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十五期诗评专栏《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均需要更加理性》

 白云之边 2020-08-06

编语:诗歌是一个民族或一个人的精神镜像。决定诗之为诗的重要依据是诗歌素质上的浓度与力度,“世界是一种力量,而不仅仅是存在”(张枣语),诗歌是对自然、生命、生存、历史、文化、审美等深层次地揭示和呈现。当下,在知识付费消费时代,诗歌创作与诗歌批评,均需要言说者更加理性,运用丰盈的感知力与想象力,与时代、生活、自然,进行深刻、持续的对话,重构诗歌在社会、文化中的语境。诗歌批评也是一种生命诗学,要注重诗歌文本的关系,在“历史(时代)——文本”的双重视野里向更深层次突进。

群内自由谈及诗歌赏析

连方

理想的诗歌是诗人的心灵图景或梦象,通过心灵图景发出独特的声音。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原创的声音,要学会倾听并从中领悟。

一、交流


一、诗歌大家谈:
写诗感悟:
刘君芝(河南):我写诗评的一点感悟
从一个诗作者的角度来说,我觉得,写诗犹如吃饭,走路,是极其平常的事情。而写诗评则犹如锻炼和回头看。
吃饭而不锻炼,则会体能不佳;走路而不时常回头看看,容易迷失自我。
锻炼旨在修整你的体型,而回头看则在提醒你坚持的方向。
写诗评,能迫使你和诗作者一起进入作品,或喜或悲,或进或退。章法结构,措辞造句。那是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那也是一个重新打量诗歌的过程,一个自我审视、修正的过程。
只有经历了一次次的自我审视和自我修正,诗歌才会更趋成熟,诗作者才可望有更大的提升。
方方(安徽):我对诗的一点看法
诗是经过锤炼的语言的精华!千万要精!精益求精!一忌平淡、浅露、直白(口语诗除外)。二忌拖沓、冗长、赘复(叙事诗除外)。三忌意象堆砌、个象不鲜明、多象欠整合(神经诗除外)。
王无尘:像诗一样生活
我喜欢平凡与普通,喜欢无争与安宁。
我喜欢大山、森林、溪流,游山涉水,乐此不疲。有时独自坐在一棵松树下,望远山,听鸟鸣;或择一大石,躺在溪水边,将一只脚伸进水里,拍打着水面,看天上白云悠悠。渴了,喝山泉,饿了,上树摘野果充饥。
日子是平淡的,如果用心去品,你会发现,平淡处也能品出甜来,而且让人回味无穷。这不也正是写诗的过程吗?从普通的生活中,从鸡毛蒜皮的琐事中,发现闪光点,发掘出内涵和深度。像一位园丁,以辛勤的劳作,让泥土开出芬芳的花朵。
像诗一样生活,写生活一样的诗,是我的梦想和追求。    
 

众人精彩评析

二、诗内评



1.
原诗文本:
◎爱的陪伴
吴红(加拿大)
 
岁月
偷走青丝
 
大海
摇着巨轮
 
秋风
醉倒枫林
 
是你
拨动心弦
陪我敲着锅碗瓢盆
选自11月2日“冬之卷”《为他(她)写诗》栏目
 
吴颖简评:
喜欢这首诗的原因:
第一是简洁。大道至简,极简,是生命极致的美。这首诗语言简洁,质朴,纯净达到了极致。整首诗只有四句话,没有一个爱字,却诠释了那句:爱的最高境界,是经得起平淡的流年。
第二是情感真挚。这首诗每一句都诗意盎然,但它又不是靠有一两个好句子而变成诗的。它是先有真挚的感情,靠真情的流动而产生真正的诗意。诗人把一颗柔软的心放置诗中,无需说爱,却将爱进行到底。
第三是语言纯净。诗是走向诗人心灵世界的路标,你有一颗清澈的心,你的文字就纯正,唯美。这首诗的语言飞翔的姿态那么美,那么自然。岁月青丝,辽阔大海,秋风枫林,拔动心弦。纯净的文字,温婉的诗意,诗人运用了技巧,并没有卖弄技巧。即能让人感觉感受到诗意的美,又能让人读懂其思想意蕴和情感寄托。
 
