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二十期诗评专栏《白帆诗评选粹》

 齐鲁文学 2020-08-06

编语:
在当下,潜下心来认真去读诗歌的人都是对诗歌报有虔诚与敬畏之心的人。作为独特个体的诗人,对诗歌技巧、技艺的运用以及诗人对自然与社会环境的关注认识角度和情感体验与经验的不同,使得诗歌呈现多样化,尽管意识、经验与技艺充满多样性,但都是对自然、社会、情感、人类生存环境等等领域的认识与再创造,最终形成异质同构。由于读者受个人学识、经验与技艺等诸多因素的形影,对于诗歌本身理解难度的差异,也就出现诗歌体验、欣赏的复杂化与异化。今推出刘军华老师现代诗歌诗评选,仅仅出于抛砖引玉,让更多的人沉下心来阅读诗歌、体验诗歌、欣赏诗歌。(连方)



白帆诗评选粹

连方


理想的诗歌是诗人的心灵图景或梦象,通过心灵图景发出独特的声音。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原创的声音,要学会倾听并从中领悟。


一、


1. 一支父爱母爱的颂歌 ——读诗人刘君芝的《那盏灯》
                       
原诗文本:
 
◎那盏灯
    刘筠芝(河南)
 
你站在夜色中,温暖地
等待。那是我熟悉的模样
安详而宁静 
 
我是漂泊的旅船
疲惫的双足,因你的注视
向往靠岸 
 
你的手,已布满老茧
秋风吹乱一池芦苇
遮不住,你满心的期待 
 
我四处漂泊 
走过了万水千山
却走不出你的牵念 
 
守望,是你此生
所有的意义。在千年的
航道里,我走完了
你的一生
(选自2019年11月8日《当代诗歌地理》之《情怀天下》)
 
赏读:
什么是象征?象征是一种文学表现手法,是通过特定的容易引起联想的具体形象,表现与之相似的或相近的概念、思想和感情,使抽象的思想、概念形象化。筠芝老师的《那盏灯》就巧妙地运用了象征手法,以物喻人,以灯喻父母,又将物拟人,将灯拟人化,从而巧妙地将人与物合一,意与象融合。父母对儿女之爱借灯得以形象的美的表达,而灯因有所寄寓而得到精神得到灵魂。下面作具体的分析:
第一节,“你站在夜色中,温暖地/等待。那是我熟悉的模样/安详而宁静 ”,字面上,作者写的是夜晚灯的形象,静静地发出光辉,给人以温暖和光明,但我们读了,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我们的父母亲,想到父母亲慈祥的面庞,想到父母对儿女的期盼,想到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以及这份爱带来的种种温暖。为什么呢?因为二者有太多的相似之处,“温暖地等待”、“熟悉的模样”、“安详而宁静”。
第二节,“我是漂泊的旅船/疲惫的双足,”这好理解,儿女漂泊在外,历经千辛万苦,身心疲惫。“因你的注视/向往靠岸 ”,因为家中有父母,父母牵挂出门在外的儿女,家中有父母的疼爱,有家的温暖,漂泊在外的游子自然想家,渴望家的温暖。这里,作者把漂泊在外的游子比作旅船,把父母比作灯塔,比喻贴切传神,将游子对家的渴望,父母对孩子的牵挂写得美丽动人。
第三节,“你的手,已布满老茧”,通过“手,布满老茧”,写出父母的辛劳,父母对儿女的付出,也流露出作者对父母的心疼与感激。“秋风吹乱一池芦苇”喻生活中遭遇到各种困难与挫折,“遮不住,你满心的期待”,尽管在生活中遇到种种困难,可是父母却想的是自己的儿女,期待儿女们能早日回家。注意“满心”一词,作者精心锤炼,表明父母一心想的是儿女,丝毫没有想到自己,这是怎样的伟大和无私。这里表达了作者对父爱母爱的赞颂。 
第四节,“我四处漂泊/走过了万水千”,四处漂泊,走过万水千山,饱经人世的沧桑,历尽生活的酸甜苦辣,才能更深切地体会到父母对儿女无私的爱是多么真挚、多么温暖、多么珍贵。“却走不出你的牵念”,儿行千里母担忧,父母对儿女之爱是发自内心的,是血脉相连的,不是因时间的长久,空间的遥远而减弱,而是增强。
第五节,“守望,是你此生/所有的意义。”总结升华,揭示主题,赞扬父母对儿女的守望,对儿女的牵挂,对儿女的挚爱。“在千年的/航道里,我走完了/你的一生”,即父母终其一生都在爱着儿女,都在为儿女奉献,赞扬了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表达儿女对父母的热爱与感激。“千年”一词进行拓展,作者由自己的父母拓展到全天下的父母,从古至今的父母,所以是一支父爱母爱的颂歌。
 
