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第三十一期诗评专栏《搭建一条和作者相通的​诗意桥梁》

 齐鲁文学 2020-08-06

编语:还是要敢于“开口说一说”,由此搭建一条和作者相通的诗意桥梁,也保持一种勇气:面对众多不同类型诗歌的表达方式与体验,在说与读的过程中,要知人论世,结合作品内容,把握意象,理解诗歌中的修辞、典故,体会诗人思想情感,同时也是自我修正提升的一次机会,一个“诗观”形成的过程。



群内自由谈及诗歌赏析

连方


理想的诗歌是诗人的心灵图景或梦象,通过心灵图景发出独特的声音。每一首诗歌都有自己原创的声音,要学会倾听并从中领悟。


一、大家谈

◎山村里的河
罗莲芳(四川)
 
流水微波。这河
梦一样澄澈
孩童般的水花,千年扑腾 
 
清凌凌高粱酒般的月光
映照着这方水土
暮鼓晨钟,犬吠鸡鸣
香火缭绕不灭 
 
欲走还休的河呀
不见暗涌的激流与迷离的漩涡
就这么流啊,流啊
把山村里的岁月
打磨得卵石般浑圆 
 
无法考究其前世今生
站在中年般的河畔
久久凝视,总会令人晕旋与干渴
一头是我年轻时的镜像
另一头是呜咽的远影 
 
没有什么可以清点的了
从远方归来,还得
把生活归还给远方

选自【齐鲁文学夏之卷】:从河流开始的爱与命运(十二)
 
赵艳红:坦然就好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山村里的河水,清澈透明充满童稚梦幻,滋养的一代代山里人纯净厚道。
种高粱,酿高粱酒,远离尘嚣,安居河畔,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日子像这条河水平淡幽静。
细数远逝的岁月,猛然才发现青春已不在,人已到中年,而属于自己的如水的时光却越来越寥落!任是躲在深山老林,试问世人,此时,清点生命得失时,有谁不会因这莫名的怅惘与茫然而倍感失落呢?
最喜结尾富有哲思而振奋情绪的诗句。“从远方归来,还得/把生活归还给远方”,思绪再次回到山里的河,这一中心意象上来,如曾路过山村的她一样,从远方来再回远方去!生活中,每个人也都只是一场路过!
结尾留白,引人遐思。整首诗歌基调舒缓,意境清幽,像一个中年人在静坐沉思……

【作者简介】赵艳红,笔名,木樨花,70后,山东德州人。作品见《文学百花苑》《流光新诗刊》《西河风韵》《全球情诗》等多个网络平台。诗观:生活鲜活,诗亦鲜活。

二、欣赏


朱爱国:浅读《山村里的河》

这首诗写得很成功,读着让人觉得很美。
诗人有着把平凡的生活写出优美诗意的功力。山里的小河,也许只是大地上无数小溪中的一条,平凡到甚至没有名字。就是这样一条溪河,作者却通过精心选取场景,把它变成了诗人心中最美的模样。作者选取回忆中童真的小河流里嬉戏翻滚的浪花;高粱酒般回味悠长如水的月光下站立……这些虚实结合的画面,让人在眼前幻化出一幕幕美的画卷。
诗里面那种若即若离,似实似虚的描述,让人印象深刻。如:“梦一样澄澈”,好像是虚的,但那也可能是山村小河流看着清澈但实际却略有浑浊的现实状态的模写。
意象多意,是另外一个特点。如:“孩童般的水花”,既可能是描写河流里浪花的实景,体现一种欢快的心情,也可能是诗者心里曾经的儿时嬉戏的画面。
层次清楚,景随情走。前两节,写现实的小河,后面借回忆自然转到对人生的体味,转承协调,几乎没有生硬感。
个人感觉,此诗略显对人生感悟的深度表达不够;个别地方,有值得再琢磨的地方。如最后一节,“把生活归还给远方”, “生活”两字是不是还可以修改?

【作者简介】朱爱国,陕西省城固人。爱好读诗、写文字。诗观:生活处处皆有美,美即是诗。

当代诗歌地理

三、赏析


闫茂坦:中年的叹息——读《山村里的河》

河,如人生。山村的小河,住着我的童年,住着我的思念,住着我挥之不去的往事。

多少年以后,再回首。山村里的河,还是那条河;而我,不知道,还是不是当初的我?

美好的往事,无序的过往,一时之间,涌上心头。那时的故事,源远流长,千年不绝。

祥和安宁的故乡,鸡鸣狗叫不绝于耳,这里的人们,勤劳勇敢,生生不息。

小河和与村庄,唇齿相依,相依为命,为山村注入了生命和活力。岁月悠长,那时的故事,没齿难忘。

人生苦短,转眼之间,已近中年,如河流一般,迎来送往。脚步,总是走走停停,叹息散落一地。年轻时的风采依旧,今天的歌声,依旧嘹亮。

如水,来来往往;如命运,源远流长。远方,不远;生活,不易。我的心旗,依然荡漾。

喝一口山村里的河水,呼吸一下河边新鲜的空气,眼前的一草一木,和昨天的我一样,不真实。我深深地知道,那一份时光,那一个懵懂的情怀,我再也回不去了。

生活赋予了我们很多,我们也在还给生活。


【作者简介】闫茂坦,笔名闫晗,73后,山东嘉祥作协会员。作品发《东方文学》《北京晚报》《齐鲁文学》《微山湖文学》《山东诗歌》等刊,及文学网络平台。诗观:文学,照亮生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