2.
原诗文本:
◎归乡
/刘建武(安徽) 

途中,几片落叶
没有惊动谁
左一片无声,右一片无语 

一片沉重,占据至高点
抬头!秋砸下
苇白一阵摇晃 

瞭望家。空旷,从身边散开
草,率先萎缩自己
藏风雨,藏绿
我消耗掉的干粮
与贮存的热情
将回去的小路,一条条刻上额头
现在,习惯比晨曦早起
将露珠收进眼眶
每天携阳光的背影,进屋
施放炊烟的信号
仔娃嬉戏,归牛安稳
选自《当代诗歌地理》“为他写诗”栏目

屈艳玲简评: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刘建武老师的诗深邃,宽广,整体结构衔接密实,环环相扣。所以浅读会深陷于一种恰似于破译电报难度系数太大时的迷茫和不知所云,建议反复的读,一句一句地品,去挖掘出真实的写作意图。    
第一节, 途中,一开始就用两个字设下疑问,回乡还是离乡?紧接着用落叶归根,用无声,无语静态的环境来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写诗,本身就是用隐晦的语言,引起共鸣。    
第二节,沉重,是为什么呢?秋天是萧瑟的,放眼望去,成片的芦苇随风轻轻摆动,而白色的芦苇,正如父母的满头银霜。    
第三节,瞭望家。空旷,从身边散开。这么一句话,把漂泊在外的心情完全裸露出来了,家在远方,那颗心就注定是空壳。草,藏风雨,藏绿。此乃借物喻人,烘托出了心中所要抒发的情感。    
第四节,回去的小路,刻上额头。思乡之情跃然纸上,那条回家的路,盘踞在脑海,永远不会遗忘。    
最后一节,把归乡所有的美好情景表达的淋漓尽致。家,就是家,有炊烟就有了温度。 

三、同评选粹
 
1.
原诗文本:
◎乡愁
黄桂珍(湖南))
 
从唐诗中走来,在宋词里流淌
每一首阳春白雪
每一位下里巴人
像烟,像茶,像酒
像腊月的风,在城头萦绕
 
想写,想呐喊
想像着远去的故乡
悸痛,穿透一切虚假的外衣
在淳朴的村庄
开出一树早梅,血一样
 
方方简评:血样的乡愁
 “乡愁”是亘古不变的诗之情结之一,与之有关的作品更是熙熙攘攘,不胜枚举。今早看到黄老师的这篇《乡愁》,不禁流连忘返,差点烤糊了一桶白薯。
“乡愁”不分贵贱,“阳春白雪”、“下里巴人”都忘不了自己的根。“乡愁”无关荣辱,就在简单的生活里(烟、酒、茶、米、油...)不请自至,挥之不去,“萦绕城头”。这里的城头用的非常科学,赋予“乡愁”以画面、以声音、以动感。足见作者的思维脱俗,文笔超群。
当乡愁变成一种痛,那么任何叙说都显得苍白无力,任何“呐喊”都无法止痛。只有让它“穿透虚伪的外衣”(这句也厉害),飞到故乡,开“一树早梅”,以泪,以血...
整首诗连贯紧凑,一气呵成。韵律似行云,心思如流水。怎一个短小精悍了得!
 
刘奇景简评:
全诗并没有暴露出“乡愁”的字眼,却每一句却隐藏着思乡情节。
关于乡愁,不必细写,也无需呐喊,因为在唐诗宋词里便可寻找。
诗人用了像是很轻,也很沉重的文字:像风,像茶,像酒。更为贴切的道出另别一类的“乡愁”。
像风,轻盈得难以琢磨,像茶让人回味,像酒的一样让人沉醉。
其实故乡没有远去,远去的是我们在流浪的路上渐远渐行。
在淳朴的村庄/开出一树早梅/血一样。
以这样的方式结尾,甚是精彩,特别是一个“血”字,道出诗者的恋乡情节,让整首诗活跃起来。
 
2.
原诗文本:
◎父亲
王丽萍(山西)
 