2.从经历中感悟——赏读《往事如烟》
原诗文本:
 
◎往事如烟
    田福涛(山东)
 
这些年,你点燃的火
就是我体内的沉默
再添上一根木柴
就能到达沸点
谁来做
下一位献身者? 
 
在灶火熄灭前
木柴有权保持沉默
就像维护自己的过错
疼比爱,更真实些
 
灶火绽放的花朵
是木柴竖尖的耳朵
听,熊熊燃烧的沉默  
超脱,彼此宿命的因果
(选自2020年2月18日《齐鲁文学》春之卷【创意思维写作】)
 
赏读:
对于采用隐喻手法来写个人情感的诗是颇令人费解的,以致阅读者不得不像侦探一样,从字里行间去寻找蛛丝蚂迹,探寻作者的真实意思。今天,我就尝试来解读一下《往事如烟》这首诗,这就跟猜谜一样,故未必十分准确。
先看题目《往事如烟》,可以看出写的是曾经经历过的事情。
第一节,“这些年”表明两个人在一起生活有很长的时间。“你点燃的火/就是我体内的沉默”,结合最后一节中“听,熊熊燃烧的沉默”,这里的“沉默”可理解为“燃烧”。这里采用了比喻的手法,把对方比作木柴,把自己比作灶台。“再添上一根木柴/就能到达沸点”,量变导致质变,达到某个临界点。我的理解是,由于对方的种种言行,导致抒情主人公怒不可遏,矛盾的积累,几乎要让关系情感破裂。“谁来做/下一位献身者?”为此,抒情主人公感到十分困扰和迷惘。
第二节,“在灶火熄灭前”喻感情家庭破裂。“木柴有权保持沉默,就像维护自己的过错”,对方不争吵,默默地承担自己的责任,以弥补以前的不足。“疼比爱,更真实些”,这是抒情主人公内心的真实感受——疼胜过爱,疼多于爱。
第三节,“灶火绽放的花朵/是木柴竖尖的耳朵/听,熊熊燃烧的沉默 ”木柴在灶炉里熊熊燃烧,喻家庭和睦兴旺,生活幸福。最后一句是从经历中得到的感悟:“超脱,彼此宿命的因果”,意思是只有超然物外,学会包容,才能让事情朝好的方面发展。
这首诗采用隐喻的手法,以灶台和木柴比喻夫妻双方,从对立中求得统一、和谐,从自身的经历中感悟出相处之道——家和万事兴。构思新颖,技法独到,寓意深刻,正是本诗值得学习的亮点。



当代诗歌地理赏读

二、




3.怀着仰慕的心奋力追求——赏读诗人曾小霞的《仰望》

原诗文本:

◎仰望

曾小霞(福建)

这次的回眸很浅

时光无法挽留的事物太多

秋天,过于辽阔

裸露的心思不再沉重

一缕纯净的光辉足以抵挡世间轻蔑

我还需要一次仰望

在很多绝对的事物面前

像只飞鸟一样

抖动全身,腾空飞起

赏读:

第一节,采用一个倒因果句,回眸很浅,是因为“时光无法挽留的事物太多”,突出强调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这里流露出作者对此的无可奈何与伤感。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只是很浅地回眸,这里有不忍回头却又不得不回头,只好浅浅地回一下头的意思。

