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首届“建林杯”诗歌评论赛优秀作品展

 齐鲁文学 2020-08-06

●●●●

鉴赏往来

《诗意的多向性与诗歌鉴赏》

连  方 

编语诗歌是一种特殊的文学体裁,诗歌是创作者与阅读者共同完成的。罗振亚说:“任何诗歌都如维纳斯的断臂,只是半成品。只有经过读者的阅读、理解和审美再造,它的价值才能得到最终实现。”在阅读、欣赏诗歌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其语言、形象、情感、诗艺等特性,来捕捉诗歌艺术美的本质与精髓,这个过程是感知、学习、借鉴的过程,既能提高自我审美情趣,又能提高自我创作水平。

首届“建林杯”诗歌评论赛完美收官,感谢大家热心的关注、参与、支持!现将获得优秀诗评奖的名单公布如下(排名不分先后):

王兴中(湖北)《文明薪火永相传》
严来斌(江西)《历史纵深感带来村庄的肃穆》
陈怀(安徽)《从细细品尝几粒谷物里读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邓刚(四川) 《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村庄》
刘军华(广东)《细小的谷物  深沉的感恩》

赛题诗歌文本:

◎几粒谷物被我细细品尝

文/立夫

我看见烟火的村庄

在木窗格子里跳动

我们的祖先光着身子

将石头和木棍一起搅合

迸发出人类文明的星火

一个黑夜繁殖了一个女人

一个女人,繁殖了祖先的村庄

我看见流水的村庄

在长江的两岸飘荡

我的父兄们弯着身子

驮着家族的粮食和布匹

抵达新村,重新安生立命

流水声像一个沉重的呼吸

我的村庄,在一朵秋菊里开放

我看见美丽的村庄

田垄如棋,草木安详

一纸渲染人间的颜色

开始由翠绿变成了金黄

那些被汗水浸润过的村庄

举起一粒一粒明亮的谷物

金色的芒,蕴聚着高贵的信仰

此刻,我伸出双手

轻轻抚摸月光的肌肤

几粒谷物被我细细品尝

没有比这更幸福的时刻了

我希望,太阳落在屋前的晒场

月亮落在我家后院的簸箕上

秋梦,收容所有的贫瘠和忧伤

参赛作品一:

《文明薪火永相传》

王兴中(湖北)

——立夫的《几粒谷物被我细细品尝》赏析

       纵观全诗,立意辽阔而深远。写者站在历史的窗口,首先让视线逆行穿越,抵达我们的祖先,感受文明的起源;其次让视线折返,追寻文明发展之旅;再次,让视线拉回当下,看到了当代文明的光芒;最后,让视线聚焦未来和梦想 。

     诗中将一种源远流长的物质世界(地球)浓缩为一座村庄,将延绵几千年的文明发展进程暗示为流水。以小见大,以大化小。把一个难以言状的庞然大物或遥远的历史过程与我们日常事物相类比,凸显了意象的强大功能,彰显了诗人在炼意或炼词方面的机敏与智慧。

     我们不妨循着文本的思路,把诗分成文明发展三个时期,即早期、中期和后期(未来)。写者十分巧妙地选取了不同阶段的典型场景来诠释其发展特征。早期的钻木取火,中期的颠沛流离,后期的安居乐业以及未来的幸福美满,这每一个镜头让我们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写者通过注入一种美好的情绪把这些碎片串联起来,让其形成一条文明发展的艰辛之路、创造之路和光明之路。

      读罢此诗,让我们不难看出:被细细品尝的谷物早已超越了本义,它是一种人类最美的创造与奋斗的结晶,是一种人类文明的发展成果。

      诗的最后三行隐含对未来的渴望,意味深长。在当前农村城镇化的今天,因高楼林立或滥开发而引起日照受限和环境恶化现象日趋严重。“我希望,太阳落在屋前的晒场/月光落在我家后院的簸箕上”,貌似平淡之笔,其外延却十分宽阔而深刻。诗人给我们描绘了未来生态文明的幸福美景。让我们畅享月光和阳光,让我们与贫瘠忧伤永远告别,让我们的地球家园越来越健康美丽!