负重的田野,腾空了身子
曾经的红绿蓝紫
恍若在梦中 
 
空旷、辽远的霜花里
有你和牛羊的影子 
 
找到你时
站在风口,冲我笑
 
父亲啊
风,无论从哪个季节吹
你都在田野等它 
(摘自《当代诗歌地理》2019年11月10日《主编有约》)
 
浅析《父亲》:
读完《父亲》,不能不说作者是一位写诗的高手。但凡面对父亲,总有千言万语要倾诉,但在这首诗里竟找不到一个多余字,听不到半句“呻吟”,却能让那深深的爱,抑或怀念之情从文字的背后跃然纸上。这种“忍”或者“隐”真的是需要功夫的,其功夫一着笔就表现在——借景写景和借景写人的一句:“负重的田野,腾空了身子 ”,既写出了秋天那沉甸甸的付出以及而后的释怀,又从侧面烘托出一位勤劳、负重的父亲形象,可见“负重”与“腾空 ”在此开篇极其精妙,意蕴丰富。还有,作者把日常的关爱、呵护及严厉等等父亲该具备的一切要素,仅用“红绿蓝紫”四个色彩浓厚的意象表达出来,带给人无尽的想象。“空旷、辽远的霜花里,有你和牛羊的影子”点面结合,具备了画家眼中的构图美,仿佛一帧画面恬静,意境悠远的油画铺展开来。
再往下读,“找到你时/站在风口/冲我笑”,一位迎风而立、柔韧慈善的父亲形象便呈现眼前。一个“笑”字,让人读出了多少辛酸。此刻,你能不为饱经风霜“站在风口,冲我笑”的父亲感到肃然起敬吗?你能不为这首诗的高度精炼和文字的张力而叹服吗?
前三节,既有近景,又有远景;既有大笔勾勒的轮廓,又有细节的特写。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语言张力无限。父亲在这样的一幅画面中出现,大美之中有着强烈的痛感。
末尾“风,无论从哪个季节吹,你都在田野等它”。此处,最见真情,也是整首诗的亮点,情感已隐忍到了极限,也爆发到了极限,就差捅破一层窗户纸了。田野还有腾空身子歇着的时候,老父亲却终身追逐着旷野上的四季风。诗行着墨不多,却有让人声泪俱下的无穷魅力。

作者简介:黄祥贵,安徽马鞍山人。北师大中文系作家班学员,参加过首届九十年代中国文学走势及创作研讨会,有作品多次获奖。诗观:诗我合一,乐观向上。
 
成功的人物描写——《父亲》赏析
写作的一个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反映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的中心是人,因此就离不开人物描写,就需要通过刻画人物的性格,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面貌,并借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要写好人物,就必须注重观察现实生活中人物的各种活动状态,包括外部情态(心理、肖像、动作、语言)和内心世界,二者是有机的统一体。要仔细观察他们外部情态的特征性表现,要把观察到的结果,得到的体会,记录下来。
诗的第一节 “负重的田野,腾空了身子/曾经的红绿蓝紫/恍若在梦中 " ,对父亲的体态进行了描写,"负重" "腾空" 暗示了父亲已经把子女都培养成人,离开家了,他自己也已经到了直不起腰的花甲之年了。
诗的第二节 "空旷、辽远的霜花里/有你和牛羊的影子" ,对父亲的动态进行了概括的描写,采用的则是对比的手法,就是把具有明显差异、矛盾和对立的双方安排在一起,进行对照比较的表现手法,这里很显然是大自然的辽阔残酷和个人的渺小艰辛的对比,关键是还暗示了父亲不得不跟随着羊群到处奔波追赶的艰难处境!读到这里怎么会不让人产生不忍和同情。
诗的第三节 "找到你时/站在风口,冲我笑" ,是通过对作者与父亲相见时的典型事件的描述,对人物神态特别是父亲的面部表情进行了刻画,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冲我笑" 表达了父亲对难得一见的孩子的深深的爱怜和自己的欣慰之情。除此之外,作者还通过 "找到" 一词又一次强调了父亲每天工作的艰辛,场地太大,奔波太远,年轻的子女想找到他都很不容易,更何况既苍老眼神不好腿脚不再灵便的父亲在风沙遍地的牧场到处追逐寻找乱跑的羊群呢!
诗的最后一节 "风,无论从哪个季节吹/你都在田野等它" ,则进一步对人物的内在性格进行了描写。通过 "都在" 表现了父亲那种为了家庭为了生存几十年如一日的坚韧执著与顽强的精神面貌。
写作除了要表达自己的情感以外,还需要感染他人,这就需要在对人物进行描写时应力求具体生动,能做到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也就是需要作者在诗中再现人物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父亲》这首诗就成功地刻画了一位虽年逾花甲,但是却仍然不得不几十年如一日地在野外辛勤放牧羊群的老者形象。而这种成功是与作者对父亲在现实生活中的仔细观察和深沉的爱分不开的。