第二节,“秋天,过于辽阔”,秋天,树叶落尽,天空显得更加高远,大地显得更加辽阔,正如黄庭坚《登快阁》中写的那样——落木千山天远大。面对大自然如此开阔的境界,诗人的内心也感到轻松。另外“裸露的心思”,表明作者内心坦坦荡荡,问心无愧,所以“不再沉重”,不再把一些负面的情绪当作一种负担,而是看轻看淡,看作过眼云烟。“一缕纯净的光辉足以抵挡世间的轻蔑”,这里,“一缕纯净的光辉”可以看作是作者以善良的心地,真诚而美好的愿望,追求美好的事物、思想、情感、事业、理想。“足以抵挡世间的轻蔑”,作者怀着美好的理想,有着坚定的信念,无私无畏,不惧世俗的误解、嘲讽和轻蔑,以及各种现实中的打击,正如意大利文学家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第三节,“我还需要一次仰望/在很多绝对的事物面前”,“绝对”指无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所以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或者说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获得永恒的价值。“绝对的事物”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不受时间的限制,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获得了永恒的价值的事物,比如,传世的作品,不朽的著作、功绩,伟大的思想,颠扑不破的真理等等。 “我还需要一次仰望”,意思是在这些绝对的事物面前,自己需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怀着仰慕的心情,心向往之。“像只飞鸟一样/抖动全身,腾空飞起”,不光心向往之,心动还要行动,要像小鸟一样,抖动全身,振奋精神,奋发向上,去努力地追寻心中的理想。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抒发作者内心情怀的诗,情感由晦暗到明朗,由沉重到轻松,由颓丧到振作。篇幅虽短,但韵味悠长,这是因为作者注意了诗歌语言的特点,进行了诗性的表达。

一、语言高度凝练。“这次的回眸很浅/时光无法挽留的事物太多”,一句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意思。

二、注重遣词造句。用词准确传神。“裸露的心思”,“裸露”表现内心的坦坦荡荡;“纯净的光辉”,“纯净”体现美好;“绝对的事物”,“绝对”体现事物价值的永恒。“这次的回眸很浅/时光无法挽留的事物太多”倒因果句强调后面的因,“我还需要一次仰望/在很多绝对的事物面前”,这个倒因果关系则强调前面的果。

三、注意留白,给人想象的空间。如“秋天,过于辽阔”,让人想到树叶落尽,树枝尽显,天空高远的秋之景象。

四、采用比喻,生动形象。“像只飞鸟一样/抖动全身,腾空飞起”,以鸟抖动全身,振翅高飞的形象,表达振奋精神,奋发向上的决心,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和美感。

4.借物喻理:不要迷信权威——赏析诗人王永生的《天空》

原诗文本:

◎天空

王永生(陕西)

有时碧蓝如洗

有时密布乌云

有时挺诱惑

有时很吓人

说不准高低

看不透远近

故作高深

难寻边际

高高在上

被一些人膜拜

被一些人向往

真正上去了

才知道

一无所有的你

根本就站不住脚

赏读:

什么是借物喻理?就是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描述事物为主的,其实,本质目的是为了说明某种道理。我觉得王永生老师的这首《天空》,就采用了借物喻理的手法,恰当地用天空比喻权威,表面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其实一无是处,启发我们不要迷信权威,要更多地相信自己这样一个道理。

采用借物喻理的写法,关键是比喻要贴切,要贴切,就要展开联想,找到具有相似点的事物来作喻,相似点越多,就越准确传神。那么天空与权威二者具有哪些相似点呢?

一、外表变幻不定。如天空,“有时碧蓝如洗/有时密布乌云/有时挺诱惑/有时很吓人”,而权威也常常用各种假相来迷惑人。

二、让人捉摸不透。权威为什么要变幻不定,用各种假相来迷惑人,目的就是把自己隐藏起来,伪装起来,让人看不透看不清看不明自己。就像天空——说不准高低/看不透远近/故作高深/难寻边际。

三、目的便是欺世盗名。“高高在上/被一些人膜拜/被一些人向往”。

四、其实外强中干,虚弱不已。“真正上去了/才知道/一无所有的你/根本就站不住脚”。

诗人从旁观者的视角,由表及里,通过前面外表的变幻不定,让人神秘莫测,与后面抵近发现的真相进行对比,批判权威的唬弄人和欺世盗名,也批判盲目迷信崇拜权威的思想和行为,启发人们:不要迷信权威,要相信自己。

