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进军,安徽巢湖人,热爱文学。 芦苇枝上的那只翠鸟【原创】 九月,又是一个新学期开始了。带着上小学的儿子去报名,小学的课本少,缴费之后在班级就领回了一摞赞新的课本。现在的课本印刷可是真好,我像他一般大年纪上学那会,课本还是黑白色的,从班主任手里领到课本,闻着喷香的纸墨味那种高兴劲儿至今难忘。一想到这里,不由自主摩挲着儿子领回的这几本课本,忍不住翻了翻。 我走进校园读书的时候,正是改革开放的初始,教育提出了“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那会我可是沐浴在祖国阳光下成长的花朵,怀揣着实现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理想,百分之一百二十的决心争做二十一世纪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一晃,我也走进中年了,忍不住对而今碌碌无为的自己发笑,感叹时光的流逝是那样的无情。 语文课本中还保留着好些我读书时的文章,看着这一篇篇熟悉的文章像是很久未曾谋面的“老朋友”今天重逢了一样高兴。记得我读初一时有一个夜晚,我正在书桌前做作业,父亲从身边经过一下停下来抓过我的语文课本,是上面赫然印着的周立波先生节选大作《分马》吸引了他。父亲说他读初中时的课本中就有这篇名作,他意外高兴看到了他的“老朋友”。那晚父亲拿着语文书坐在一旁,一边读一边不住感叹写的好,读到兴致处,父亲情不自禁模仿起每个人物的说话语气,郭全海、老田头、老孙头等等一众角色鲜活着呈现。父亲还兴致颇高给我分析这篇大作妙在何处,父亲一定是回忆起他少年读书时的岁月……是的,我们读过的这些名篇,不知不觉的沉淀在内心最柔软的记忆中,感动着我们尘世杂念情绪中留存的最后一方纯粹的精神空间。这些“老朋友”陪伴了多少代台灯下苦读的学子啊?这一幕一转眼二十多年过去了,今天是我捧着儿子的课本回忆我小时候读书的时光。时间真是一个奇妙的东西,它平静的记录着我们的生活成为历史,又肆意切换了我们的记忆,拼贴重逢在似梦似真的现实里。 “一群大雁往南飞,一会排成一个人字,一会排成一个一字”……“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多么亲切的文字啊。一群孩子拖着鼻涕,胸口还用别针挂一条叠着长条形的手帕,昂首挺胸端正腰杆捧着书本在那扯着嗓门大声读着《狐假虎威》《乌鸦喝水》《小马过河》《小猫钓鱼》《东郭先生与狼》。这些童话寓言都是我们童年的小伙伴,我们为它们高兴过,也为它们忧伤过,一代代孩子就在这些质朴有趣的故事中长大。有时我们还分小组扮演不同角色朗读故事,比如《小狼和小羊》。扮演“小狼”的小组同学朗读中“凶狠狠”的语气“欺负”着扮演“小羊”的小组同学,“小羊”会抗议让老师调换角色重新朗读,这一调换,先前的“小羊”变成“小狼”,更加“恶狠狠”声嘶力竭的厉声质问刚才的“小狼”:“你这个小坏蛋!骂我的不是你就是你爸爸,反正都一样!”朗读到末句,大家心里有说不出的舒畅痛快。这哪里是朗读?真如做游戏一般有趣。 大人还看小孩的书啊?儿子奇怪的问我。我从回忆里缓过神,是啊,大人爱看小孩的书呢。小孩的书就是大人写的啊,没有一颗童心爱心哪能写出小孩爱看的书?何况,大人也是从小孩慢慢变大的。我们这些大人每天都忙忙碌碌奔走在酸甜苦辣的生活路途中,铅华未尽岁月蚀痕不知不觉让我们迷失在人生的森林里,只顾漫无目标的行走着。时至今日,每每工作偷懒时,那只三心二意捉蝴蝶的小花猫总扑跳出来;做事敷衍了事时,那只下山捡芝麻丢西瓜的小猴蹦跳着出现;处事犹豫不决时,那匹驮着麦子在河道里的小马踏出勇敢的浪花声。几十代儿童在课堂里听着这些故事度过了纯真烂漫的童年,吮吸到了人生最宝贵第一口精神乳汁。翻着儿子的课本,一页又一页,多好的文章啊,它们哺育了我们最初善良纯真的灵魂。今日看着这些熟悉的文字,时光又穿越回我读书时的课堂,朝气童真的脸庞洋溢着快乐的梦想,灵魂也接受一次涅槃重生的洗礼。我们长大了,没了孩子一样清澈的心灵,惆怅随之袭来。童年时光走远了吗?