作者简介:王兴中,《中国诗歌网》“每日好诗”评点上过头榜,中国作协组织的首届国际诗酒文化创作大赛荣获优秀奖。现任《湖北诗歌》编辑以及《大东北诗刊》和《雨后春》诗评。

参赛作品三:

《历史纵深感带来村庄的肃穆》

           ——读几粒谷物被我细细品尝

严来斌(江西)

读立夫这首短诗,像是在和诗人一起品尝几粒甘甜的谷物,同时在细细品味充满烟火、流水、美丽的村庄。

这一首乡土诗节奏分明,层层递进。在烟火的村庄,诗人划下了文明的星火,一般而言,“人类文明”这样的“大词”容易陷入空洞的呐喊,索然且无味。因此诗人使了巧劲,从黑夜繁殖了女人,推演到女人繁殖了村庄,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既有不俗的思维逻辑,也给予这一节诗喘息的空间。进而抵达流水的村庄、美丽的村庄。这不仅仅是村庄在成长,更是这首诗的诗味在不断地延伸。

第二三节可以说写景抒情更强烈些。粮食和布匹使得我们可以安身立命,感恩于父兄辈弯着身子,驮着疲惫,无私奉献。在秋菊里开放的村庄,顺利导引出美丽的村庄。“田垄如棋,草木安详”,运用比拟的手法,村庄的容颜令人大为惊叹,将田垄喻为棋子,将草木拟人化静态化,充分体现了诗人不落俗套的想象力,给诗歌平添了一抹人间原野的翠绿与金黄。“金色的芒,蕴聚着高贵的信仰”自古以来,我们中国人都是信仰宽厚质朴的土地的,紧接着注入一种欣悦振奋的情感,更是对这土地深深沉沉的爱。
最后一节,“几粒谷物被我细细品尝,没有比这更幸福的时刻了。”我想这是诗人的真心话。月光、谷物、幸福的时刻、太阳、月亮等等,一些虚实结合的意象,以情贯之,所以感人肺腑。“秋梦,收容所有的贫瘠和忧伤。”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可以理解的自省和反思,并非所有的村庄都如诗中所描述的那般静谧祥和怡然。正因如此,我们在秋天种下不凡的梦,于翌年春发芽。尾句出其不意,看似和全诗稍许格格不入,实则带有诗人的思绪,是一种有心的升华,令人耳目一新眼前一亮。
总之,这是一首常见的带有乡土情结的诗作,但并不完全的中规中矩,有自己独特的感觉与创作。全诗是“我”生活的村庄的一个剪影,同时是一段详略得当的乡土史。短诗不流于绚丽的笔墨,而流于真切的情感。读后,可以说是足见笔力和真性情的佳作。

作者简介:严来斌,笔名风满楼,1998年生,写诗兼评,作品散见各地报刊杂志。

参赛作品五:

《从细细品尝几粒谷物里读出人类文明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

陈怀(安徽)

从诗题中读出了作者写作的用意,把人类文明的发展的几个重要时期当成“几粒谷物”,细细品尝其中各时期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人类从光着身子的猿人开始发展,其实也伴随着的是养育着人类发展史的食物的发展,作者的细细品尝的几粒谷物,把人类的文明当成谷物来细细品尝,也体现出作者写作的入味,把人类的发展当成谷物品尝其味。“用将石头和木棍一起搅合/迸发出人类文明的星火”,诗作的第一段点出了人类发展的开始,只是简单的使用石头和木棍,搅和成原始的钻木取火,有了火,才真正的使人类开始进入“文明”,“人类文明的星火”开始燎燃。“一个黑夜繁殖了一个女人/一个女人,繁殖了祖先的村庄”,把人类文明最早的母系氏族之前的混乱生活当成“黑夜”,从黑夜里繁殖的女人,点出了人类进入文明的开始是母系氏族,女人领导人类开始有秩序的生存,一代代传承、生息繁衍。第一段里,作者从远古最初的文明写起,用“火”与“女人”点明了人类文明的起源是因为火让人类的生活改善,母系氏族开始,人类文明的社会慢慢发展而来。