本诗语言晓畅,借物喻理,恰切形象,前后对比,由表及里,构思精巧,短小精悍,有戏剧性,批判有力。




当代诗歌地理赏读

三、



5.凝聚在石头上的乡愁可触可摸——赏读诗人樊建华的《石头上的修辞》
 
原诗文本:
 
◎石头上的修辞
      文/樊建华
 
我可以忽略不计我的成年
却抹不去儿时穿行石塝上的身影
可以远离眼前的五光十色
却越不过质朴的石巷,石桥
以及,醇厚醇厚的气息
 
一路走来,魂灵的另一头
还系于那片坚韧的石头房子里
我已经走了很久很远
最初的足印,仍栖息石子路上
固守着原始的距离
 
一想起大山深处那些石头和光阴
我的修辞就会动情 
 
赏读:
故乡是我们日思夜想的地方,是我们的精神家园,乡愁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如何在诗歌中巧妙地加以表现呢?诗人樊建华的这首《石头上的修辞》就给我们很好的启示:那就是要将内心对故乡的热爱与思念与自己记忆深处的故乡的熟悉的景物紧密结合起来。《石头上的修辞》之中,作者就是将自己的乡愁与故乡的石头紧密地结合起来,让人感到可触可摸。
第一节采用对比手法,将成年的生活与儿时的记忆放在一起,“成年的生活”是“可以忽略不记”,而“儿时穿行石塝上的身影”却是“抹不去”,两相对比,二者在作者内心中的份量孰轻孰重可谓泾渭分明,一目了然。作者又将“眼前的五光十色”与“质朴的石巷、石桥以及醇厚醇厚的气息”进行比较,一个是“可以远离”,一个是“越不过”,突出作者对故乡无法割舍的眷恋与热爱,从这里我们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作者灵魂深处脉动的对故乡的赤子之情。“醇厚醇厚”,以重叠的方式突出这份情感的厚重与浓烈。
第二节继续书写对故乡的热恋。“一路走来,魂灵的另一头/还系于那片坚韧的石头房子里”,“一路走来”,表明作者离开故乡很远也很久,但是灵魂永远离不开人生的起点——老家那片坚韧的石头房子。注意“里”字,表明还离不开小时候在石头房子里的家人和生活。一个“坚韧”用得好,表面上是写故乡石头房子的坚固结实,不如说作者对故乡的那份爱就像磐石一样,无论经历怎样的风风雨雨都坚不可摧,无法动摇。“我已经走了很久很远/最初的足印,仍栖息石子路上/固守着原始的距离”,这一句与上句的意思相同,那为什么作者还要写呢?这是要通过反复来强调这种情感,不反复不足以淋漓尽致地抒发出来,表明作者内心的情感愈来愈强烈。这跟《诗经》中很多诗歌采用重章叠句的方法一样。正如《毛诗序》中所言:“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随着情感越来越强烈,作者不得不采用某种方式来加以抒发。虽然意思相同,但内容却得以拓展,由石头房子拓展到石子路。作者与故土的不可分离,就像脚板与石子的零距离,就像小时候脚板踩在凹凸不平的石子路上硌得生疼那样感觉鲜明,记忆深刻,难以磨灭。
第三节,直抒胸臆,诗情喷发。最后,情感达到高潮,像火山一样喷发。“一想起大山深处那些石头和光阴/我的修辞就会动情”。尽管如此,作者还是稍作收敛,仅以“动情”来表达内心的激动。
通过以上分析,我觉得这首诗成功之处在于:情感真挚浓烈,采用对比、反复(同时暗含比喻)的手法,语言质朴自然,注重炼词炼句,将情感与事物紧密地结合起来,因而具有摄人心魄的艺术效果,将乡愁写得既含蓄蕴藉,又可触可摸。

 
作者简介:刘军华,笔名白帆,70后,教师,惠州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惠州市作家协会会员,《当代诗歌地理》编辑,齐鲁文学福建分社诗评员,作品见《惠州日报》《东江时报》《东江文学》《惠州文艺》《齐鲁文学》《当代诗歌地理》《山东诗歌》等,出版诗集《白色的河》。诗观:用明白晓畅的语言去表现生活中的诗意。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