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方 当代诗歌地理赏读 3.怀着仰慕的心奋力追求——赏读诗人曾小霞的《仰望》 原诗文本: ◎仰望 曾小霞(福建) 这次的回眸很浅 时光无法挽留的事物太多 秋天,过于辽阔 裸露的心思不再沉重 一缕纯净的光辉足以抵挡世间轻蔑 我还需要一次仰望 在很多绝对的事物面前 像只飞鸟一样 抖动全身,腾空飞起 赏读: 第一节,采用一个倒因果句,回眸很浅,是因为“时光无法挽留的事物太多”,突出强调时光匆匆,一去不复返,许许多多美好的事物也随着时光的流逝而消失,这里流露出作者对此的无可奈何与伤感。也正因为如此,所以作者只是很浅地回眸,这里有不忍回头却又不得不回头,只好浅浅地回一下头的意思。 第二节,“秋天,过于辽阔”,秋天,树叶落尽,天空显得更加高远,大地显得更加辽阔,正如黄庭坚《登快阁》中写的那样——落木千山天远大。面对大自然如此开阔的境界,诗人的内心也感到轻松。另外“裸露的心思”,表明作者内心坦坦荡荡,问心无愧,所以“不再沉重”,不再把一些负面的情绪当作一种负担,而是看轻看淡,看作过眼云烟。“一缕纯净的光辉足以抵挡世间的轻蔑”,这里,“一缕纯净的光辉”可以看作是作者以善良的心地,真诚而美好的愿望,追求美好的事物、思想、情感、事业、理想。“足以抵挡世间的轻蔑”,作者怀着美好的理想,有着坚定的信念,无私无畏,不惧世俗的误解、嘲讽和轻蔑,以及各种现实中的打击,正如意大利文学家但丁所说:“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 第三节,“我还需要一次仰望/在很多绝对的事物面前”,“绝对”指无条件的,不受任何限制的,所以也不受时间的限制,或者说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获得永恒的价值。“绝对的事物”在这里可以理解为不受时间的限制,经过了时间的考验获得了永恒的价值的事物,比如,传世的作品,不朽的著作、功绩,伟大的思想,颠扑不破的真理等等。 “我还需要一次仰望”,意思是在这些绝对的事物面前,自己需要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怀着仰慕的心情,心向往之。“像只飞鸟一样/抖动全身,腾空飞起”,不光心向往之,心动还要行动,要像小鸟一样,抖动全身,振奋精神,奋发向上,去努力地追寻心中的理想。 综合上述分析,可以看出这是一首抒发作者内心情怀的诗,情感由晦暗到明朗,由沉重到轻松,由颓丧到振作。篇幅虽短,但韵味悠长,这是因为作者注意了诗歌语言的特点,进行了诗性的表达。 一、语言高度凝练。“这次的回眸很浅/时光无法挽留的事物太多”,一句话,却包含了许多的意思。 二、注重遣词造句。用词准确传神。“裸露的心思”,“裸露”表现内心的坦坦荡荡;“纯净的光辉”,“纯净”体现美好;“绝对的事物”,“绝对”体现事物价值的永恒。“这次的回眸很浅/时光无法挽留的事物太多”倒因果句强调后面的因,“我还需要一次仰望/在很多绝对的事物面前”,这个倒因果关系则强调前面的果。 三、注意留白,给人想象的空间。如“秋天,过于辽阔”,让人想到树叶落尽,树枝尽显,天空高远的秋之景象。 四、采用比喻,生动形象。“像只飞鸟一样/抖动全身,腾空飞起”,以鸟抖动全身,振翅高飞的形象,表达振奋精神,奋发向上的决心,形象生动,富有诗意和美感。 4.借物喻理:不要迷信权威——赏析诗人王永生的《天空》 原诗文本: ◎天空 王永生(陕西) 有时碧蓝如洗 有时密布乌云 有时挺诱惑 有时很吓人 说不准高低 看不透远近 故作高深 难寻边际 高高在上 被一些人膜拜 被一些人向往 真正上去了 才知道 一无所有的你 根本就站不住脚 赏读: 什么是借物喻理?就是通过一个事物说明一个道理。这种写法,表面上看,好像是描述事物为主的,其实,本质目的是为了说明某种道理。我觉得王永生老师的这首《天空》,就采用了借物喻理的手法,恰当地用天空比喻权威,表面神秘莫测、高不可攀,其实一无是处,启发我们不要迷信权威,要更多地相信自己这样一个道理。 采用借物喻理的写法,关键是比喻要贴切,要贴切,就要展开联想,找到具有相似点的事物来作喻,相似点越多,就越准确传神。那么天空与权威二者具有哪些相似点呢? 一、外表变幻不定。如天空,“有时碧蓝如洗/有时密布乌云/有时挺诱惑/有时很吓人”,而权威也常常用各种假相来迷惑人。 二、让人捉摸不透。权威为什么要变幻不定,用各种假相来迷惑人,目的就是把自己隐藏起来,伪装起来,让人看不透看不清看不明自己。就像天空——说不准高低/看不透远近/故作高深/难寻边际。 三、目的便是欺世盗名。“高高在上/被一些人膜拜/被一些人向往”。 四、其实外强中干,虚弱不已。“真正上去了/才知道/一无所有的你/根本就站不住脚”。 诗人从旁观者的视角,由表及里,通过前面外表的变幻不定,让人神秘莫测,与后面抵近发现的真相进行对比,批判权威的唬弄人和欺世盗名,也批判盲目迷信崇拜权威的思想和行为,启发人们:不要迷信权威,要相信自己。 本诗语言晓畅,借物喻理,恰切形象,前后对比,由表及里,构思精巧,短小精悍,有戏剧性,批判有力。 当代诗歌地理赏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