吃完,一定要剩菜,所谓“剩财,年有余财”,孩子们只要过年有肉吃就很高兴了,老少欢喜,家人和睦,一年里辛勤劳作,福气财气自然而来。 因父亲是老大,每年祖母都是在我们家过年,尤其是除夕夜,那是绝对的合家大团圆,祖母、两个叔叔、婶婶乃至父亲的堂弟和他们的孩子,大大小小、老老少少二十多口,都在我家陪祖母守岁。热热闹闹的团园夜,每逢这时候都要准备两大桌菜,其中一道菜是老少皆宜,也是孩子们嚷嚷着每逢年夜饭必吃的,那就是父亲的拿手菜—芥末白菜,也叫“热合菜”。把白菜削成不规则的大小适中的薄片,放热水里一焯,芥末粉用小碗盛了放锅里蒸,加热后用米醋调匀,猪下货切片,然后白菜、猪头肉、调好的热芥末往上一浇,放大盆里趁热搅拌,大盘的热合菜就上桌了,孩子们早就迫不及待,一大筷子入口,那辣辣的气味直攻鼻子,顿时眼泪就出来了,却仍嫌不过瘾,又嚷嚷者去夹下一口菜了。 年三十大年初一新旧交替,家家户户都要吃饺子,而饺子馅必然是白菜,再包上一角、五角的硬币,俗称元宝,或者包上糖,小小的饺子保函着农家人的希望:新的一年家家财源广进,户户生活如意,甜甜蜜蜜。 而今过年的饭菜愈加丰盛,大鱼大肉吃多了,也吃腻了,人们就喜欢开胃爽口的菜,譬如凉拌白菜、白菜海蜇皮。凉拌白菜的白菜尽量选嫩叶,最好是白菜心,生吃略带甜味,油条切碎,而且油条要陈的,那种放久了变得干硬的,这样咬起来劲道,有嚼头,用捣碎的大蒜一拌,生鲜甜辣,酸爽可口,绝对符合现代人喜食清淡的胃口。 从古到今人们都非常推崇白菜的保健养生功能,明代名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写道:“菘性晚凋,四时常见,有松之操,故曰菘。”中医认为白菜微寒味甘,具有养胃生津、利尿通便、清热解毒等功效,民间则有“鱼生火,肉生痰,白菜豆腐保平安”之说。现代科学同样看好白菜的保健美容功能。白菜中所含果胶,能帮助排除人体多余的胆固醇;白菜中的纤维素不仅促进人体对动物蛋白质吸收,而且富含维生素C、E,有润肠、排毒、减肥、护肤、养颜功效。多吃白菜,有益身体健康,害病的人少了,医生自然就要“享清闲”了。 现在一年四季蔬菜不断,冬季的菜谱也照样花样繁多,可我却对白菜情有独钟,白菜炖豆腐,白菜炖粉条,白菜炖海带,白菜炖蘑菇......百吃不厌。小小的白菜全身是宝,从叶到心,都可供人食用;不论搭配什么食材都坦然受之却又不改其甘醇宜人的本色,当之无愧的“百菜之王”。细细一想,我们做人做事可否学学白菜?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