     第二段,从长江流域点出了人类最早的发展史,是在长江流域两岸依水而居的文明史。“我看见流水的村庄/在长江的两岸飘荡”,这点出远古的人类按“村庄”集居,不断迁徙,如同在长江两岸“飘荡”。“我的父兄们弯着身子/驮着家族的粮食和布匹/抵达新村,重新安生立命”,这句我的父兄们开始点出人类文明史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转变,男人开始当家,为家族的粮食与布匹辛苦劳作,粮食和布匹已成为生存的最基本条件。“流水声像一个沉重的呼吸/我的村庄,在一朵秋菊里开放”,此句写出了人类文明的发展,经历了几多风风雨雨的磨难,向流水向前流,作者有意加了“沉重”,表达出作者对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感悟,虽然经历了磨难,作者用“秋菊”比喻人类的发展是高雅与快速,可谓“妙”,秋菊的象征花开富贵,而且突出了我们黄肤色的人类特点。

第三段“我看见美丽的村庄/田垄如棋,草木安详”作者把人类发展史写进了现在,也用“田垄如棋”表现了世事如棋,同时抒发了现在的社会里“草木安详”,表达了作者在现今美好生活里的幸福快乐。“一纸渲染人间的颜色”写出了现今我们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创立的新中国,飞速发展强大,像庄稼走向成熟,“从翠绿变成了金黄。“金色的芒,蕴聚着高贵的信仰”,表达出作者对共产党的崇拜与信仰。

     最后一段“几粒谷物被我细细品尝/没有比这更幸福的时刻了”点出了作者对人类的文明发展的几个重要阶段,通过细细品尝谷物的方式表达出作者认为的只有现在的阶段是人类最幸福时刻。“我希望,太阳落在屋前的晒场/月亮落在我家后院的簸箕上”此句写出了作者美好的希望,希望我们中国统一全世界,成为一个大家庭,希望现在全世界和平没有战争。最后用“秋梦,收容所有的贫瘠和忧伤”,点出我们的大家庭领导全球还处于贫困和战争等国家共同发展,走向富裕和平之路,走向“秋梦”。

     此诗磅礴大气,用短短的诗句描写出人类发展的各时期情况,带领读者领会人类的文明发展史和对现如今美好生活的感恩与向往,不愧为一首佳作!

作者简介:陈怀,安徽安庆人,70后,自由写诗人。喜爱捕捉诗意语言,用诗歌丰富自己的生活。作品散见于《中国诗歌网》《安徽诗歌》《长江诗歌》《诗网络诗刊》《当代精英文学》《诗梦撷英文学》《中诗社》《一线诗人样本》等网络平台、刊物及公众号,《麒麟诗刊》主编、诗评,《诗路文风》责编。诗观:文字的事物,构建心灵的天堂与地狱。

参赛作品七:

离我们渐行渐远的村庄

——浅析立夫老师诗歌《几粒谷物被我细细品尝》

邓刚(四川)