作者简介:吴红,笔名温蒂,安徽人,现居加拿大。诗作见于《安徽诗歌》《齐鲁文学》《山东诗歌》等期刊以及文学网络平台。诗观:我诗我心,我词我情,我歌我志,我赋我经。
 

质朴之中见真情——赏析王丽萍老师的《父亲》                                           
王丽萍老师的《父亲》这首诗之所以打动我,是质朴之中流露出真挚的情感,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其中摄人心魄的情感力量吧。
第一节描写田野的景象。“负重的田野,腾空了身子”字面意思是田野在孕育了丰硕的果实收割后显得空空荡荡。这里采用比兴的手法,田野既是父亲劳动的场所,在诗中成为父亲这个主角的背景,起到一个衬托父亲劳动艰辛的作用;又是一个比喻,父亲像土地一样无私地为儿女们奉献。“负重”体现艰辛,“腾空”体现奉献,非常巧妙恰当的比喻。“曾经的红绿蓝紫/恍若在梦中”,“红绿蓝紫”既是指田野美丽的景象,又指过去那些美好的生活场景。“曾经”表明那些美好的生活场景已成过往。虽然已成过往,但是仍然“恍若梦中”,表明过去那些生活场景给作者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这就为下面描写父亲田野放牧情景作了一个铺垫。
第二节第三节,写父亲在田野放牧的情景。“空旷、辽远的霜花里/有你和牛羊的影子”,田野是如此空旷辽远,人和牛羊的影子显得那样渺小,而无边的“霜花”,四处的严寒,表现出了劳动环境的恶劣和劳动的艰苦。此处透露出的是诗者对父亲的理解体贴,是对父亲的怜爱。
“找到你时/站在风口,冲我笑”,本来就天寒地冻,加上又是站在风口上,那寒风简直似刀一样地割。小时的作者亲眼见到父亲如此辛苦,不能不泪如泉涌。可是父亲见到作者,却是“冲我笑”,一个“笑”,既是对孩子的安慰,也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慈爱,更是父亲为儿女奉献的心甘情愿无怨无悔。这里表现讴歌了父爱的伟大与无私。在这里,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看到自己父亲慈爱的情景。
第四节,进一步突出强调父亲的辛劳。“风,无论从哪个季节吹/你都在田野等它”,意味着父亲每天都在田野上劳作,每天都经受着风吹日晒雨淋,每天都在忍受劳动的艰辛,每天都在为儿女无私地默默地奉献。儿女对父亲的理解体贴,对父亲的怜爱,对父亲深沉的感恩,在这里和盘托出。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诗者就是选取经过时间的冲洗,留存在记忆深处典型的细节,动人的情景,以质朴的语言,描写父亲在野外辛苦劳作的情景,表现父亲的艰辛,讴歌父爱的伟大,表达儿女对父亲的怜爱与感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父亲的爱是无声的,是用行动来表达的。同样,这首诗也只是通过描写父亲在田野辛苦劳作的情景,来表达儿女对父亲的热爱与感恩。“写诗的最高境界是让读者感受不到技巧。”质朴的语言、生动的画面、真挚的情感,比兴的运用,用词的精准,看似不露痕迹,其实却是下足了功夫。

作者简介:刘军华,笔名白帆,70后,教师,作品见《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东江文学》《惠州文艺》《山东诗歌》《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现任齐鲁文学社福建交流中心诗评员。诗观: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去书写生活中的诗意。
 

当代诗歌地理赏读

三、精彩评析



原诗文本:

◎重庆涂山路.山城巷

/张红(重庆)

小巷一边的悬崖峭壁

长满了老年斑

一些苔藓上的小草,像人的睫毛

挂满了泪珠,一点一滴

都不肯落下来

另一边

是一排老旧的楼房

阳台上方的燕窝,就像一个个梦

梦里还有燕子往来

一个还冒着油烟的小窗

有锅碗瓢盆的声音传来

历史悠久

一些电线在小巷的上空

东拉西扯,就像小巷里

家家户户的家常话

一只灰猫,蹑手蹑脚

在巷子里巡逻

虎视眈眈。就像我这样的游览者

把这座小巷打量

注:本诗选自【冬之卷】备选作品之《重点推荐--主编有约》栏目

《朴实华美,诗意隽永》

——简评《重庆涂山路.山城巷》

一切美好的事物,总是有一定衡量的标准的,虽说“诗无达诂”,但诗歌质量的“好”与“坏”,仍有一定标准。我认为一首好的诗歌,应该同时具备丰富的想象、高超的语言和现实的意义。而《重庆涂山路.山城巷》就是这样一首即有现实意义,又独具艺术特色的好诗。

诗歌先写小巷的地理位置和环境。“一边是悬崖峭壁”,点出山城重庆的地形地貌及特征。而“像睫毛的小草”、“挂满的泪珠”这样拟人化的细节描写,不仅展示了诗人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更体现了诗人的怜悯和对小巷的深情。诗歌紧接着写小巷另一边的景象,“是一排老旧的楼房”,与首节相呼应,进一步写了“阳台上方的燕窝”、“有燕子往来”,有“冒着油烟的小窗”、“传来锅碗瓢盆的声音”,而且这声音“历史悠久”。此节以物喻人,将小巷的情景和居民生活状态生动呈现。我们可以根据诗人提供的线索,展开自己的想象,“燕子”想必是四处飘泊的游子,而冒烟的小窗正传来锅碗瓢盆的声音,或许是年迈的父母,正在忙碌而紧张地烹煮“重庆小面”,等待归来的游子品尝。这是多么感人、温暖的画面。

第三节沿袭前两节,写“小巷上空的电线东拉西扯,像家家户户的家常话”。至此,小巷的样貌像电影闪回,一帖一帖展现在读者面前。小巷临崖,房屋老旧,甚至杂乱,像中国所有普通的小巷,但邻里关系是和睦的、温馨的。小巷的居民善良、乐观,他们彼此熟悉,相互关照,家长里短,互通有无。相比都市的疏远、冷漠,小巷是亲近的,也是阳光的。诗人以诗的形式,将市井的烟火和温度,进行了深情、深刻、诗意的表达。

全诗语言质朴、凝炼,行云流水,节奏明快,天然无雕琢,引人回味和思考。达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给人余音绕梁,三日不绝之感。初读平淡而朴实,细思华美而隽永,源于普通的生活,又实现了艺术的超越。跃然纸上的是现实生活的“矮”与“小”,深切感受的是精神世界的“高”与“大”。庄子云:“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当下的诗坛,急需这样的“朴素”,只有回归本源,明心见性,自然天成,删繁就简,心无旁骛,方能显静美、大美。一首好诗,就是要让读者忽略诗歌的外部形式,不再关注、解析作者的技巧,而是深陷诗中,被诗意所笼罩、所牵引、所陶醉、所感动。(这应该就是“诗歌无技巧”之说吧。)

如果非要吹毛求疵,找出这首诗中的“瑜中之瑕”,我认为最后“猫”和“我”以旁观者出现值得商榷。首先,“旁观者”是很难对小巷有如此深切的感受和深厚的感情的;其次,“蹑手蹑脚”、“虎视眈眈”等成语的使用,略显俗套和老旧了,无形中降低了诗歌思想的深度与情感的力度,也容易降低读者的感悟和参与。

作者简介:王无尘,本名王晨。男,70后,云南红河人。诗文散见于《人民公安报》、《云南日报》、《当代诗歌地理》等报刊及网络平台。现任齐鲁文学社福建交流中心诗评员。诗观:向往诗一样的生活,写生活一样的诗。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