其实不远,只是我们迷失在浮躁寂寥的茫然无措中。 后来搬了两次家,读书时的课本基本都保留着没舍得丢弃。虽然破旧的课本已经弃置在书柜最角落处,但留存在字里行间那颗少年时望向远方的心仍在那跳动。那时的孩子都很爱惜书,大家都有一个意识,就是把课本保护的好好的。记得那时流行塑料书壳包装课本,上面印上米老鼠、孙悟空等图案,赚足了同学羡慕的眼球。但我们更多的是选择用硬的牛皮纸、挂历纸给课本包上书皮。我也会这个手艺活,我通过拆卸姐姐课本的书皮自己琢磨出来的手艺,到今天还会。我还会补书修书,平时见不得书有折角,看见折角就会强迫症的一个个抹平。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课本有很大一部分还带有革命色彩的内容,但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也融合了自然世界、科学文化、名人故事、童话寓言、古典诗词、西方文学,让我们睁眼看到了一个新奇广阔的世界。今天,儿子的课本里也有了新的时代内容,比如《我叫“神州号”》《东方之珠》《三袋麦子》,对我而言,读起来有点生涩拗口。他们有了新的时代,再过十几年,等儿子大的时候,他一定也会想起他的那些课本中的“老朋友”吧。近年自己也出门溜达到一些地方,见到了一些少时课本中描述的画面。在绍兴鲁迅故居看见《三味书屋》里那张著名的刻“早”字课桌;在延安见到《杨家岭的早晨》里毛主席种过的菜地;在南京长江大桥上领略过突显时代民族坚韧精神而今已呈沧桑历史沉重之美的大桥雄姿。少年的神往等到中年的现实,已然陌生,支离破碎。没有了兴奋、惊喜,取而代之是淡淡的冷漠,波澜不惊的平淡。但又是那么想去拉近眼前和记忆的距离,感叹一声岁月静好。古人云: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为守护儿子童年纯真的梦,我和妻这一两年特意带儿子去他课本里出现过的西湖、兵马俑、东方明珠等名胜地走走看看,让儿子感受到他的课本里可以触摸的生活真实。 前几日,儿子写日记无从下笔,咬着笔头苦思冥想,甚是可怜。我想到了我小时候喜欢读的一本文学月刊《少年文艺》,就想去书店给儿子买几本启发启发他。结果我转了很久,一连跑了几家书店,书店老板均回答这是几年前老掉牙的杂志,没人看了。顺势好心给我介绍小学生优秀作文,高分作文什么的。我不甘心,去新华书店看看,看到的依然是那些作文辅导类书籍。甚至为了突显作文技巧分析透彻,不同颜色的记号笔在语句上既标注形容,又图案衬托,还名家评点。我突然为儿子生活的时代感到一丝悲哀,这是文学的悲哀,教育的悲哀,生活的悲哀。功利,让孩子的读物天地苍白乏味。为了分数去写概念化的作文,孩子们为了高分露骨直白的去模仿那些“制作包装”的文字。孩子的天空是蔚蓝的,是我们这些大人给孩子的世界增添了阴霾。想到这里,我恶狠狠的瞪了一眼那一排排“优秀作文”,深深厌恶赶紧逃离书店。 我应该立即带着儿子去户外走一走,看一看鸟儿是怎样歌唱,瞅一瞅蚂蚁是怎样搬家。我想到了少时课本中静静的待在芦苇枝上那只翠鸟。让孩子们走进多彩生活去体验感悟是多好的事,何必为高分作文去写作,哪怕他写不了一个字,能够看到那只静静停留在芦苇枝头的翠鸟一眼也是满满的收获。“它一动不动地注视着泛着微波的水面,等待游到水面上来的小鱼……只有苇秆还在摇晃,水波还在荡漾。”我不知道那只翠鸟在想什么?我第一次看见它的时候,就在想这个问题。它是那样的安静优雅,它让我牵挂了几十年。忙忙碌碌的时代,我们很多时候没有时间停下来看看那儿时的风景。守得一片宁静的心湖,飘荡的风雨,躁动的青春,沧桑的岁月,火热的生活,伤感的红尘,繁华褪尽之后的平淡质朴,狂风暴雨之后安详宁静,我总看见那只永远默然无语的翠鸟在芦苇枝头静静的微笑。捧着儿子的课本,心里涌出许多感怀,希望孩子们多年后还能记得他们童年纯真的理想,但愿我们也可以少一份功利,多一份情怀;散去一片虚伪,静守一片纯真。愿心中永远驻足那只儿时的翠鸟,静静的待在一个静默的午后去欣赏人生的风景,最好是一年,十年或者更久。 3、本刊对所录用的稿件保留删改权,文责自负。来稿请附作者简介、通讯地址、联系电话及个人照片,以正文加附件形式(在其它公众号发表过的勿投本刊)。 |
|