立夫老师给我的印象,他是一个对诗歌有敬畏感的、在用灵魂写诗的真正诗人。他的诗歌有着深刻的、现实的意义,是对生命或灵魂的审视或反省。而且他还是一个有情怀的诗人,对社会、对环境的关注,使他的诗更具有难得的厚重与开阔。
这首作品前三节诗人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站在历史的高度,还原了一段人类文明的进化史。
首节,从人类的起源开始,穿越历史的烟尘,通过“烟火”、“木窗”、“石头”、“木棍”、“星火”、“黑夜"、“女人”等词语的缀连,展示了母系社会的原始画面,表达了诗人渴望社会或者自我回归到一种简单质朴而又不乏生息的愿望。
第二节,“我看见流水的村庄/在长江的两岸飘荡/我的父兄们弯着身子/驮着家族的粮食和布匹/抵达新村,重新安生立命”。历史发展到父系社会,他们迁徙而来,驮着理想与希望,临水而居,长江流域的文明史就此掀开。“流水声像一个沉重的呼吸/我的村庄,在一朵秋菊里开放”。村庄的繁华如一朵秋菊绽放,人类的生息繁衍诉说着思想深处的那些往事依稀。
第三节,“我看见美丽的村庄/田垄如棋,草木安详/一纸渲染人间的颜色/开始由翠绿变成了金黄/那些被汗水浸润过的村庄/举起一粒一粒明亮的谷物/金色的芒,蕴聚着高贵的信仰”。诗人用绚丽多姿的笔从地貌与颜色上来描绘了一个美丽的丰收的村庄。这是一个现代文明的村庄,也是诗人对村庄所期望的,内心所规画的样子。表达了诗人对田园生活的一种向往与期冀。
末节,“此刻,我伸出双手/轻轻抚摸月光的肌肤/几粒谷物被我细细品尝/没有比这更幸福的时刻了/我希望,太阳落在屋前的晒场。月亮落在我家后院的簸箕上”。诗人把他的感触、思想、希望、信仰完全融入到诗歌所营造的唯美的意境中。情感在高潮中递升。末句“秋梦,收容所有的贫瘠与忧伤”。笔锋斗转,薪火相传的村庄经历了由简至繁的发展,却在文明发达的当代又衰败了下去,瞬间把残酷的现实延伸出来,它的“贫瘠与忧伤”跟意象中的村庄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和诗人的意识又形成了一种冲突的结构,可以说诗中村庄的一切美好都可谓是虚拟的、想象的或者流逝了的。两相比较蛰伏着一股复杂的怀旧意绪,也起到了非凡的诗歌艺术效果。
这首诗表面的平淡中具有一种强烈的现实意识,让我们时时能感受到这首诗背后的深思。诗人利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村庄自然存在的几种简单形态牵引出内心的喻指与多方位的社会指向。末句“贫瘠与忧伤”两个词更是承担了残酷现实的重量,以此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意指效果。村庄离我们已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繁华的城市和快节奏的生活,可诗人并没有感到快乐,却骤然发现那个最初渴望简单的自己已荡然无存。更甚的是诗人的这种想回归简单的愿望相对于残酷的现实来说也只不过是一种奢侈,这是诗人的悲哀,也是社会的悲哀。
立夫老师用诗歌的语言进行一次愿望的回归,寄托一种寻根意识或者乡愁,而村庄的样子则是他理想的诗歌图景。他把一些平常的简单的物象赋予生命力,使读者感到思维的开阔与内涵的深度,从而达到一种意识的思考。这就是诗歌的难度与功力,也是立夫老师做为一个真正诗人的意义。

作者简介欣颜涵涵,原名邓刚,四川仪陇县人。银河悦读网金牌驻站作家,作品散见于各类报刊杂志及文学网站,并多次获奖。现任齐鲁文学福建交流中心诗歌评论员。

参赛作品九:

细小的谷物  深沉的感恩

        ——赏析立夫老师的《几粒谷物被我细细品尝》

 刘军华(广东)

反复阅读立夫老师的这首诗,酝酿写一篇诗评,可一连好几天都没有找到突破口,百思而不得其解,迟迟下不了笔。直到回到乡下的老家,在二哥家,看到院子里晾晒的金黄稻谷,客厅里堆成小山似的一袋袋稻谷,无意间瞥见正墙上的祖宗神位,看着上面的对联——千年祖德如山重,万代宗功似海深,犹如一道闪电从我脑海中闪过,思想瞬间被照亮。
我们还是先来逐节逐句地分析一下原诗吧。

  第一节,“我看见烟火的村庄/在木窗格子里跳动”,“烟火”表示祭祀,在祭祀的烟火中追想。“我们的祖先光着身子/将石头和木棍一起搅合/迸发出人类文明的星火”,这是写原始祖先们使用石头和木棍这些工具来钻燧取火。“一个黑夜繁殖了一个女人/一个女人,繁殖了祖先的村庄”,“一个黑夜”代表蒙昧的没有开化的原始社会。“一个女人,繁殖了祖先的村庄”指的是母系氏族社会。

     第二节,“我看见流水的村庄/在长江的两岸飘荡”,其中“流水的村庄”把村庄比作流水,意思是村庄像流水一样迁徙。“我的父兄们弯着身子/驮着家族的粮食和布匹/抵达新村,重新安生立命”,写父兄们带着必需的物资,到新的地方开基建村。“弯着身子”“驮着”“流水声像一个沉重的呼吸”写出了迁徙的艰难。“我的村庄,在一朵秋菊里开放”既点出了创建的时间,又表达对祖辈们创建新村的歌颂。

第三节描写了村庄田野如画般美丽景象,是对祖辈们辛勤劳动的赞美。“那些被汗水浸润过的村庄”,指的就是祖辈们用辛勤的汗水,建设出一个个美丽的村庄。“举起一粒一粒明亮的谷物/金色的芒,蕴聚着高贵的信仰”,什么“高贵的信仰”?从“谷物”和“金色的芒”可以得到启示,那就是只有通过辛勤的劳动,才能创造出幸福美好的生活。
第四节表达诗人深沉的感恩与美好的祝愿。“此刻”表明诗人从追思回到现实。“我伸出双手/轻轻抚摸月光的肌肤”,采用拟人写法,把月光当作人来写,当作美人来写,极写现实之美好。“几粒谷物被我细细品尝/没有比这更幸福的时刻了”,诗人细细地品尝几粒谷物,感到无比的幸福。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那是因为诗人经过一番追思,从祖辈的诞生、迁徙开基、建设村庄,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不易,是祖祖辈辈们用汗水用鲜血浇灌出来的,所以倍觉珍贵,倍觉美好。最后诗人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希望秋天的丰收,给人们带来喜悦,带来幸福,“收容所有的贫瘠和忧伤”。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本诗具有内容丰富、思想深远、构思精巧、语言新奇的特点。
内容丰富本诗从内容上看,先追思祖先的诞生、祖辈们艰难的迁徙开基、用辛勤的劳动建设村庄,感受到现实生活的珍贵与美好,并表达自己美好的祝愿。   
思想深远本诗表达了对祖先们功业的赞颂,表达对祖先们的深沉的感恩。正如人们在祖先牌位上所写的对联——千年祖德如山重,万代宗功似海深,我们今天幸福美好的生活,是历代祖祖辈辈们努力奋斗,艰苦创业的结果,是一脉相承所传承发展下来的。他们不但在延续生命,而且他们用辛勤的汗水种植出谷物养育生命。饮水思源,我们不能忘记列祖列宗们。从小方面来讲,诗人写的是一个宗族的诞生、延续与发展,歌颂的是列祖列宗们的功德,表达深沉的感恩。另外,还可以由点见面,扩展到我们整个中华民族的诞生、延续和发展,歌颂中华各族人民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所作出的伟大贡献,表达了诗人对民族的热爱,对历史的热爱,对国家的热爱,对今天幸福美好生活的热爱以及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构思精巧从祭祀的烟火为触发点,按时间先后顺序展开对列祖列宗们功业的追思,然后回到现实,并展望未来,过去、现在、未来,一脉相承。有了对列祖列宗们艰苦创业的追思,自然而然就会感受到今天生活的珍贵与美好,油然而生的是对列祖列宗们的敬重与感恩。
语言新奇“一个黑夜诞生了一个女人”,用“一个黑夜”来代表蒙昧、未开化、不断摸索前进的原始社会,形象、生动。“流水的村庄”用流水表现迁徙,同样如此。“弯着身子”,“驮着”“沉重的呼吸”准确有力地表现祖辈们迁徙的艰难。“我的村庄,在一朵秋菊里开放”既表达祖辈们开基成功的喜悦,又表达对祖辈们功业的歌颂。“被汗水浸润过的村庄”写劳动创造美好生活。“我伸出双手/轻轻抚摸月光的肌肤”,采用拟人写法,把月光当作人来写,当作美人来写,极写现实之美好。
尽我所能,我对立夫老师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就是以上这些。正如英国的戏剧大师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一首好诗往往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会有不同的理解和发现,所以希望有更多更新的解读,与此篇构成立体的赏析,共同去挖掘此诗的丰富内涵,也期望能得到立夫老师本人和各位老师、诗友的批评指正,以求得对此诗准确的理解,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让我们大家一起来努力!

作者简介:刘军华,笔名白帆,70后,教师,广东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作品见《惠州日报》《东江文学》《惠州文艺》《山东诗歌》《齐鲁文学》等报刊。诗观: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去书写生活中的诗意。

栏目主持:罗莲芳,笔名:连方,70后,四川宣汉人。现任齐鲁文学福建中心诗评部主编。


· 齐鲁文学 ·

//////////////////////////////////////////

秉承“探索,创新,文明,诗意”

推进前行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